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經(jīng)濟貿易大學教授 馮曉虎
今天我從中西方對比的角度和大家談談文化與哲學的有關基本問題。
首先看看我們中國人眼中的文化。
著名學者易中天說:“文化沒有形狀,無法描述;沒有范圍,難以界定。文化就像是空氣,我們天天都生活在它當中,一刻也離不開它。但當我們試圖伸出手去‘把握’它時,卻又會發(fā)現(xiàn)它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唯獨不在我們的手里?!蔽矣X得這個形容還是比較貼切的,換一句話說:我們既然是人,就不可能沒有文化。
在中國文字中,“文”的最早意思是各種顏色互相交錯的紋理?!兑捉?jīng)·系辭下》說:“物相雜,故曰文?!本褪钦f各種紋理交織到一塊叫作文?!兑捉?jīng)》還說:“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币馑际顷庩栂嗷プ饔?、變化,是大自然的“紋理”(規(guī)律),人類明曉了它并依照它行動,是人類活動的“紋理”(規(guī)律)?!墩撜Z》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意思是質樸勝過了文飾就會粗野,文飾勝過了質樸就會虛浮,質樸和文飾比例恰當,然后才可以成為君子。現(xiàn)代文學作品中描述一個人文質彬彬,就說“這個人戴了一副眼鏡,毛式服裝口袋上插了一只鋼筆”,實際上,文質彬彬指的并不是這個意思。在中國傳統(tǒng)中,“文”是內在美的外在形式。《易傳》說:“黃裳元吉,文在中也。”就是說首先必須要有內在美,然后要把這種內在美表現(xiàn)出來,這種內在美所表現(xiàn)出來的形式就叫文。比如說我們看到一個女大學生,她讀了很多書,待人接物彬彬有禮,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事、說什么話,這就是文。我們見到紅燈不橫穿馬路,這叫文,如果非要橫穿馬路,就不是文了。
“化”字又是怎么解釋的呢?《易經(jīng)》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本褪钦f通過觀察自然運行規(guī)律,可以了解時節(jié)變化;觀察人事倫理道德規(guī)律,用社會規(guī)范去教育人們,人們就會按照社會規(guī)范行事。孔子講:“文而化之?!币馑季褪且匀宋倪M行教化。漢代劉向在《說苑》中講:“文化不改,然后加誅?!币馑季褪侨宋慕袒^依然沒有改變,然后才能動用武力。梁漱溟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中說:“文化是人類生活的樣法?!辈淘嘣诤系难葜v《何為文化?》中說:“文化是人生發(fā)展的狀況。”并列舉衣食住行、醫(yī)療衛(wèi)生、政治、經(jīng)濟、道德、教育和科學,這些都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梁啟超在《什么是文化?》一文中說:“文化者,人類心能所開釋出來之有價值的共業(yè)也?!辈⒃凇吨袊幕纺夸洝分辛谐?、種族、政治、法律、教育、交通、國際關系、飲食、服飾、宅居、考工和農事諸項為文化。所以在中國傳統(tǒng)中,文化就是指人的文治教化。
人的文治教化有什么重要性呢?你有了文化,就會讓你自己過得更好;而如果你有錢而沒有文化,只不過是你具有讓別人以為你過得更好的那種手段而已。大家老是認為有錢人過得都很幸福,其實并不如此。我也認識一些有錢人,他們整天被錢燒得到處跑,因為錢是要逼著你拿它去投資的——如果不投資,它就變成死資金,就要貶值。所以人有了錢之后如果處理不當,它就會變成人生的巨大累贅。有錢人的生活其實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么容易。錢等于富裕,但是不等于幸福。
