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淑云 虞薇赟 于建鋒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中醫(yī)院,江蘇 南通 226300)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AST/PLT、TCH和CHE的測定及臨床意義
劉淑云 虞薇赟 于建鋒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中醫(yī)院,江蘇 南通 226300)
目的分析測定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生化指標AST/PLT、TCH和CHE,并探討其臨床意義。方法選取11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靜脈采血測定AST/PLT、TCH和CHE,與健康體檢者相應的生化指標對比,并分析上述生化指標與疾病嚴重程度的關(guān)系。結(jié)果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AST/PLT值明顯高于健康組(P<0.05),TCH值和CHE值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隨著疾病程度的加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AST/PLT值顯著升高(P<0.05),TCH值和CHE值顯著降低(P<0.05)。結(jié)論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進行AST/PLT、TCH和CHE生化指標檢測,能夠很好的反應病情,利于指導治療。
乙型肝炎肝硬化;谷草轉(zhuǎn)氨酶/血小板計數(shù)比值(AST/PLT);總膽固醇(TCH);膽堿酯酶(CHE)
乙型肝炎肝硬化在我國是最為常見的一種慢性進行性肝臟疾病,給社會帶來沉重經(jīng)濟負擔的同時,嚴重制約著我國人口素質(zhì)的提升[1]。肝硬化的診斷有多種方法,肝臟組織病理學是其診斷的金標準,但在臨床受多種因素限制而不能廣泛開展,B超、腹部CT等影像學檢查是比較常用方法,但在基層醫(yī)院因為受條件、人員、技術(shù)等影響,而不能及時、準確作出診斷,我們想通過對基層醫(yī)院臨床上已能廣泛開展的肝功能和血常規(guī)中的指標的分析來快速判斷病情,幫助診斷,故本研究對我院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檢測谷草轉(zhuǎn)氨酶(AST)/血小板[2]計數(shù)(PLT)比值(AST/PLT)、總膽固醇(TCH)、膽堿酯酶(CHE)指標,對其臨床意義進行初步探究。
表1 乙型肝炎肝肝硬化患者與健康體檢者生化指標對比(±s)
表1 乙型肝炎肝肝硬化患者與健康體檢者生化指標對比(±s)
組別 例數(shù) AST/PLT(×109 U/L) TCH(mmol/L) CHE(U/L)乙型肝炎肝肝硬化組 110 1.03±0.32 2.61±0.92 3.52±0.87健康組 110 0.18±0.05 4.14±1.20 8.02±2.14 t值 - 6.84 7.35 7.02 P值 - <0.05 <0.05 <0.05
表2 不同疾病程度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生化指標對比(±s)
表2 不同疾病程度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生化指標對比(±s)
組別 例數(shù) AST/PLT(×109 U/L) TCH(mmol/L) CHE(U/L)Child-pugh A級 43 0.86±0.24 3.15±0.79 4.00±1.25 Child-pugh B級 30 0.94±0.46 2.46±1.04 3.26±1.72 Child-pugh C級 37 1.17±0.45 2.17±0.88 2.87±0.68 χ2值 - 37.59 26.84 35.14 P值 - <0.05 <0.05 <0.05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5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1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其中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54例,年齡25~69歲,平均(42.83±5.18)歲,根據(jù)Child-pugh分級標準,其中A級患者43例,B級患者30例,C級患者37例。入選患者診斷標準符合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規(guī)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1]。對照組為同時期來我院進行體檢的56例健康人群,其中男性31例,女性25例,年齡24~63歲,平均(40.98±4.24)歲。兩組研究對象在年齡、性別方面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所有研究對象取空腹血,采用美國BECKMAN COULTER AU 58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SYSMEX XW 2000血細胞分析儀系統(tǒng)檢測AST/PLT、TCH和CHE指標。
1.3 觀察指標和評價指標:記錄并分析所有研究對象的AST/PLT值、TCH值和CHE值。
