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燕
【摘 要】對《木蘭詩》的欣賞與評論有許多不同的觀點,如木蘭為保衛(wèi)國家,主動英勇參戰(zhàn),是一位勇敢愛國的巾幗英雄;木蘭為追求男女平等,女權解放而戰(zhàn);《木蘭詩》是宣揚女子不能為官,應遵守三從四德,是為封建統(tǒng)治階級服務的;等等觀點。每一個觀點都有其立足的證據(jù),都有其獨到的見解,每一個見解都帶有時代的烙印。
【關鍵詞】木蘭;英雄;團聚
第一,讀木蘭為何而戰(zhàn),是主動請戰(zhàn),還是被迫參戰(zhàn)?是為了盡忠還是盡孝?
《木蘭詩》以“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開篇。木蘭作為平凡農(nóng)家的女子,尋常生活中歡快的機杼聲為幽怨、愁苦的嘆息聲所替代,木蘭“嘆息”為何呢?原來是因為“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邊關戰(zhàn)爭又起,“可汗”又來征兵了,“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自己老父親的名字就在征兵的名單中,嘆息“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怎么能忍心讓年邁的父親去應征去打仗呢?弟弟年紀幼小,誰又能頂替的了呢?不去,誰又敢違抗“可汗”的命令?木蘭陷入極端的愁苦之中……
由此可見木蘭的出征參戰(zhàn)并非是心中對上戰(zhàn)場騎馬殺敵充滿渴望的,木蘭并非是渴望做一個殺敵的女英雄,并非要去殺敵立功,只是要為家庭、為父親分擔責任,冒著死亡的威脅踏上出征之路的。
第二,是什么力量激勵木蘭英勇善戰(zhàn)?是衛(wèi)國還是親情?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短短的六句概括多少個寒暑冬夏,多少征程的轉(zhuǎn)換,多少腥風血雨的廝殺,多少生死之戰(zhàn)。如此慘烈殘酷、腥風血雨的戰(zhàn)爭中,男兒尚且畏懼怯懦,甚至臨陣逃脫,而身為一個普通平凡的女子,哪來的勇氣、膽識,哪來的智慧,能經(jīng)受起這般嚴酷的考驗,皆因木蘭要拼命保以全身,能夠平安地回家再見自己的父母親人,是親人的期盼激勵著木蘭,成為木蘭征程中的精神支柱,激勵著木蘭策馬馳騁于腥風血雨的戰(zhàn)場上,機智、英勇地殺敵,能在慘烈的戰(zhàn)場拼殺中、殺退敵人一次又一次的攻擊,一次又一次地在倒下不計其數(shù)的同伴與敵人中,站起來,成為為數(shù)不多的幸存者,還立下了數(shù)不清的戰(zhàn)功。
同時在戰(zhàn)爭中,也讓木蘭感到戰(zhàn)爭帶給人民的苦難,家庭的殘缺分離并非自己一家,只有平定戰(zhàn)亂,才能使老百姓過上安定生活,這樣的認識也激發(fā)和促進了木蘭擔當起這一重任。木蘭也從怨恨戰(zhàn)爭到愿意在戰(zhàn)爭中承擔起責任,勇敢地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平定戰(zhàn)爭,讓戰(zhàn)爭帶給人們的苦難早日結束。
第三,木蘭為何還鄉(xiāng)不為官?
戰(zhàn)爭終于結束了,經(jīng)歷了多年戰(zhàn)爭生活的木蘭,看到了戰(zhàn)爭給人民百姓帶來的是苦難、恐怖、痛苦,而為君,為官者卻為人民血染的成果擺酒慶賀,歌舞升平。而對于木蘭歷經(jīng)戰(zhàn)爭而生還,那吹響的號角,撕殺的吶喊仍在耳邊,那傾倒地尸體,遍地的鮮血,如昨日的一場噩夢,在心頭揮之不去……?!霸格Y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木蘭經(jīng)歷了生死之難后,幡然醒悟,人活著什么是幸?!翘ぬ崒嵉幕钪?,一家人過著平凡安定的生活。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陶淵明《歸園田居》)木蘭之所以不愿為官,是過夠了擔驚受怕,血雨腥風的征戰(zhàn)生活,以免以后再征戰(zhàn)沙場,續(xù)寫噩夢,使災難又起,使百姓再一次飽受戰(zhàn)亂之苦,急切著要歸家享受合家團圓,共話生離死別的濃濃親情。
第四,木蘭是愛國英雄嗎?
關于“替爺征”已經(jīng)結束,能否辯明木蘭是英雄呢?要說木蘭不是英雄,可木蘭在征戰(zhàn)中以自己的英勇、智慧立下了功勛無數(shù),是當之無愧的英雄,而木蘭做這些卻不是為了榮譽、封賞,僅僅是為了自己能夠平安地回鄉(xiāng)再見親人,回家團聚。起初木蘭可能恨可汗的無情,恨外族的侵略,連老弱的父親也被列入“軍書十二卷”。木蘭被逼無奈,所謂置之死地而后生,木蘭舍生忘死,終于退兵,既保衛(wèi)了自己的民族,又達成了自己的心愿。要說木蘭,她的確是一位英雄,不過并非統(tǒng)治階級所宣揚的主動請戰(zhàn),衛(wèi)國殺敵的愛國英雄;而是一位人民的英雄,是一位在戰(zhàn)爭的磨難中成長起來的,讓人民脫離戰(zhàn)爭苦難的巾幗英雄,如此的英雄在當時應該很多,木蘭只不過是眾多英雄中濃縮的典型,代表著人民對和平幸福生活的追求。
第五,總結
寫到這兒,我對《木蘭詩》的感觸漸漸平息下來,但還是想再寫上幾句。
有人拿其它的文章來與《木蘭詩》相比,如《孔雀東南飛》,以劉蘭芝為了愛情和幸福的生活,欲爭無力,只以默默殉身來抗爭殘酷的封建禮教來與木蘭相比。劉蘭芝柔弱的性格,悲劇的形象,是值得人們同情的。但不能相比的是木蘭堅強、勇敢的追尋幸福的生活,是令人欽佩的。同樣是女性,她們的 生活觀念,價值取向,人生追求是截然不同的。
參考文獻:
[1]朱東潤主編.《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7月第1版.
[2]吳小如,王運熙等撰寫.《漢魏六朝詩歌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版.
[3]余冠英編著.《漢魏六朝詩選》.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年4月版.
[4]七年級《語文教學參考書(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