總之,從中國傳統(tǒng)上講,文和化是兩個字。文是指內在美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質則指內在美,文質彬彬就是指外在美和內在美非常相配。實際上,這是中國古人對于人生的最高追求形式。一個人既有內在美,又有外在美,是很不容易做到的。我見到過很多長得不漂亮的人,但是他們讀了很多書,對世界的看法非常達觀,剛開始人們當然不會注意他們,但是相處的時間長了,這些人就會煥發(fā)出文質彬彬的光彩。因此,如果一個人長得很漂亮,一定要努力讀書,因為只有努力讀書,他才會內外兼修,既有外在美,更有內在美;如果長得不漂亮,就更要努力讀書了,因為除了讀書沒有其他途徑可以使自己達到美的境界。所以,讀書其實是我們這個富足社會最需要的事情。
然后看看什么是西方的文化。
西方“文化”culture一詞源于拉丁文的cultura,原意是耕種。到古羅馬著名演說家西塞羅時擴展成cultura animi,意思是對靈魂的耕種,也就是對靈魂和思想的護理,后來逐漸擴展到包括建筑、耕作、居住、教育、照料、尊崇和創(chuàng)造等等方面?,F(xiàn)在泛指所有經(jīng)過人工創(chuàng)造出來的事物。只要經(jīng)過人工,只要不是完全天然的事物,在西方的概念里就叫 culture,就叫文化?!杜=蜃值洹穼ulture的解釋是the way people live,也就是梁漱溟說的“人類生活的樣法”?,F(xiàn)在大家的生活都非常有負重感,經(jīng)常會覺得自己在一個單位、組織、國家里非常渺小。如果你認為自己的靈魂也因此而渺小,甚至根本連靈魂都沒有,那么你怎會有靈魂的耕種?所以我們也要有西方意義上的文化,因為偉大的靈魂都是對自己抱有充分信心的。
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指出:“文化是一種復合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余從社會上學得的能力與習慣?!钡聡軐W家卡爾·雅斯貝爾斯認為,文化是人類所有的精神產(chǎn)品。以著名學者霍夫斯泰德為代表的歐美文化研究界公認,文化涵蓋人類社會的所有層面,包括政治、社會、經(jīng)濟、外交、宗教、科學、文學、語言、藝術、音樂、哲學、手工業(yè)、技術、傳說、歷史、價值觀、文明、建筑、媒體、生活方式、習俗、道德、倫理、評判標準、規(guī)則和法律、態(tài)度、基本原則、猜測,甚至包括吃飯、睡覺、居住環(huán)境和個人衛(wèi)生習慣。說到個人衛(wèi)生習慣,我們中國人有一個“很偉大”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隨地吐痰。在文明程度比較高的國家,人們也吐痰,但是不隨地。中國人隨地吐痰的個人習慣非常不好,因為它可能傳播致命的病毒、細菌。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叫“文而化之”,就是告訴大家什么叫文明的生活方式,怎樣養(yǎng)成文明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耙率匙愣獦s辱”,我相信隨著中國社會財富的逐步增加,大家都會慢慢養(yǎng)成文明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以前人們認為,看油畫展、聽交響音樂會、賞芭蕾舞、彈鋼琴、抽雪茄、戴禮帽,這叫有文化,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不管是從東方的還是從西方的角度講,文學藝術當然是文化,但是經(jīng)濟貿易也是文化,個人衛(wèi)生習慣也是文化。
我們?yōu)槭裁匆獙W習文化?最主要目的是,文化決定我們如何生活,決定各民族如何和平交往,決定人類如何對待環(huán)境,決定如何面對過去、展望未來??傊幕侨祟惔嬖诤桶l(fā)展的指南針。比如在對待環(huán)境上,我們不可以認為人類是這個世界的主宰者、控制者,不可以隨意處置跟我們共同生活的各種生物。一個偉大的民族一定有偉大的文化。弱小的民族為什么弱小?其實最終原因是它們沒有文化。偉大的中華文明是怎么發(fā)展起來的?中華文明最早發(fā)源于河南、陜西、山西這些地方,也就是黃河岸邊的中原文化;后來周圍蠻族文化不停地侵入和融入中原文化,因為這些外族發(fā)現(xiàn)自己的文化太低了,必須學習中原文化,最后它們就變成了中原文化、中華文化的一部分。中華文明的發(fā)展最主要的不是來自征服,而是文化的感召力。
