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紅,汪恩國,湯學軍
(臨海市農技推廣中心,浙江 臨海 317000)
甬優(yōu)系列雜交稻稻曲病空間分布格局參數特征及其應用
陳 紅,汪恩國,湯學軍
(臨海市農技推廣中心,浙江 臨海 317000)
為揭示甬優(yōu)系列雜交稻稻曲病的空間分布信息和發(fā)病特征,2016年通過對甬優(yōu)系列雜交稻不同播種期稻曲病發(fā)病情況調查,取得了15組樣本資料,應用聚集度指標法、Iwao法和Taylor法等測定檢驗。結果表明,甬優(yōu)系列雜交稻稻曲病病穗田間空間發(fā)生分布呈聚集分布格局,其聚集度隨著病穗密度升高而增強,其Iwao的M*~m線性模型為M*=1.116 8m+0.174 1,Taylor的V~m冪法則模型為V=1.276 1m1.065 6。經Blackith聚集均數分析,當病穗密度m<0.969 8(即病穗率<7.77%)時,λ<2,聚集是由于某些環(huán)境如氣候、栽培條件、植株生育狀況等引起的;當病穗密度m≥0.969 8(即病穗率≥7.77%)時,λ≥2,其聚集原因是由病害本身的聚集行為與環(huán)境條件綜合影響結果。在此基礎上得出甬優(yōu)系列雜交稻稻曲病理論抽樣數公式N=1.962/D2(1.174 1/m+0.116 8)及序貫抽樣公式Tn=1.174 1/(D02-0.116 8/n)。這些參數對提高田間稻曲病監(jiān)測效率和決策防控具有良好指導意義。
甬優(yōu)系列雜交稻; 稻曲??; 空間格局; 參數特征; 抽樣技術
稻曲病是由稻曲病菌(Ustilaginoideavirens,有性態(tài)Villosiclava.virens.)侵染造成的一種水稻穗部真菌病害。近年來浙南稻區(qū)大面積推廣秈粳雜交組合超高產栽培技術,隨著施肥水平大幅度提升,加上氣候條件影響,稻曲病發(fā)生危害趨勢逐年加重,成為甬優(yōu)系列高產高品質栽培的重要障礙[1-3]。稻曲病在穗期暴發(fā),病谷黑穗、黑粒、致癟粒率增加,千粒重下降,大量黑粉菌混入稻谷稻米,降低稻米品質,對人畜和環(huán)境造成危害[4-5]。目前,對于稻曲病空間分布型研究報道較多,但對于稻曲病空間格局參數信息應用,尤其在甬優(yōu)系列雜交稻上研究應用較為鮮見[6-9]。鑒于當前甬優(yōu)系列秈粳雜交稻稻曲病發(fā)病流行趨勢日益嚴重,于2016年對甬優(yōu)系列(甬優(yōu)538、甬優(yōu)2640、甬優(yōu)1540)雜交稻稻曲病空間分布格局、原因和抽樣技術進行了系統(tǒng)調查研究,旨在明確甬優(yōu)系列雜交稻稻曲病田間分布信息、探討病害發(fā)生與流行的原因,以期為病害調查、預測預報、病害防控及其相關試驗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1材料
試驗選擇在浙江省臨海市江南稻區(qū)國豐糧食專業(yè)合作社生產基地晚稻上進行。試驗區(qū)為雙季稻區(qū),供試品種為甬優(yōu)538、甬優(yōu)2640、甬優(yōu)1540(為當地生產上主推的秈粳雜交稻甬優(yōu)系列組合),作連作晚稻栽培。試驗采取分期分批播種,即第1批(甬優(yōu)538、甬優(yōu)2640、甬優(yōu)1540)于6月23日播種,7月13日機插移栽;第2批(甬優(yōu)538、甬優(yōu)2640、甬優(yōu)1540)于6月29日播種,7月19日機插移栽;第3批(甬優(yōu)538、甬優(yōu)2640、甬優(yōu)1540)于7月4日播種,7月24日機插移栽;第4批(甬優(yōu)538、甬優(yōu)2640、甬優(yōu)1540)于7月9日播種,7月29日機插移栽;第5批(甬優(yōu)538、甬優(yōu)2640、甬優(yōu)1540)于7月14日播種,8月3日機插移栽,以利獲取稻曲病發(fā)病條件。機插密度統(tǒng)一為30 cm×17 cm,即每667 m2插13 000叢。每個組合每批種植面積667 m2。田間肥、水、病蟲防治等農事作業(yè)操作統(tǒng)一按常規(guī)措施進行。
1.2方法
