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甲
這是一篇浙江高考的標桿作文,為了使文章具有典范意義,筆者在錄入時,對段落和語句做了些許修改。
這篇作文之所以作為標桿作文,其成功之處,主要有三點:一是文章的觀點鮮明,結(jié)構(gòu)完整;二是文章辯證色彩濃厚,層層推進,邏輯思維嚴密;三是語言的闡述性特點。
首先是結(jié)構(gòu)完整。考生開篇引博爾赫斯“天堂應(yīng)該是圖書館的模樣”承題,然后引人生三“書”之論。最后亮明觀點——“人生閱讀,當將心靈融入‘有字之書與‘無字之書之中”。破題巧妙、厚重。
此后三段,作者對三“書”的內(nèi)涵進行了必要的闡述,指出了三者的不同特點和作用意義?!坝凶种畷笔俏幕姆e累傳承,即文化的基本內(nèi)容;“無字之書”是文化的拓展領(lǐng)悟,即內(nèi)涵上的拓展;“心靈之書”則是二者內(nèi)化為人精神品質(zhì)時不可缺少的尺度。這便是文中所言“不融入心靈這一必要條件,有字之書將成為謬誤,無字之書將成為偏頗”。期間分別引用了曹雪芹的“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和蘇軾的“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兩個詩句,舉了“地鐵藏書被毀壞”和“大學教授出手打人”兩個例證,有力地論證了自己的觀點。最后引用張載的名言進行點題,結(jié)尾有力,發(fā)人深省。
其次是文章辯證色彩濃厚。這篇文章的作者在對三“書”的內(nèi)涵進行了的必要的闡述。在觀點闡述的過程中,沒有片面地否定或者肯定其中任何一種書的價值,而是運用正反辯證的思維對“心靈之書”缺失的后果進行了舉例證明。“地鐵藏書被損毀”和“大學教授出手打人”都客觀地反應(yīng)了在“有字之書”和“無字之書”的基礎(chǔ)上“心靈之書”缺失的后果,“心靈之書”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
這種辯證思維中的層進性,將三“書”的概念厘清的同時,也證明了三者關(guān)系中“心靈之書”的統(tǒng)帥地位,這也恰恰體現(xiàn)了作者多元立體的辯證邏輯。文章的觀點在這種辯證的分析論證下變得更加鮮明。
辯證思維是指以變化發(fā)展視角認識事物的思維方式,通常被認為是與邏輯思維相對立的一種思維方式。在邏輯思維中,事物一般是“非此即彼”“非真即假”,而在辯證思維中,事物可以在同一時間里“亦此亦彼”“亦真亦假”而無礙思維活動的正常進行。這就要求學生在議論文寫作中運用二元對立或多元立體的分析思維來表達自己具有發(fā)現(xiàn)性的深刻的論點。但實際上,現(xiàn)在的很多學生甚至教師都處在形式思維的陰影之下,導(dǎo)致邏輯思維的真空出現(xiàn)。形式思維是用形式邏輯的直線思維來講議論文,這樣的議論文往往論點絕對、論據(jù)片面、論證偏頗無力。許多考生雖然知道“心靈之書”的重要意義,但是思考問題時卻僅僅肯定其中一種,否定另外兩者的價值,或者籠統(tǒng)地說三者缺一不可。如果缺乏對三“書”之間關(guān)系的深入分析,這樣的立論就會出現(xiàn)偏頗。而本文的作者顯然避免了這個陷阱。
最后談一談本文的闡釋性特點。長久以來,許多考生在議論文上常常走入抒情的誤區(qū),語言也不可避免地沾染上個人的情感色彩。其實,議論文一般是不需要抒情的。因為個人情感濃烈的議論往往不可避免地流于片面,無法闡明事實的客觀狀態(tài)。議論之中的抒情就顯得格格不入,甚至導(dǎo)致畫蛇添足的尷尬。
本文就很好地符合了議論文語言的要求。首先將“有字之書”“無字之書”和“心靈之書”這三個概念闡述清楚,將他們的關(guān)系表述清楚。從破題、承題到最后的點題,引用材料時,作者都很好地將個人的情感隱藏起來。在這里,我們看到的是作者用一種理智的思維進行客觀地闡述。這種不囿于個人的情感認識,而站在理性的高度論述的方式,無疑更具有客觀上的說服力,這就是闡釋性語言運用在議論文中所帶來的效果。那些由情感主導(dǎo)觀點的議論文,帶給人的往往是迷宮中摸索般的感覺,不明晰,不清楚。議論文不是記敘文,更不是散文,它不需要作者用個人的情感去打動讀者。議論文最簡單最樸素的目的就是將一個事理闡述清楚,令人明白,讓人信服即可,其中展現(xiàn)的對世界人生的認識和作者的思考才是評定議論文優(yōu)劣的關(guān)鍵所在。所以用思維的高度令人折服,這才是一篇議論文應(yīng)該有的追求。
而在這篇文章里,作者辯證而富有層次邏輯思維,客觀而極富邏輯的闡釋方式,不僅體現(xiàn)了作者對三“書”以及這個世界的思考,更讓讀者感受到了這種純粹的思想魅力。
當然,這篇作文尚有不足之處。比如對三“書”內(nèi)涵的闡釋是否科學有待商榷,個別語言的稚嫩之處也顯而易見。但帶給我們高考議論文能得高分的啟示也非常明顯。高考議論文,應(yīng)該少一些片面的形式,多一些辯證的分析;少一些感性的抒情,多一些審慎的思考。這應(yīng)該是這篇文章所傳達出的,亦是高考議論文應(yīng)有的價值取向,所以孫紹振教授說:“議論文的教學任務(wù)是把學生培養(yǎng)成頭腦清醒,思路靈活,胸襟開闊的人?!眅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