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潔明
摘 要:生活在中唐時期的文學家柳宗元是山水文學代表名家之一。他創(chuàng)作的園林山水名篇膾炙人口,大多寫于他被貶于永州之后,其中典范之作為《永州龍興寺東丘記》、《鈷潭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等。作品中既有借美好景物意象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憤;也有作者對自己心境的描寫,表現(xiàn)在極度憤懣中轉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畫山水景色,則或峭拔峻潔,或清邃奇麗,以精巧的語言再現(xiàn)自然美。本文以《永州龍興寺東丘記》為例,探討其園林山水文章中的美學特征。
關鍵詞:柳宗元;園林山水;美學特征
人類為了提高生活質量,改善生活環(huán)境,不斷地對第一自然進行改造,不斷地創(chuàng)造出適合心意的第二自然——園林。園林是人與自然親近和諧的體現(xiàn),也是人類心靈理想的憩所,人們熟悉園林且熱切向往園林生活。園林清靜而自然,詩意而浪漫,既體現(xiàn)著人們物質層面的需求與理想,也體現(xiàn)著人們精神層面的訴求和渴望。
唐代是園林的全盛期。這一時期,皇家園林和私家園林都邁向了新的臺階。《長安志·卷六·西內(nèi)》記載唐代皇帝的御苑太極宮:“延嘉殿在甘露殿西北,殿南有金水河,往北流入苑;殿西有咸池殿。廷嘉北有承香殿,殿東即玄武門……有紫云閣,閣西有南北千步廊舍,南至尚食院西,北盡宮城。閣南有山水池,次南即尚食內(nèi)院。紫云閣之西有凝陰殿,殿南有凌煙閣?!庇纱丝芍珮O宮內(nèi)的苑林區(qū)水池相交,并且構成水系,圍繞著這水和池建置一系列殿宇和樓閣。唐代的私家園林較之魏晉南北朝更為興盛,普及面更廣,藝術水平在上代的基礎上又有所提高。中原的西京長安、東都洛陽作為全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民間造園之風甚行。譬如長安,據(jù)《畫墁錄》記載:“唐京省入伏,假三日一開印。公卿近郭皆有園池,以至樊杜數(shù)十里間,泉石占勝,布滿川陸,至今基地尚在。省寺皆有山池,曲江各置船舫,以擬歲時游賞?!倍拼粌H是園林發(fā)展的時期,更是詩歌散文發(fā)展的時代。文人經(jīng)常寫作山水詩文,對山水風景的鑒賞普遍都具備一定的能力和水平。許多著名的文人擔任地方官職,出于對當?shù)厣剿L景向往之情,并利用他們的職權對風景的開發(fā)多有建樹。例如白居易在杭州刺史任內(nèi),曾對西湖進行了水利和風景的綜合治理,使西湖得以進一步開發(fā)二增添風景的魅力,以至于白居易在離任后仍對之眷戀不已:“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p>
公元806年,經(jīng)過八年“安史之亂”的唐朝還沒有從中恢復元氣,朝堂之上便有大臣提出主張對內(nèi)進行改革。以王叔文、王伾為首的“二王”集團提出“抑制藩鎮(zhèn)勢力,重建中央集權”、“抑制宦官勢力,奪回國家軍權”、“懲貪鄙,用賢能,免苛征,恤百姓”等主張。柳宗元參與了這次改革,并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但此次改革伴隨著宮廷政變流產(chǎn)而亡。王叔文、王伾等人均遭貶職,柳宗元受牽及也被貶為永州司馬,從此開始了長達十年的永州生活。這篇《永州龍興寺東丘記》便是在柳宗元剛到達永州時所寫,字里行間都充滿了對于園景美學的探討。
1 小巧奇異
柳宗元到達永州之后,沒有官所。唐代寺院有接納客居的習俗,他起初就寄宿在龍興寺之內(nèi)。據(jù)說這里是三國時代名相蔣琬的故宅,吳國司馬呂蒙也曾經(jīng)居住過,后來改成了寺院。這所寺院比較破舊和荒涼,柳宗元剛入住的時候,寺內(nèi)“鳧鸛戲于中庭,蒹葭生于庭筵”,寺外是一片叢林亂石,人跡罕至。他所住的西廂房只有北窗,卑濕悶熱,光線暗弱。這使得他對“郊野之地”非常感興趣。在《永州龍興寺東丘記》的開頭,他便對“什么樣的地方適合游覽”的問題作出了回答:“游之適,大率有二,曠如也,奧如也。” 開闊通暢與幽秘深邃的地方最適合觀覽游玩。因為開闊通暢的地方“雖增以崇臺延閣,回環(huán)日星,臨瞰風雨,不可病其敞也”,空間大的地方可以看到許多風景,也可以增加庭閣供人們好好欣賞。而幽秘深邃的地方則“因其奧,雖增以茂樹叢石,穹若洞谷,蓊若林麓,不可病其邃也”,幽深之處,增加怪石和樹叢,形成重疊的效果,可以讓游玩趣味大增的同時,也不會使幽秘的特點削弱。
而柳宗元在文章的第二段介紹了寺院旁邊的東丘:“今所謂東丘者,奧之宜者也。”從中可以看出,柳宗元頗為贊賞與喜愛的則是“奧如之地”。他參與設計,又親自種植樹木和花草。等到花草樹木成熟之時,就成了“曲徑通幽”之地。在作者看來,“水亭狹室,曲有奧趣”,地方雖小,還是有很多值得探訪的地方??v觀柳宗元的山水散文,大部分是貶謫永州期間,“既竄斥,地又荒癘,因自放山澤間。其堙厄感郁,一寓諸文。”這種情況下,他的生命狀態(tài)無疑是沉郁的,“惴栗”的。與此相適應,其特征大都是小巧奇異的。因為遭受貶謫,作者只求在這小巧幽深之處得到一個“藏身之所”。這里沒有官場上的爾虞我詐,也沒有使人忙碌的案牘之類,在這個地方,能夠“暫得于己”。例如僅一畝方圓、“可以籠而有之”的小丘;“其清而平者且十余畝”的鈷姆潭;“或咫尺、或倍尺,其長可十許步”的石渠;“倍石渠三之一”,“可羅胡床十八九居之”的石澗等。作者將自己的情感寄寓這小山小水之中。