文化離不開研究,研究離不開大學。人類從誕生之日就開始研究,第一個是研究自己的環(huán)境,也就是我們皮膚以外的世界,第二個是研究自己,就是皮膚以內的自己。研究的動力就是人類對知識的不懈追求。人類如果沒有研究,就不會形成文化,人類文明就發(fā)展不到今天的高度。正如歌德所說:“如果我們做不到不懈追求,很多知識我們至今仍然會是霧里看花?!睆墓畔ED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開始,大學就是研究文化的主戰(zhàn)場。
從全世界的大學來講,德國現(xiàn)代大學的發(fā)展可稱獨領風騷。在17世紀時,德國還是歐洲的一個落后國家。德國后來是怎么崛起的?首先體現(xiàn)為德國大學的崛起。1810年威廉·馮·洪堡在柏林創(chuàng)辦了洪堡大學,這所大學在歐美被稱為“世界現(xiàn)代大學之母”。為什么叫現(xiàn)代大學之母?就是因為洪堡首先提出大學的理想是“寓教學于研究之中”。他認為,大學的主要目的是完成對學生的人文教育。這是威廉·馮·洪堡對于大學發(fā)展的最大貢獻。洪堡以后,所有大學才開始這樣說。以前的大學都是教神學,都是講上帝怎么存在、怎么合理。從文藝復興開始,從洪堡之后,才開始說大學要研究人文和人文教育。洪堡大學第一任經(jīng)過選舉產(chǎn)生的校長是哲學家費希特,后來包括大家都知道的哲學家黑格爾和物理學家普朗克,洪堡大學的歷任校長都忠實地追隨洪堡的大學理想。洪堡大學至今已培養(yǎng)出2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和無數(shù)的文化巨人,如愛因斯坦、馬克思、恩格斯、普朗克、海涅、費爾巴哈、俾斯麥和李卜克內西等,都曾經(jīng)在洪堡大學學習或者工作過。1892年,一位法國學者在比較法國和德國的大學時說:“僅僅德國一國所取得的科學成就,已經(jīng)遠遠超出世界其他各國的總和……德國在科學中的優(yōu)勢堪與英國的貿易和海上優(yōu)勢相媲美,甚至大有超越之勢?!?/p>
中國現(xiàn)代大學的發(fā)展比德國晚了一百多年。20世紀20-30年代,我國的仁人志士提出了各種救國方式,其中有一種叫“教育救國”。如果從那個時候開始真正傾力于教育救國,中國崛起可能會提前30年。20世紀初,中國現(xiàn)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北京大學最有名的校長蔡元培兩次赴萊比錫大學、一次赴漢堡大學,取得了德國大學建設的真經(jīng)。他回國之后,通過北京大學把洪堡的大學理想火種撒向全中國,為中國奠定了百年教育基業(yè)。
一個具有充分文化自信心的民族,才有能力平和地接納和理解其他民族的文化。我們中國現(xiàn)在其實依然缺乏文化自信心。我們中國人說一個人“沒有文化”,就等于罵他是野蠻人。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要有文化,并且要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但不是說我們要為自己擁有學位而沾沾自喜,當然更要拒絕“故作文化人狀”。
一談到哲學,很多人都覺得無聊枯燥。我們通常對哲學這樣下定義,叫做“哲學是研究探索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發(fā)展變化規(guī)律的學說,哲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之存在——包括物質、精神、意識?!薄掇o?!氛f哲學是“理論化、系統(tǒng)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關于自然界、社會和人類思維及其發(fā)展的最一般規(guī)律的學問?!边@些都說得不錯,也只有這樣說才能界定清楚哲學的概念??墒乾F(xiàn)在學哲學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首先從定義開始學起,我們一看這個定義,很多人就覺得沒意思,對哲學的興趣就消失在這些定義之中了。
