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摘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實施生活化的教學方法,能夠通過位小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景等方法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生活化教學以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為背景,將教學活動置于現(xiàn)實生活中,可以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生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把教學目標轉化為學生生活的內(nèi)在需求。這樣的教學方式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在語文學習中的作用。
關鍵詞:教學觀念;觀察生活;注重實踐
語文是語言的代名詞,也是語言的融會貫通。而很多語文書本中的知識內(nèi)容都是取材于生活,很多文章都是作者對生活的感悟和經(jīng)歷,由此可見,語文來源于生活。語文教學對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的作用,對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和人文關懷有著其他學科難以替代的作用,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導向作用影響深遠,生活化教學是讓學生在實際、實踐中學習,同時在學習中生活。因此,小學語文生活化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種方式,也是教學目標之一。
一、樹立生活化教學觀念,推動生活化教學發(fā)展
思想決定行動。首先,從教師的角度上看,小學語文教師要積極轉變教學觀念,樹立生活化教學理念,正確認識到生活化教學方式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并將生活化教學貫穿到整個語文教學設計中,實現(xiàn)生活化語文教學,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其次,在學生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對周圍事物進行觀察,并在生活化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語文教學,激發(fā)學生對語文教學活動的興趣,并積極參與到各個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進行自我探究和自我完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二、引導學生多注意觀察生活,拓展學習和生活視野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很多文章是關于人物和事件的描寫,這些文章有的距現(xiàn)在年代久遠,有的在生活中不易遇到,因此,在這些課文的教學中,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有些難度,有的同學對這些內(nèi)容不感興趣,或者認識不全面,這樣的現(xiàn)狀不利于學生的語文學習。這種情況的產(chǎn)生很大程度上與小學生的生活閱歷少,生活和學習的視野窄有很大的關系。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善于觀察生活,合理引導學生查閱資料,深入社會開展調(diào)查訪問,走進大自然拓展自己的視野,從而在生活化的語文教學中發(fā)揮出更好的效果。例如,在《菩薩兵》一課的教學中,學生不理解紅軍長征這一歷史事件,對于課文中的紅軍長征的背景存在疑惑,所以在教學中有目的地組織學生搜集和閱讀一些有關紅軍長征的資料,可以讓學生在課前對于長征這一歷史事件有所了解和認識,在課上,在教師講授的時候就可以有效地參與教學活動。學生通過主動擴展視野、積極參與教學,可以充實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體驗,而且語文學習興趣也會更高。
三、教學過程生活化,優(yōu)化知識結構
小學時期的學生年齡還小,心理尚未成熟,均處于貪玩愛動的階段,由于學生已具備了一定的語言積累和口頭表述能力,掌握了一些結合詞句、插圖等理解課文內(nèi)容的能力,鑒于此,教師可以通過有效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實現(xiàn)教學過程的生活化,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學過程生活化可以通過角色模擬、小組合作等方式進行,以講授《三個兒子》一課為例,教師在讓學生熟悉課文內(nèi)容之后,安排三名學生分別扮演三個兒子,另三名學生分別扮演三位媽媽,一名學生扮演老爺爺,通過角色模擬把課文內(nèi)容以生活化的場景再現(xiàn)在學生面前。學生在角色模擬過程中,激發(fā)了自我意識,促使學生更好地發(fā)揮自己的表演才華,并且在表演過程中更為深刻地感受到課文的深意,體驗作者的真實情感。同時,教師還組織全班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在小組內(nèi)每名學生都有機會來闡述自己的觀點,接著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堂討論,最后教師進行歸納總結。這樣教學,讓學生感覺貼近生活,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很高,并且在交流中傾聽其他學生的不同觀點,有助于知識結構的優(yōu)化,真正實現(xiàn)了教學過程生活化。
四、加強語文與社會實踐的關聯(lián)
在新課改中明確提出,要使得課內(nèi)與課外有機地聯(lián)系與溝通,要積極地利用各種教育資源,例如,學校以及家庭等,有效地開展學習活動,進而使得學生的學習空間得到充分的擴展,為其創(chuàng)造更多的語文實踐機會。所以,教師就要引導學生能夠走入社會,從而可以通過更多的途徑學習語文。例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走上街道,用眼睛去細心觀察街邊發(fā)布的廣告語中存在的不規(guī)范用字的信息,并且能夠對其進行糾正。如此一來,就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語言文字知識,使其能夠提升書寫的規(guī)范性。不僅如此,還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社交能力與語言溝通能力。在引導學生走向社會這一方面,教師不僅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自主活動,另外也可以組織學生開展集體活動。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參觀訪問,或者是與鄰校進行手拉手活動等,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在此過程中培養(yǎng)其語文素養(yǎng)。
五、課后作業(yè)生活化,培養(yǎng)實踐能力
課后作業(yè)是課堂教學的拓展形式之一,能夠讓學生更為深刻地領悟知識內(nèi)涵并且加以鞏固。以往的課后作業(yè)多以傳統(tǒng)“練習做題”形式為主,學生對此容易產(chǎn)生抵觸情緒,甚至部分學生采取抄襲的方式應對教師的檢查,導致課后作業(yè)不能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學生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鑒于此,教師在設計課后作業(yè)時,要把“強化記憶,掌握知識”的傳統(tǒng)觀念轉變?yōu)椤袄斫庥洃?,學以致用”的生活化觀念,做到“減量提質(zhì)”,依據(jù)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按照學生的學習情況和認知規(guī)律,多布置一些具有生活氣息的課后作業(yè),讓學生能夠有更多的機會在生活中鍛煉自己,提升自己。以講授《找春天》一課為例,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后選擇恰當?shù)臅r間,在父母的帶領下到野外親身感受春天的氣息,以文字形式(詩歌、散文、記敘文等)、圖像形式(繪畫、攝影等)或者視頻方式,記錄自己認為最能代表春天的場景。學生在尋找春天的過程中,不僅對課文有了更深的領悟,進一步培養(yǎng)了實踐能力,真正實現(xiàn)了“課后作業(yè)生活化”。
總之,生活中處處有語文,語文教學是相對開放、自由、靈活的,語文教學生活化是適應當代學生教育的正確方法,是素質(zhì)教育的體現(xiàn)。生活是最好的課堂,是知識的源泉。我們應跟上時代的步伐,關注熱點時事,注重社會實踐,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探索欲,讓教學過程更精彩,讓學生快樂學習,讓課堂充滿生活的氣息。
參考文獻:
[1]趙俊.為學生打造生活化的小學語文課堂[J].語文天地,2014,(21).
[2]馬紅霞.探析生活化小學語文教學策略[J].新課程,2014,(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