2 清幽寧靜
永州地處湖南南部,地勢西南高,東北及中部低,有瀟、湘二水在此匯合。而龍興寺建在高地之上。雖然柳宗元的住所環(huán)境比較惡劣,但他自己在臥室的西邊開了一扇窗,便可從窗中眺望西山與湘江景致。即使是可以騁目遠眺極景,作者還是會感覺到有所“闕焉”。他向往的是“奧如之處”,如此之景還是不能滿足自己,所以作者自己開辟了屬于自己的小園林——于寺院的東丘之上。
陳從周先生曾經(jīng)在《說園》中寫道:“中國園林的樹木栽植,不僅為了綠化,且要具有畫意。”這東丘本是“棄地”,作者在得到它之后,“凡坳洼坻岸之狀,無廢其故”,并沒有改變它原來的面貌,反而因地制宜。隨后又種植植被為其遮蔭。在種植樹木上,作者也是精挑細選,種植了桂樹、松竹等品種,可謂是“幾三百本”。在樹木成熟之時,這些植被相互映襯,參差不齊,形成了一幅風景畫?!皞a入綠縟,幽蔭薈蔚。步武錯迕,不知所出。溫風不爍,清氣自至。”低頭走入豐茂的林叢中,四周草木繁盛綠蔭濃密,溫和的風不時吹拂而來,清新的空氣也隨之而至。這寧靜之處使作者感到心曠神怡,似乎把煩惱全部拋去。正是柳宗元喜歡山水園林,便縱能享受幽靜清冷的境界帶來的樂趣。他所到之處,幾乎總是渺無人跡,不是“棄地”就是“永之人未嘗游焉”。他黯然神傷地專愛探尋這種幽麗奇處,從中找到了親切的知己,得到無窮樂趣:“枕席而臥,則清泠之狀與目謀,瀯瀯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眅ndprint
3 境遇自比
柳宗元園林山水散文的情感表達方式處于一種“顯”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中最容易用的表達手法就是“比”,所謂比,“是以某一自然景物,有意地與自己的境遇,實際是由境遇所引起的感情相比擬”。由于他際遇坎坷,以待罪之身被流放南方,因此,他看山看水時總被主體的痛苦所困擾,便不自覺地有意以山水之遭比自己之遭,山水的命運自始自終與他自身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通觀他所有的山水散文,那種自憐自傷的寂寞之情總是不可遏止地流露在字里行間。
在《永州龍興寺東丘記》的末段,作者寫道:“丘之幽幽,可以處休。丘之窅窅,可以觀妙。溽暑遁去,茲丘之下。大和不遷,茲丘之巔?!弊约旱男@雖然處于幽深之處,卻可以作為閑暇休憩的場所;彎曲回折的小徑,可以讓人仔細觀覽風光。夏暑之際,可解煩熱,且和氣萬年不變。這樣的地方,光是聽著就令人心向往之。作者在描述之中對其喜愛之情溢于言表。但在作者看來,并不是所有人都覺得這樣的地方是美妙的:“然而至焉者,往往以邃為病”、“奧乎茲丘,孰從我游?”景致雖美,卻無與游者,因其境過清,唯我一人獨愛。作者的處境也和這所小園一樣,獨在這東丘之上,寂寥、凄清、無人陪伴,所以與之產(chǎn)生了共鳴。不獨是這篇如此,幾乎篇篇都明顯露出牢騷和自傷之情,既然未能受到別人的“知遇”,而又無力給別人以“知遇”,故只好在與山水為伍中,時時以山林的“知遇”為己任,這的確是柳宗元山水散文“顯”的抒情方式。
縱觀柳宗元的一生,最為失意之時是在永州的十年之中,但最為得意之時也在永州十年。這十年他遠離官場,與山水為伴,寄情山水,用自己的雙手去創(chuàng)造世外桃源。就像他在《永州龍興寺東丘記》中所描繪的“奧如之處”與“曠達之所”。從這篇來看,此不乏享有三種美學特征:小巧奇異、寂靜清幽、情境自比。柳宗元在《邕州柳中丞作馬退山茅草亭記》提出他對于美學的著名論斷:“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边@些特征與柳宗元自身的境界與心境分不開的。雖小巧,但以小見大,能享山水之樂;雖清幽,但靜中有道,能禪坐冥想;雖境遇受困,但困中存徑,能創(chuàng)天地。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道:“境非獨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憋@然柳宗元已將情與景結合起來,如此再反觀此篇,便覺舍形悅影 ,以文入景,令人回味無窮。
參考文獻
[1]宋敏求.長安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1.
[2]柳宗元.柳河東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柳宗元,2010.
[3]孫昌武.柳宗元評傳[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張舜民.畫墁錄[M].北京:中華書局,1991.
[5]陳從周.說園[M].山東:畫報出版社.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聯(lián)合出版2002.
[6]周維權.中國古典園林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6]彭一剛.中國古典園林分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6.
[7]計成.園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