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輝
【摘 要】高中數(shù)學的學習是中學生從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的重要過渡期。通過高中數(shù)學的學習,要讓學生具備嚴謹治學的態(tài)度;嚴密的邏輯思維;終身學習的習慣并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火花。教師在教學中,要改變重客體(知識)輕主體(學生)、采用“走”教案的教學方式,善于在課堂中激發(fā)學生的思想和生命活力,讓課堂具有動態(tài)生成的特點,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使學生有效的成長與發(fā)展。
【關鍵詞】生成教學;課堂教學;學生成長
“生成”一詞,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一條“解釋”為“(自然現(xiàn)象的)形成”,說明生成教學與預設是一個矛盾運動的過程。生成教學過程需要把“靜態(tài)”與“動態(tài)”、“彈性預設”與“目標生成”交織在一起。課堂教學在生成性思想指導下教學流程是變化的,具有不確定性和開放性,這就要求教師能憑借自身的智慧和素養(yǎng),根據(jù)教學動態(tài)靈活的調控,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不斷更新教學流程,完成或超越預設的目標。這就要求教師把控好四個原則:針對性、適度性、開放性、探索性,以及教學三個環(huán)節(jié):彈性預設、課堂的組織與調控、教學反思。
一、彈性預設是生成教學的基礎
預設與生成是矛盾的統(tǒng)一體,生成的基礎是預設,但又是預設的升華。雖然僅有“剛性”的預設也能體現(xiàn)課堂效率,但會使課堂進入程序化,缺乏個性和靈性,讓整個課堂呈現(xiàn)一種“靜態(tài)”。只有精心充分的“彈性”預設,讓課堂以“動態(tài)”的形式展現(xiàn),才會有生成的最佳效果。這種“彈性”預設隱含著生成教學的形成,給師生留有足夠的拓展空間,促進師生共同體的積極參與和情感交流,它寬容課堂中的“突發(fā)”事件、為學生多樣性和創(chuàng)造性提供舞臺。
1.編制動態(tài)的導學案
教師備課重點對象是備學生。在課前,教師只能是在了解學生近階段學習情況的基礎上,做一種預設和猜測。要在精心準備的導學案中,讓學生了解教師的設計意圖,明確上課內容,做到有的放矢的高效學習。彈性預設具有高度的不確定和開放性,既要點名教學目標,又要留有思維的拓展空間,以促進有效生成。
如在編制人教版必修四《正弦函數(shù)、余弦函數(shù)的性質》導學案中,設置“我們以前研究基本函數(shù)時,是從哪幾個角度研究的?試舉例說明。”這樣的問題,不僅點名了本節(jié)重點是正弦函數(shù)、余弦函數(shù)性質的五個方面(定義域、值域、單調性、奇偶性、周期性),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如何研究一個未知函數(shù)(由基本函數(shù)構成的復雜函數(shù))的方法,并預留了對稱性和各性質間關系的研究。課堂在展現(xiàn)時,可以由學生自主提出研究性質的先后順序及方法,或由學生自主分組討論,讓課堂呈現(xiàn)多樣化,讓學生積極融入課堂中,激發(fā)他們主動參與和體驗成功的喜悅。
課前彈性預設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jù)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技能,及時調整。成功的彈性預設可以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完成預設的教學目標及重難點,促進教學過程的“動態(tài)”性,使課堂教學更貼近學生,有利于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提高課堂效率。
2.讓數(shù)學文化融入學生心中
數(shù)學課堂不僅是要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技巧,更應該關注數(shù)學文化,它能讓學生理解數(shù)學本質,感悟數(shù)學的思想和精神,欣賞數(shù)學美,提高數(shù)學學習興趣。
如:很多學生在高中數(shù)學第一課“1.1集合”學完后,不知道為什么要上這部分內容,而且感覺與以前學習的內容嚴重脫節(jié)。如果我們在導學案中,設置“請同學們先了解數(shù)學史上的三大危機是什么?”這樣的問題,不僅讓學生能積極主動的課前預習,感受數(shù)學的發(fā)展過程,而且能明確為什么要學習集合,甚至會讓學生感嘆:牛頓還是一個非?!芭!钡臄?shù)學家。
二、課堂的組織與調控是生成教學的核心
1.教師預設適度的問題
問題的設置在于有效而不是新奇,適度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對課堂產生親切感,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動手得出結論,同時數(shù)學的思維和方法,可以在問題中自然生成,有利于學生創(chuàng)造性能力的培養(yǎng)。
在聽評某市舉辦的優(yōu)質課中,課題為“平面與平面平行的判定”(此節(jié)內容《課程標準》要求:通過直觀感知、操作確認,歸納出判定定理)。諸多選手中,近半成在引入課題時一味追求新奇,如“別墅房頂”;“四葉直升機起飛”;“手捧裝有部分水的魚缸”等。華麗的引入,讓學生和評委眼花繚亂,不知所云。由此看出,選手確實花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備課中,但卻違背了直觀感知,在此不如就直接引用課本是的模型——長方體模型。簡單、直觀很容易讓學生感知。
2.教師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高中數(shù)學的生成教學是否高效,關鍵取決于教師的綜合素質和人格魅力,而不在于學生的已有程度。教學中,教師以學生為主體,善于從學生的角度對待知識和技能的處理,設計整節(jié)課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在問題的解決中,讓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激發(fā)他們學習的熱情和不斷進取的開拓精神;在討論設疑的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勇于提出自己的問題,提高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創(chuàng)造寬松、民主的良好課堂氣氛,幫助學生融入課堂,讓他們能夠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由發(fā)揮,從而激發(fā)學習的興趣。
如:采用類比法研究雙曲線的性質中,就有同學提出:“我們學過的反比例函數(shù)是否是雙曲線?”,“拋物線能否稱為雙曲線的一支?”等問題。姑且不去討論問題的嚴密性和正確性,也不討論是否超出預期目標和課程綱要,但有一點:“學生思考了,學生提出問題了,學生感受到課堂的平等性?!边@就成功了。
3.教師在課堂中要善于利用學生資源,促進學生成長
常聽說這樣一句話“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回答有錯誤或偏離主題,不是教學事故,而是一個學生成長的契機?!苯處煵灰ε陆虒W中出現(xiàn)超出自己預設的問題,即使出現(xiàn)了意外的問題,也不能進行扼制或搪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可能把所用的問題都考慮全面,一旦出現(xiàn)問題,教師要獨居慧眼,善于識別,并關注學生的情感和意志,把一些意見和建議綜合起來,讓其成為學生生成的途徑。如:本人在上橢圓定義時,讓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的橢圓,每次都有學生回答“雞蛋”。這明顯是一個錯誤的回答,但不能批評,至少學生勇于思考,回答就是一種成長;而且這是學生認知的不足造成的,畢竟橢圓是平面問題,而雞蛋是空間問題。
三、課后反思促進生成教學的高效性和持久性
周恩來曾說過“要讓我寫自己的歷史,我就寫我的錯誤?!痹诮虒W反思中,我們也應該向周恩來先生學習,要在反思中呈現(xiàn)自己的不足,它是我們教師自我成長的核心和動力。教學反思是對課堂教學的進一步思考,從而改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成長,自我提升的過程,它應包含:課前預設是否需要改進?課堂效率如何?學生是否有所成長?教學目標是否完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