其實,哲學可以說是人類思想史上最早和最精彩的一章。哲學本來是最具體的學問,只是由于人類歷史上認識論的局限性,哲學才被迫被“抽象”化了!哲學最早來自神話,來自人類對大千世界和浩瀚宇宙的無限驚嘆和衷心崇拜。我們小時候都讀過神話,比如中國神話中的盤古開天辟地、夸父逐日,或者古希臘羅馬神話中的宙斯、雅典娜等等,覺得它們都超級精彩,實際上,它們講的就是哲學。
哲學這個詞是從日本來的。近代西學東漸過程中,中國許多重要的學術概念直接來自于日文譯名,尤其是日文中的漢字詞。對于中國文化而言,其實這是不幸的彎路,因為日語中的漢字詞大多并不具有承擔本源問題與原創(chuàng)性思想經(jīng)驗的功能。比如日語中的漢字詞“手紙”,其實是中文中的“信”。這種從日文中直接拿過來譯名,扭曲了中文詞語的原創(chuàng)意義。而西方哲學的核心概念都是古希臘人在回答世界本源問題時提出的,都承載著原創(chuàng)性思想經(jīng)驗與事物的原創(chuàng)意義。我們認為,過去對很多原創(chuàng)性概念的翻譯其實是有問題的,有學者就認為philosophy應該翻譯成“形而上學”或“大學”,不應該翻譯為“哲學”。
“哲學”一詞來自于英文philosophy,德文叫Philosophie,希臘文原文則為φιλοσοφ?α,古希臘語寫作jilosojia,其中jilos(Philos)意思為情人、熱愛或朋友,而 sojia(Sophia)意思是智慧。有人開玩笑說,什么叫哲學?哲學就是智慧的情人,當然不應該這么翻譯,而應該翻譯為熱愛智慧、追求智慧的意思。philosophia就是追求智慧。歐洲有很多女孩叫 Sophia,就是因為她的父母希望她不光要漂亮,而且更要智慧。漂亮就是外在美,就是我們所說的文;智慧就是內在美,就是我們所說的質。父親希望女兒既長得漂亮,又有智慧,這就是中國人所說的文質彬彬,所以Philosophy是人類追求智慧的精神活動,它通過追問智慧的本源讓我們能夠享受幸福美麗的人生。
那么什么是智慧呢?知識本身并不是智慧,只有運用知識的能力才能叫智慧。中國過去科舉考八股,那算不算知識?當然算知識。要是破不了題,解不了題,不會背四書五經(jīng),那就考不上。但是當考八股考上了狀元、榜眼,中進士當了官,他們還學八股嗎?不學了。因為八股沒有什么用,沒有實際運用的空間。所以八股就叫知識,不能說會寫八股文的人就有智慧。魯迅筆下的孔乙己,會茴香豆“茴”字的四種寫法,當然算知識,但那是智慧嗎?為什么中國在近現(xiàn)代的兩百多年中總是走下坡路、被列強欺侮?就是追求這種知識的人太多了,追求學以致用——智慧的人太少了?,F(xiàn)在中國學生最被詬病的地方就是高分低能。高分低能當然是不對的,雖然考高分也算是一種本事,但是我們不能光有知識,更要會運用知識。
蘇格拉底說:“真正帶給我們快樂的是智慧,而不是知識?!惫庥兄R,我們還是無法贏得幸福的人生。蘇格拉底還說:“我不屑于碌碌無為的生活。世上趨之若鶩者莫若斂財聚寶、安家置業(yè)、顯赫于文武高位或者此地時興的其他活動,如政治遷升、密結幫會及朋黨相攜,對此我興味索然。倘若我真的卷入這些營生,以我律已準則之嚴,勢難茍且。反思自我、觀察他人,此天之所最厚我者,故此,無反思的人生乃虛妄的人生。”在柏拉圖《斐多篇》中,蘇格拉底說:“哲學是最偉大的一種音樂?!卑乩瓐D原來是音樂家,后來因為聽了蘇格拉底的演講,覺得蘇格拉底太偉大了,就改投到蘇格拉底門下而成為哲學家。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吾知吾無知”,這句話被刻在古希臘一座神廟的門檐上?,F(xiàn)在社會上有很多人認為自己啥都知道,認為自己什么事情都是專家。其實最能知道的人是知道自己啥都不知道的人。蘇格拉底是一個在古希臘哲學上把愛智慧發(fā)展到最極致的人,他說:“哲學應該超越一切世俗生活,只以求知識為最高目的。”以求知識為唯一目標的生命,是“愛智慧”,就可以稱為Philosophy或哲學家。