在甬優(yōu)系列雜交稻連作晚稻稻曲病發(fā)病穩(wěn)定期(10月下旬),采取從田邊開始到田邊結束,每塊田按南北單行直線跳躍取樣100叢,逐叢調查記載病穗數,隨機取樣10叢,調查每叢有效穗數。每個品種每批次調查1塊田,共計15塊田。
1.3數據處理及分析
將田間調查所得數據,以1塊田為1組,即以1塊田為1個樣地1組數據為1個樣方列出病穗密度(每叢發(fā)病穗數)頻次分布表,并計算出平均病穗密度以及病叢率和病穗率發(fā)病率等,然后求出二項分布P值,若二項分布P值<0.05則不適合;若二項分布P值<0.01則極不適合。
采用聚集度指標法分別計算出病穗密度平均數(m)、方差(V)、平均擁擠度(M*)、Beall擴散系數C、David and Moore叢生指數I、Water’s負二項分布參數K、Cassie指標CA、Lioyd聚塊性指標M*/m等各值,運用這些聚焦度參數測定其空間格局[10-12]。在此基礎上利用回歸模型Iwao法(M*~m回歸分析)和Taylor冪法則等方法,進一步分析空間分布格局。
根據Iwao提出的抽樣原理[13],其理論抽樣數公式為:N=t2/D2[(α+1)/m+(β-1)],式中N為最適抽取樣方數,m為每叢發(fā)病穗數(病穗密度)均數,t為分布臨界值(采用保證概率取值),α、β為M*~m回歸參數,D為允許誤差,建立甬優(yōu)系列雜交稻稻曲病不同發(fā)病率情況下所需的理論抽樣數模型。根據Iwao等[14]提出的新序貫抽樣理論,其通式為:Tn=(α+1)/[D02-(β-1)/n],式中Tn為已抽取的累計病穗數量;α、β為M*~m線性回歸參數,n為抽取樣本的數量;D0為精密指標,建立甬優(yōu)系列組合雜交稻稻曲病序貫抽樣模型和序貫抽樣檢索表圖。
2.1稻曲病發(fā)病率及其病穗密度頻次分布
根據對甬優(yōu)系列雜交稻5批次播種的15塊不同樣地稻曲病發(fā)病情況調查結果(表1),表明甬優(yōu)系列雜交稻不同批次播種移栽的樣地發(fā)病率存在顯著差異,平均病叢率46.4%(10%~83%),平均病穗率6.42%(0.69%~14.29%),平均病穗密度0.787 3穗·叢-1(0.10~1.95穗·叢-1);經適合性檢驗,除3號和5號田塊不適合二項分布(P<0.02)外,其余13塊均P<0.01,為極不適合二項分布。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甬優(yōu)系列雜交稻稻曲病病穗密度均值(m)與發(fā)病率(病叢率P或病穗率Q)之間的回歸方程:P=39.359m+15.411(r=0.934 6**),或Q=7.384 82m+0.605 9(r=0.960 6**),相關程度達極顯著水平。
2.2稻曲病田間空間分布格局
2.2.1 聚集度指標檢驗
聚集度指標檢驗結果(表2)顯示,被測的15塊連作晚稻樣地除7號和13號樣地(C<1、I<0、K<0、CA<0、M*/m<1)為均勻分布外,其余13塊樣地均達到C>1、I>0、K>0、CA>0、M*/m>1,均為聚集分布格局。表明甬優(yōu)系列雜交稻稻曲病的空間分布為聚集分布格局,其聚集強度總體隨病穗密度升高而增強。
2.2.2 Iwao法檢驗
運用Iwao[13]提出的M*~m回歸分析法檢驗,甬優(yōu)系列雜交稻稻曲病空間分布結構的相關回歸方程式為:M*=1.116 8m+0.174 1 (r=0.900 8**)。得α=0.174 1,即α > 0,表明病穗空間分布的基本成分是個體群,病穗個體間相互吸引,病穗在大田中存在明顯的發(fā)病中心;β=1.116 8,即β>1,表明病穗個體群在田間呈聚集分布,即分布的基本成分個體群之間趨于聚集分布。因此,甬優(yōu)系列雜交稻稻曲病田間分布呈核心擴散表現(xiàn)格局。
2.2.3 Taylor法檢驗
運用Taylor等[15]的冪法則,擬合方差(V)與平均數(m)的冪相關回歸方程式,其結果分別為:V=1.276 1m1.065 6(r=0.967 4**)。由于a=1.276 1,b=1.065 6,即b>1,進一步表明甬優(yōu)系列雜交稻稻曲病田間空間分布格局呈現(xiàn)聚集分布特征,并且具有密度依賴性,其聚集強度隨著病情上升而增強,這與聚集度指標法分析結果一致。
2.2.4 聚集原因分析
