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龍
猶太人的慈善經(jīng)驗
◎藍龍
希伯來語里有個詞zedaka,意為“施舍的行為”,它與“正義”一詞同出一源。做zedaka這件事,被描述為mizva,即“命令”。也就是說,在猶太人看來,出于幫助他人目的的施予不是一個選擇,而是理所應當,是所有人都要致力去做的正義之事。
在猶太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庭和學校從很早開始就會教給他們“分享”和“回饋”的重要性。
舉個例子。從我開始記事起,父親會在每個周五“安息日”以及“逾越節(jié)”和新年之前,來我們兄弟姐妹的房間,拿走一些零花錢去買食物和必需品,送給周邊需要幫助的人。這件事一定要讓我們知道和參與,因為只有這樣,行善才能成為我們的習慣和生活方式。
有一句猶太諺語說:“把面包扔到河里,過一段時間之后,你總會找到它。”它代表了猶太人“給予-分享-回饋”的思維模式。猶太人相信,如果一直不求回報地與他人分享我們所擁有的東西,這些善行終會在日后回饋到自己的生命中來。
這與中國古人所說的“積德”,其實是心有靈犀的。
當然,猶太人行之有效的慈善機制,除了道德自覺這個“核心價值觀”以外,更是基于完善的法律和規(guī)章。比如說,絕不允許直接捐款到受困家庭,錢需要匯到醫(yī)院或經(jīng)認證的第三方平臺。再比如,對于慈善機構(gòu)有嚴格認證標準,其中之一是管理層和員工的薪酬必須低于總成本的10%。
和中國朋友交流時,我感覺不少人似乎對中國的大眾慈善捐贈機制信心不足。但我更覺得,作為一個高速發(fā)展的轉(zhuǎn)型中國家,缺陷是在所難免的,目前的困境可能更是未來發(fā)展的最好契機,只要從現(xiàn)在開始改變。
我父親常教育我說:“要相信人初心的美好”。善行的最終意義,正是讓人時時念及初心的美好,并由此獲得純粹的幸福。
摘自《瞭望東方周刊》2016年第47期 圖/馬宏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