怎么樣才能叫“愛智慧”?首先就是要排除肉體對自己的要求。整個歐洲哲學其實只有一條線——靈與肉的斗爭,靈魂與肉體的對決。從蘇格拉底開始,歐洲的哲學家就仇恨肉體。蘇格拉底說:“肉體生命是罪惡和謊言。肉體生命的消滅就是幸福,我們應該心向往之?!笔澜缟纤姓軐W和絕大多數(shù)宗教的核心都是這句話。我們當然不必信教,但可以想想它們?yōu)槭裁炊歼@么說。其實,這個道理特別簡單:我們可以每天總結一下,我今天開心不開心?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可能都是不開心的。我們再總結一下:為什么不開心?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其實讓我們不開心的都是我們的肉體,比如今天房租到期了而我卻交不起房租,或者說房東想占我的便宜。說到底,最后就是因為我的肉體需要住這樣一個房子。我年輕的時候不理解這句話,覺得沒肉體怎會有精神呢?要是不吃飯,人就死了嘛;人死了還能思考什么呀?沒有思想了,怎么能叫做有精神呢?肉體的消滅就是精神的消滅嘛!我以前就是這么想的。其實并不是這樣的。蘇格拉底、柏拉圖的肉體早就不存在了,曹雪芹、六祖慧能的肉體早就不存在了,但這些人的思想、精神消滅了嗎?沒有。他們的思想成為了人類文化中的精華。
當然,這么說并不是我也主張仇恨肉體,而是說可以思考一下為什么大多數(shù)哲學家認為肉體是人類不幸福的根源,因為所謂的不幸福,主要是肉體的欲望沒有得到滿足。我們很多人認為今天的人類社會是一個物質社會,其實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纯纯鬃?、老子所說的話,就可以知道他們認為當時的社會已經(jīng)禮崩樂壞、物欲橫流。從古到今的社會上的人永遠都是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其實這是正常的經(jīng)濟驅動。但是如果我們看一點哲學,學習一點哲學,就可以發(fā)現(xiàn)其實肉體上的要求滿足不是那么多,自己也可以很幸福。比如我二十幾歲上大學時,每星期只可以吃兩次肉,那個時候覺得吃上肉就是莫大的幸福,吃一頓肉能高興四五天。現(xiàn)在我們天天都能吃上肉,很多人吃成了“三高”,卻很少有人覺得有多么幸福??梢娙怏w欲望的滿足只能給我們帶來短暫的幸福感,當這種滿足變成常規(guī)之后,人們就不再感到幸福了。
孔子講:“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我們中國儒家的生活智慧。世界文豪列夫·托爾斯泰少年喪父時便開始思考人的使命、人為什么活著、人該怎樣活、靈魂是否能夠永存等這些問題。我給學生上課,有時候我也這樣反思自己。其實我天天也是在名利的漩渦中打滾,做不到每天都會回想自己應該怎么活著。我說這些,并不是貶低大多數(shù)人,因為我跟大家是一樣的。但是,如果我們學一點哲學,就可以明白其實我們還有另外一種活法。這另外一種活法是什么?就是要在名利之外,把握人的生命本質。中國人對于生命本質的總結是非常多的,華夏文明作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斷的偉大文明,我們有無數(shù)的寶藏可供開掘、借鑒和參悟。比如,明代大才子楊慎所作《二十一史·說秦漢》彈詞開場詞《臨江仙》(也是《三國演義》開篇詞)說:“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魚樵江諸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鼻貪h三國時代豪杰輩出、英雄爭奪天下,尚且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現(xiàn)在我們若為蠅頭小利爭得面紅耳赤、打得頭破血流,其實連笑談都不是了。當然,這也不是說大家應該啥都不要爭,因為現(xiàn)代商業(yè)社會最主要的原則就是競爭,只是我們爭的時候要有理有度,不要成為負能量。
哲學就是“愛智慧”。古希臘人認為,智慧的首要問題就是追問世界的本源,也就是追尋變動的大千世界里我們心靈的根據(jù)地?,F(xiàn)在有許多年輕人自殺,就是因為他們沒有建立自己內心的根據(jù)地,當遇到重大打擊,無處可去。哲學是干什么的?哲學就是讓人們擁有一個內心的根據(jù)地,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經(jīng)受得苦難,也能享受得幸福。人們經(jīng)常講“可以共患難,不能共富貴”,為什么?就是因為享受不得幸福。什么是世界的本源?其實這個問題的提出是人類歷史上第一件影響整個世界的大事,是人類心靈世界第一道照亮宇宙的智慧閃電,它讓人類看見了人類與世上萬世萬物之間那道明確的界限,喚醒了人類對自身的無窮追問:人到底是什么?為什么會有人?人如何才能在這個變幻莫測的世界安身立命?
