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沁蕊
摘 要:理想信念教育是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重要內容之一。我國目前正處于改革、轉型的關鍵期,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面臨的形勢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將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結合,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認識和實踐相結合等三方面入手,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勢在必行。
關鍵詞: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教育是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fā)[2004]16文)強調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泵鎸θ找鎻碗s化的國際國內形勢,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現階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必須認真研究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措施,努力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針對性和時效性。
1 當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面臨的新形勢
經過改革開放幾十年的發(fā)展,目前我國正處于改革轉型的關鍵時期,人們的思想也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西方思潮撲面而來,人們的價值觀念趨向多元化,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巨大的考驗。
從國際形勢的發(fā)展變化來看,當今世界,雖仍存在局部的矛盾和沖突,和平與發(fā)展的洪流卻是不可逆轉的。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使得地區(qū)與地區(qū)之間的聯系日益緊密,國與國的命運緊密相連。但是,這是不是就能代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這兩種對立的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斗爭已然結束?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之爭仍在繼續(xù),只是轉變了斗爭形勢。文化滲透成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意識形態(tài)入侵的重要方式之一?!叭蚧[含的假定是某種主導文化——假定是西方文化——將征服地球的每一個角落?!盵1]面對開放的世界,我們要發(fā)展,就不能閉關鎖國,只能對外開放,開放就存在著風險,信息時代的來臨,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進步,大大方便了信息傳播和交換,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滲透乘勢而來,極大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青年的一代是祖國的未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也是西方思想敵對勢力同我們爭奪的主要對象。
國際形勢發(fā)展變化的同時,國內也面臨著改革轉型所帶來的影響。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市場經濟的雙重效應日益凸顯。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民主平等觀念深入人心,社會大眾的競爭意識不斷增強,不僅活躍了經濟市場,也活躍了人們的思想,人民群眾的包容力和接受度擴大,社會日趨開放;另一方面,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也使一些與社會主義主導意識形態(tài)相背離的錯誤思想相繼產生。這些錯誤的思想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行為,不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同時,開放環(huán)境下的社會價值多元化傾向也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人們的理想信念。90后大學生是在改革開放逐步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逐步完善的道路上成長起來的一代新人。國際國內形勢的急劇變革潛移默化而又深刻的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思想觀念。
2 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措施
(一)顯性課程與隱性課程相結合
顯性課程主要指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通過直接的灌輸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輸送到當代大學生的頭腦中。但通過顯性課程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的過程中,教育的內容直觀,目的性明確,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fā)部分大學生的抵觸情緒,從而影響教育效果。
隱性課程主要指高校所有課程中除思想政治理論課之外的隱藏著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其他一切課程,包括有專業(yè)課,基礎課以及人文社會科學類的課程。這些課程的設置雖不以思想政治教育為目的,但是隱含著大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這類隱性課程因其獨特的品性,吸引著大學生的目光,將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滲透其中,能潛移默化地對當代大學生施加教育影響。與顯性課程不同,隱性課程的教育內容、目的是含而不露的,“由于隱性教育的目的和內容隱藏于各種活動中,教育者沒有給教育對象以任何明確的、直接的外部強加意圖,使教育對象完全處于一種自愿、自主地選擇和參與教育活動的自發(fā)狀態(tài)?!盵2]這種隱蔽性決定了其教育過程的長期性,效果也并非立竿見影式的。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各有其優(yōu)勢和不足之處,必須將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相結合,發(fā)揮各自的長處,彌補不足,才能最大化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
(二)解決思想問題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
理想信念教育必須滿足教育對象的需要,才能誘發(fā)動機,產生行為,真正發(fā)揮作用。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要做到將解決大學生的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將理想信念教育融入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發(fā)展過程中。對于大學生而言,他們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步形成的關鍵期,他們的成長背景和教育背景決定了他們更多關注于學習、生活、就業(yè)、家庭等跟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實際問題。在實際的學習生活中,他們中的大多數是積極開朗、健康向上的,他們對未來有無數美好的憧憬和希望,與長遠理想相比,他們可能更加關注近期理想的實現,同樣,與共同理想相比,他們更關注個人理想。針對大學生的思想實際,理想信念教育要做到有的放矢,幫助大學生認識自我,澄清觀念,自覺樹立合理、正確的個人理想,個人理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方向是一致的,理想信念教育應當促使個人理想與共同理想同向發(fā)展,個人理想的實現為共同理想的實現做貢獻,共同理想的實現有利于個人理想的發(fā)展。同時,理想信念教育應當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砥礪意志,磨練品性,提高他們抗誘惑和面對挫折的能力。這樣,在追求理想信念的過程中無論遇到何種艱難險阻,他們才能不被一時的成功和榮譽所侵蝕,不被暫時的失敗和挫折所擊倒,無所畏懼,奮勇向前。
(三)認識與實踐相結合
社會實踐活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具有特殊的功能和作用。理論只有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真正發(fā)揮其指導實踐的作用。以實踐為橋梁,達成知與行的和諧統一。在這一點上,近些年來,我國雖已有深刻認識,但缺乏讓學生走入社會,親身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所以知行脫節(jié),言行不一的現象層出不窮。
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也要注重通過實踐培養(yǎng)學生的方法。高校應支持和鼓勵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如組織紅色旅游,以情感人,讓大學生到革命老區(qū)去感受不一樣的文化情感,用歷史遺留下的精神財富豐富大學生的主觀世界,堅定馬克思主義信念,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認識。給在校大學生提供參加社會服務、社會調查的機會,一方面,可以豐富他們的業(yè)余生活,使他們能夠接觸社會,了解社會,融入社會,另一方面,通過這一類型的實踐活動,“為人民服務”不再只是一句口號,而是真真切切地走入了大學生的生活,同時,能培養(yǎng)大學生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品質。
3 結束語
當代大學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是現代化建設的核心力量,也是祖國的未來,面對新形勢,新格局,理想信念教育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因此大力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刻不容緩。
參考文獻
[1]陳華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7
[2]王寧,薛曉源.全球化與后殖民批判[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11)
[3]陳錫敏,張云蓮.加強“90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指導和研究-“90后”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專題研討會綜述[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3)
[4]吳潛濤.正確理解理想信念的科學含義[J].教學與研究,2011(4)
注釋
[1]王寧和薛曉源主編:《全球化與后殖民批判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5年版,第57頁
[2]陳華洲主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175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