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小燕,許曉嵐
(新疆巴州人民醫(yī)院,新疆 巴州 841000)
改良利多卡因局麻法在超聲引導下PICC中的應用
駱小燕,許曉嵐
(新疆巴州人民醫(yī)院,新疆 巴州 841000)
目的探討改良利多卡因局麻法在超聲引導下PICC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5年06月~2016年12月在我院進行PICC置管腫瘤患者96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8例,觀察組穿刺進針前即采用利多卡因先行局部麻醉,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方法,在擴皮前麻醉。結果 觀察組患者因PICC置管引起疼痛的程度明顯低于對照組(P<O.05);且出現(xiàn)疼痛的次數(shù)也明顯少于對照組(P<0.05)。結論 改良利多卡因局麻法在超聲引導下PICC中,能夠降低患者疼痛感,值得應用。
PICC;利多卡因;超聲引導;疼痛
在長期靜脈輸液和化療患者中,PICC這種靜脈輸液的途徑可靠性比較高。在超聲的引導下,采取塞丁格(Seldinger)的穿刺技術可以提高置管的成功率。但是置管的過程,容易導致患者產生恐懼與緊張的心理,無法配合穿刺的工作,現(xiàn)代護理服務理念注重將人文關懷體現(xiàn)在護理操作的全過程當中,護士在操作中更關注患者的感受和舒適度。本次研究把96例在我院準備化療需行PICC置入的腫瘤患者作為對象,探究了改良利多卡因局麻法在超聲引導下PICC中的應用效果,現(xiàn)將研究作以下報道。
選取2015年06月~2016年12月在我院進行PICC置管腫瘤患者96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麻醉方式不同將其分成對照組與觀察組,各48例,觀察組穿刺進針前即采用利多卡因先行局部麻醉,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方法,在擴皮前麻醉。其中,對照組男27例,女21例;年齡30~78歲,平均年齡(52±2.64)歲。觀察組男28例,女20例;年齡31~78歲,平均年齡(51±2.84)歲。兩組患者各項基礎資料經過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兩組患者都在SiteRite5血管的超聲引導下采取改良塞丁格的穿刺技術,4FrPICC穿刺套件生產于美國巴德公司。
對照組即非局麻組患者取平臥位,患者上臂外展九十度,進行超聲掃描的定位,進行標記,按規(guī)范流程消毒,鋪巾,再次使用血管超聲儀定位,常規(guī)穿刺成功置入導絲后,在穿刺點皮內注射2%的利多卡因0.2 mL,使局部凸起成小皮丘,1~2分中后見刀背緊貼導絲,刀口朝上與皮膚垂直,然后將刀尖沿導絲角度20~30°刺入皮膚擴皮,進入深度約為3~5 mm,擴皮成功后放入插管鞘,其余方法按照規(guī)范操作步驟完成。
觀察組除了初次標記定位,在PICC穿刺針進針前再次用帶無菌保護套的血管超聲儀探頭進行置管血管精準定位,穿刺者帶無菌手套做指壓時痕跡,或在無菌探頭血管清晰處,在安裝導針架的中心部位保持輕壓狀態(tài)(可見良好的血管輪廓),左手持探頭,右手持1 mL利多卡因注射器,將探頭稍稍抬起,用0.2 mL2%利多卡因實時局部的麻醉,置入導絲以后與擴皮前停止麻醉,其他操作和對照組一樣。
觀察兩組患者疼痛的次數(shù)與疼痛的程度,其中疼痛程度把患者接受靜脈的穿刺時面部表情與感覺作為標準,同時根據馬克蓋爾法I2J把疼痛分成輕度疼痛、中度疼痛與重度疼痛?;颊邿o痛或是輕微的疼痛,也就是面部的表情沒有變化,沒有任何的反應,局部有輕微的疼痛或是無痛為輕度;患者皺眉與表情緊張,局部的穿刺疼痛感比較重為中度;患者存在縮回上肢抵抗的動作,呻吟,并且穿刺點的疼痛無法忍受為重度。疼痛的次數(shù)從置管的開始到結束穿刺包扎,患者主訴的疼痛次數(shù)。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中度疼痛、重度疼痛患者占比與對照組相比,數(shù)值明顯要比對照組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兩組患者PICC的置管疼痛程度對比[n(%)]
觀察組一次疼痛次數(shù)患者明顯要比對照組高,二次疼痛次數(shù)明顯要比對照組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PICC置管疼痛次數(shù)對比[n(%)]
在實施PIC C的置管時,通過解剖刀尖來擴皮與穿刺針的緩慢穿刺,都可以對穿刺點的周圍皮膚感覺神經進行刺激,導致患者感到疼痛。在臨床上,利多卡因最早用酰胺類局部的麻醉藥,其比較穩(wěn)定,不容易發(fā)生過敏反應,進行局部注射以后,組織的分布比較廣,起效比較快,有較強的穿透能力,可以維持較長的時間藥效。在PICC的穿刺置管過程中,需要采取2%利多卡因對穿刺針進針位置實施局部的麻醉,防止刺激到患者感覺神經而引起疼痛感,對神經纖維傳導進行阻滯,實現(xiàn)微痛甚至于無痛置管。為降低靜脈置管時患者疼痛感,需要經利多卡因局部麻醉,提高置管成功率,提高患者配合程度。本次研究中顯示,觀察組患者中度疼痛、重度疼痛患者占比與對照組相比,數(shù)值明顯要比對照組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一次疼痛次數(shù)患者明顯要比對照組高,二次疼痛次數(shù)明顯要比對照組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改良利多卡因局麻法在超聲引導下PICC中,能夠降低患者疼痛感,提高患者配合度,可推廣。
[1] 孫文彥,吳欣娟,王秀榮,等.彩色多普勒超聲引導下塞丁格PICC置管術的護士學習曲線分析[J].中國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12,18(1):25-27.
[2] CampbellB.ArterialWaveforms:MonitoringChangesinConfiguration[J].Heartlung,1997,26(3):204-214.
[3] 諸榮妹,夏培南.碳酸利多卡因表皮濕敷對小兒靜脈穿刺鎮(zhèn)痛效果的觀察[J].現(xiàn)代護理,2005,11(14):1112-l113.
R472
B
ISSN.2096-2479.2017.39.58.02
本文編輯:劉欣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