應用Blackith[16]的種群聚集均數(λ)檢驗聚集的原因,其公式為λ=m/(2k)×r,其中k為負二項分布的指數k值,r為2k自由度當α=0.05時χ2分布的函數值。將各樣地樣方單叢病穗數平均密度(m)與聚集均數(λ)進行相關分析(表3),得:λ=1.753m+0.3,(r=0.924 9**)。由此可知,當樣方病穗平均密度m<0.969 8(即病穗率<7.77%)時,λ<2,聚集是由于某些環(huán)境如氣候、栽培條件、植株生育狀況等等所引起的;當樣方病穗平均密度m≥0.969 8(即病穗率≥7.77%)時,λ≥2,其聚集原因是由病害本身的聚集行為與環(huán)境條件綜合影響結果。因此,甬優(yōu)系列雜交稻稻曲病發(fā)病嚴重的主要原因在于感染生育期遇上發(fā)病氣候并致使病源互作影響所致。
表3 甬優(yōu)系列雜交稻稻曲病病穗聚集均數
2.3抽樣技術
2.3.1 最適抽樣模型
根據Iwao的最適抽樣模型,取保證概率值t=1.96,允許誤差D1=0.2,D2=0.3,α=0.174 1,β=1.116 8,建立理論抽樣數模型N=1.962/D2(1.174 1/m+0.116 8),即得到最適抽樣模型:N1=112.760 6/m+11.217 5;N2=50.115 8/m+4.985 5。應用這些理論抽樣數模型,計算出甬優(yōu)系列雜交稻稻曲病不同發(fā)病率下應抽取的最適抽樣數(圖1)。當田間病穗率為1%(病穗密度0.110 1穗·叢-1)時,所需抽樣數D=0.2為103 5叢,或D=0.3為460叢;病穗率為5%(病穗密度0.610 1穗·叢-1)時,所需抽樣數D=0.2為196叢,或D=0.3為87叢;病穗率為10%(病穗密度1.235 1穗·叢-1)時,所需抽樣數D=0.2為103叢,或D=0.3為46叢;病穗率為20%(病穗密度2.485 1穗·叢-1)時,所需抽樣數D=0.2為57叢,或D=0.3為25叢;病穗率為30%~50%(病穗密度3.735 1~6.235 1穗·叢-1)時,所需抽樣數D=0.2為41~29叢,或D=0.3為18~13叢。隨著發(fā)病率的增加,所需抽樣數遞減。
圖1 甬優(yōu)系列雜交稻稻曲病不同發(fā)病率下所需的最適抽樣數
2.3.2 序貫抽樣
根據Iwao等[14]提出的新序貫抽樣理論,運用α=0.174 1,β=1.116 8,建立序貫抽樣模型為Tn=1.174 1/(D02-0.116 8/n),一般取D0=0.15、0.20、0.25;當n分別為5、10、20、…、80時,得甬優(yōu)系列雜交稻稻曲病序貫抽樣表(表4)。在田間調查時可應用序貫抽樣表進行序貫抽樣,當調查的累計病穗數達到預定精密指標下的病穗指標時停止調查,累計病穗數除以取樣數,即為平均密度。
表4 甬優(yōu)系列雜交稻稻曲病序貫抽樣表
注:當n=5時,取D0=0.15,則Tn=1.174 1/(D02-0.116 8/n),得Tn為負值,無實數意義,則無取樣意義,故設為—。
調查結果和檢驗分析表明,甬優(yōu)系列雜交稻稻曲病田間病穗空間分布呈聚集分布格局,其基本成分是個體群,病穗個體間相互吸引,病穗在大田中存在明顯的發(fā)病中心,同時個體群之間也趨于聚集分布。究其聚集原因,主要在于病穗密度m<0.9698(病穗率<7.77%)時λ<2,聚集是由于某些環(huán)境如氣候、栽培條件、植株生育狀況等所引起的;當病穗密度m≥0.9698(病穗率≥7.77%)時λ≥2,其聚集原因是由病害本身的聚集行為與環(huán)境條件綜合影響結果。因此,甬優(yōu)系列雜交稻稻曲病發(fā)病嚴重的主要原因在于感染生育期遇上發(fā)病氣候并致使病源互作影響所致。
在開展田間病情監(jiān)測預警防控時,可通過初步調查估算出被調查田稻曲病病穗密度,然后通過查閱抽樣數檢索圖或直接將相關參數代入理論抽樣數模型[N=1.962/D2(1.1741/m+0.1168)],來確定不同概率保證及誤差條件下的最適抽樣數。作為測報調查,可對照理論抽樣數表進行,即建議病情在低密度(病穗率≤5%或m≤0.6101穗·叢-1)田塊,每塊調查200~500叢;一般密度(5%<病穗率≤10%或0.6101穗·叢-1 [1] 胡東維, 王疏. 稻曲病菌侵染機制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 中國農業(yè)科學,2012,45(22):4604-4611. [2] 張薇, 汪娜, 江治良, 等. 秈粳雜交水稻稻曲病防治藥劑試驗[J]. 