楊延毅
2015年10月11日,教育部印發(fā)了《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算是正式明確地指出了家長是孩子教育的主體責任人和第一責任人。家庭教育迅速升溫并被全社會強調(diào)。當然,并不是以前不講家庭教育,只是沒有被歸正強調(diào),只要孩子有問題,責任一概推給學校和老師,教師往往是被千夫所指,學??偸翘幵陲L口浪尖上。在我們強調(diào)和重視家庭教育的時候,有這樣幾種隱形的打著“愛”的旗號的不當教育思想值得我們重視并糾正。
一、學習是快樂的
復旦大學錢文忠教授在“第三屆新東方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上的演講中說:“憑什么教育是快樂的?我實在想不通,教育怎么一定是快樂的?恐怕被國外教育搞暈了吧!教育里面一定有痛苦的成分,這是不言而喻的?!蔽蚁?,只要是靠自己拼搏學習通過求學考試成長起來的人,捫心自問,哪一位不是忍耐著枯燥和沉重的作業(yè)考試過五關斬六將辛辛苦苦一路拼殺過來的,有幾個是快樂的完成十幾年的學習任務輕松闖關舒舒服服的?明代第一大儒宋濂在《送東陽馬生序》中寫道:“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于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shù)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綺繡,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huán),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缊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边@可算是古人辛苦求學最形象細致的描述了。其他如“刺股懸梁”“目不窺園”“鑿壁偷光”等等數(shù)不勝數(shù),古今中外凡是事業(yè)有出眾的人他們的求學之路的辛勤與艱苦寫出來就是汗牛充棟也列數(shù)不完的。而當今我們動不動就把快樂學習天天掛在嘴上。孩子讀寫的內(nèi)容多了,學習的時間久了就覺得不應該,先要快樂成長,認為讓孩子吃點苦學習就是不對。讓孩子不付出巨大勞動就妄想一戰(zhàn)成名甚至不勞而獲,或者聽幾次講座,參加幾個培訓班就能金榜題名,真是貽害無窮。我完全贊同錢文忠教授的觀點,要對孩子嚴格。孩子畢竟不是成年人——就是成年人也是要約束的,孩子就更須要管教、必須懲戒,必須讓他知道教育絕不僅僅是快樂,學習絕不僅僅是快樂,是要吃苦流汗的。
二、教育不需要懲誡
現(xiàn)在的孩子罵不得、說不得、批評不得,別人一批評就火冒三丈,一點挫折就接受不了,只是喜歡聽恭維夸贊的話。究其原因,主要是認識和輿論導向有偏頗。時下,全社會筆伐懲罰的文章天羅地網(wǎng),鋪天蓋地。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父親或母親有時揍一下孩子,或者只是嚴厲批評幾句,就可能有數(shù)位親人來責備,不顧青紅皂白地站在孩子一邊數(shù)落大人。有時候就是鄰居也會湊上來說幾句。我們從“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極端走向另外一極,竟然發(fā)展到根本不需要懲誡的地步,天真地認為順著孩子的本性孩子就能成才,好似孩子天生就是溫良謙恭的,是不需要糾正教育的。簡單地認為懲誡就是對孩子不尊重、不理解、不愛護,就好像是違反什么天條似的。錢文忠教授說:“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大多是鼓勵,沒有錯。那么,懲戒呢?教育可以沒有懲戒手段嗎?單憑鼓勵就可以完成教育了?”大家都說新加坡的教育好,據(jù)說新加坡的中小學教室后面墻上,經(jīng)常懸著一把戒尺。孩子表現(xiàn)不好,按規(guī)定要打手心,只是要至少兩個老師在場的時候才允許執(zhí)行。另有資料說新加坡還有鞭刑,比戒尺懲罰更要嚴厲。英國的伊頓公學是國際上首屈一指的中學教育的典范,而其嚴厲也是舉世皆知。據(jù)說,有數(shù)位華人子弟因為忍受不了學校的嚴苛和艱苦條件而退學。
三、過分強調(diào)尊重孩子,一味讓著孩子
我們教育的主體思路是對孩子不停地讓步,給孩子更多的快樂,給孩子更多的游戲時間,盡量最大限度地滿足孩子的需求,做什么都要順著孩子的意思來。這誠然有我國的獨生子女政策方面的因素,但主要原因還是認識的問題。認識到孩子的個體性,尊重他們的人格獨立,尊重他們的生命權(quán),這些都是很好的,問題就是在于教條化,在于走極端,在于把握不好度。作為天然的人,每個人身上都有或多或少的毛病、不足,許多不完善的地方。教育就是糾正不當使孩子成長更優(yōu)的過程,固然就不能全然順著孩子,一味讓著孩子,無原則地遷就孩子。錢文忠教授說:“我們現(xiàn)在都說鼓勵孩子的自信心,贊揚他,鼓勵他有自信,這是對的,但是不能過度。在這種教育下的孩子將來到社會,他面臨的反差足以把他摧毀。我們應該告訴孩子,這個社會是殘酷的、不公平的,要準備受到很多委屈,早受到委屈,早得到鍛煉。我們對孩子沒有一些控制、抑制、約束,一味以愛的名義對他們讓步,這樣的教育是不對的。”在全社會形成的家長對孩子讓步的氛圍造成的后果很不好,在這樣氛圍和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至少是霸道的、不健全的,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怎么能承擔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呢?我們不要輕易向我們的孩子讓步,一定要有原則性,要有底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