1.4 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檢測結(jié)果以(x-±s)表示,采用t檢驗及非參數(shù)kruskal-Wallis H檢驗,當P<0.05時,表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與健康體檢者生化指標對比:經(jīng)過檢測,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AST/PLT值明顯高于健康組(P<0.05),TCH值和CHE值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不同疾病程度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生化指標對比:經(jīng)過檢測,隨著疾病程度的加重,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AST/PLT值顯著升高(P<0.05),TCH值和CHE值顯著降低(P<0.05)。見表2。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導致肝硬化的最主要原因,肝硬化的病理機制是肝細胞壞死,繼而發(fā)生肝纖維化,逐漸進展為肝硬化[2]。由于肝臟強大的代償能力,早期肝硬化患者無明顯的臨床癥狀,致多數(shù)患者沒有得到及時診斷和干預、治療,在農(nóng)村尤為明顯。因此,在基層醫(yī)院如何及早診斷該病已成為臨床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本研究對我院于2015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11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進行AST/PLT、TCH和CHE生化指標檢測,并與健康體檢者對比,結(jié)果顯示乙型肝炎肝硬化組的AST/PLT值明顯高于健康組(P<0.05),TCH值和CHE值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AST/PLT、TCH和CHE與正常人存在顯著性差異,可用于初步判斷肝硬化的存在。該結(jié)果同時還顯示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AST/PLT與肝硬化的Child-pugh分級呈正相關(guān),TCH和CHE與之成負相關(guān),可用來判斷肝硬化病情的嚴重程度。分析原因,肝硬化時肝細胞中大部分線粒體受損,使得線粒體內(nèi)的AST大量被釋放到血液而升高.肝硬化時由于血小板相關(guān)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低水平TPO及脾臟病理性腫大后對血小板的阻留、吞噬、破壞增多等因素,使患者血小板減少[3-4],且二者均與疾病的嚴重程度有關(guān),所以AST/PLT隨疾病進展而升高[5-6]。肝臟是合成膽固醇的主要器官,體內(nèi)70%~80%的膽固醇由肝臟合成,肝硬化時肝細胞變性壞死、細胞器受損,TCH的合成減少,當肝功能評級進一步增加時TCH水平進一步下降,與文獻報道相符[7-8]。CHE是由肝臟合成的一種水解酶,目前已被公認是肝臟合成蛋白能力的敏感指標,且為肝臟疾病時唯一活性下降的酶[9],肝硬化時肝細胞受損,CHE合成減少[10],肝硬化的Child-pugh分級遞增時,血清中的CHE值進行性下降。綜上所述,肝硬化時均有AST/PLT、TCH和CHE指標異常,其升高或降低的程度與肝硬化的程度相關(guān),對病情判斷及其嚴重程度、預后的評估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此方法安全、方便,在基層醫(yī)院亦切實可行,值得重視。
[1] 中華醫(y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yī)學會感染病學分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J].臨床肝膽病雜志,2015,31(12):1941-1960.
[2] 成克銘,閔瑤.2007例乙肝標志物、HBV-DNA及ALT檢測結(jié)果分析及臨床價值[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6,37(7):987-989.
[3] 謝增發(fā).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參數(shù)和凝血功能檢測的臨床意義[J].實用醫(yī)技雜志,2014,14(21):1314-1316.
[4] 胡宏章,張煥強,唐虹,等.肝硬化PLT計數(shù)與AST/ALT比值的關(guān)聯(lián)性[J].成都醫(yī)學院學報,2013,8(6):637-639.
[5] 范文成,趙萬軍.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參數(shù)檢測結(jié)果分析[J].白求恩軍醫(yī)學院學報,2013,11(2):182-183.
[6] Wang CC,Lim LY,Deubner H,et al.Factors predictive of significant hepatic fibrosis in adul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normal serum ALT[J].Clin Gastroenterol,2008,42:820-826.
[7] 張改珍,任建軍.MELD-Na評分對肝硬化患者血脂和預后的影響[J].實用肝臟病雜志,2016,19(6):732-733.
[8] 陶艷,姜錫平,常慶華.肝硬化患者血脂檢測的臨床意義[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6,37(6):846-854.
[9] 黃瑞勇.肝硬化患者血清總膽固醇、膽堿酯酶、前清蛋白、纖維蛋白原及凝血酶原時間變化的研究[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1,32(15):1755-1756.
[10] Chou YC,Yu MW,Wu CF,et al.Tempo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hepatitis B virus enhancer Ⅱ /basal core promoter sequence variation and 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Cut,2008,57(1):91-97.
R512.6+2
B
1671-8194(2017)25-01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