農業(yè)工程技術,2016(17):21-22. [3] 賴朝暉, 陳宏明, 嚴鐵, 等. 象山縣水稻稻曲病成災機制與綜合防治對策[J]. 浙江農業(yè)科學,2016,57(12):2018-2020. [4] 孫春來, 王曉芹, 張和蘭, 等. 水稻稻曲病不同發(fā)病模式對水稻產量影響觀察[J]. 中國植保導刊,2016,36(11):35-38. [5] 蘭波, 楊迎青, 孫強, 等. 江西晚稻“秈改粳”候選品種對稻曲病的抗性評價[J]. 江西農業(yè)大學學報,2016,38(6):1029-1035. [6] 朱秋云, 傅俊范, 周如軍, 等. 遼寧稻區(qū)稻曲病田間分布型初步研究[J]. 農業(yè)科技通訊,2016(6):117-120. [7] 肖業(yè)武, 劉二明, 李小娟. 水稻稻曲病田間分布及抽樣方法研究初報[J]. 作物研究,2007,21(1):38-40. [8] 唐春生, 江毛生, 高家樟, 等. 兩系雜交水稻稻曲病空間分布型和抽樣技術的研究[J]. 湖南農業(yè)科學, 1998 (5): 38-41. [9] 潘以樓, 吳漢章. 稻曲病(Ustilaginoideavirens)病穗和病粒的空間分布型[J]. 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 1998, 21(3): 41-46. [10] 于新文, 劉曉云. 昆蟲種群空間格局的研究方法評述[J]. 西北林學院學報, 2001, 16(3): 83-87. [11] 虞軼俊, 汪恩國, 陳林松, 等. 煙粉虱成蟲在西蘭花菜地種群分布型及抽樣技術[J]. 浙江農業(yè)學報, 2007, 19(6): 444-448. [12] 鄭永利, 胡務義. 鮮食大豆蚜蟲空間分布型及抽樣技術研究[J]. 浙江農業(yè)學報, 2008, 20(1): 45-48. [13] IWAO S. Analysis of spatial association between two species based on the interspecies mean crowding [J]. Researches on Population Ecology, 1977, 18(1): 243-260. [14] IWAO S, KUNO E. Use of the regression of mean crowding on mean density for estimating sample siz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data for the analysis of variance[J]. Researches on Population Ecology, 1968, 10(2): 210-214. [15] TAYLOR L R, TAYLOR R A J. Aggregation, migration and popu-lation mechanics [J]. Nature, 1977, 265: 415-421. [16] BLACKITH R E. The water reserves of hatchling locusts [J].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 Physiology, 1961, 3(2): 99-107. 收入日期:2017-06-27 臨海市國豐現(xiàn)代農業(yè)科技示范基地項目(3310015) 陳 紅(1990—),男,浙江臨海人,助理農藝師,學士,從事水稻病蟲害監(jiān)測與預報研究工作,E-mail:lhchenhong@163.com。 文獻著錄格式:陳紅,汪恩國,湯學軍. 甬優(yōu)系列雜交稻稻曲病空間分布格局參數特征及其應用[J].浙江農業(yè)科學,2017,58(10):1721-1724,1726.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1014 S688.1 A 0528-9017(2017)10-1721-04 (責任編輯侯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