全世界上擁有古老文明的民族非常多,但是只有古希臘民族、印度民族、猶太民族和中華民族有真正的哲學。其中印度民族和猶太民族的哲學其實已經(jīng)變成了宗教——印度教、佛教、基督教。所以,世界上真正具有獨立哲學的民族,其實只有古希臘民族和中華民族而已。國外有很多人說中國沒有哲學,其實是不對的,任何古老文明都必然有自己的哲學——形式簡單還是復雜另說。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區(qū)別是什么?在于西方哲學有形而上學,而中國哲學的形而上學確實不夠發(fā)達。古希臘哲學是整個西方文明的源泉,而中國哲學是東亞文明的源泉。因為近現(xiàn)代的兩百年歐洲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洲,后來歐洲人又移民到了北美,美國接著更加強盛起來,所以大家發(fā)現(xiàn)好像是古希臘哲學引領了世界潮流兩百年。在這兩百年里,西方往上走,中國往下走,所以大家(包括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都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中國哲學在精神上足以和古希臘哲學相媲美,二者是可以相提并論的精神產(chǎn)品。隨著中國經(jīng)濟的起飛,今天歐洲和北美越來越多的主流意見都認為,中國又開始要引領全世界了。新千年開始之前,中國也曾有一些輿論領袖說21世紀是中國的世紀?,F(xiàn)在21世紀剛剛過了17年,中國已經(jīng)儼然走在引領世界的路上了。
那么,學哲學有啥好處呢?從物質和實用的角度說,什么好處都沒有。比如在掙錢、當官、出國、娶美女這些方面,學哲學給不了你什么幫助。因為哲學不是生活技能,甚至不是知識。哲學是人類精神的甘泉,它的最大好處就是要告訴你:我們?yōu)槭裁匆钪??人年輕時有很多實際的問題——要掙錢、要買大一點的房子、要結婚、要生孩子、孩子要上幼兒園,所有的這些事情都是要錢的。其實,年輕人也要問,我們?yōu)槭裁匆钪??真正明白自己為什么要活著的地球居民其實很少?/p>
哲學要解決的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問題:我是誰?為什么要有我?我來這個世界干什么?這三個問題并不好回答。愛因斯坦說:“我們這些總有一死的人的命運是多么奇特呀!我們每個人在這個世界上都只作一個短暫的逗留;目的何在,卻無所知,盡管有時自以為對此若有所感?!薄耙粋€人活著就應該捫心自問,我們到底應該怎樣度過一生,這是一個合情合理的問題,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只有哲學能給我們不畏艱難、克服挫折、擊破虛幻并堅定地存在于這個世界的力量。”
我們不用人人變成哲學家,但是要懂一點哲學。學哲學可以讓我們知道什么是幸福的人生,可以讓我們更加有尊嚴地生活在天地之間?,F(xiàn)在有很多德國人其實并不比我們有錢,物質生活沒有我們好,但是他們依然普遍富于自信和尊嚴,他們每個人都覺得人來這個世界上是有理由的,并且有理由幸福地生活下去。相比之下,中國普通老百姓則經(jīng)常會說,我就是蕓蕓眾生,我啥都不是,我就是特別渺小的一個人。如果是出于謙虛才這么說,那當然是好的。但是我們很多人在說這話的時候,其實在精神上也是這么認為的,確實認為自己是特別渺小的存在。那些在名利場上不惜一切手段爭斗而打得頭破血流的人,通常都不明白這個道理,也不會考慮這樣的問題,按中國傳統(tǒng)說法他們叫“行尸走肉”,現(xiàn)在更多人稱他們?yōu)椤耙鹿谇莴F”。
從生物學意義上說,人與獸在很多方面是類似的,無論是從起源上還是生理上。人與獸的主要區(qū)別就是文化?!耙鹿谇莴F”中的衣冠就是文化。文化也是人類文明的主要標志。我們沒聽說哪個偉大的文明是沒有文化的。哲學是文化的基礎與核心。我們也沒有聽說哪個偉大的文化是沒有哲學的。所以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學習哲學,也就是追尋人類存在的意義、自己存在的意義。當我們明白了這些基本哲學道理,有很多煩惱自然就會煙消云散。
我們?yōu)槭裁匆獙W習哲學?因為我們是人,而且我們知道我們自己是人!如果我們不具備這兩個條件,我們就完全沒有理由學習哲學了。古希臘哲學家朗吉努斯在《論崇高》一文中說:“天之生人,不是要我們來做卑鄙下流的動物,它帶我們到生命中來,到包羅萬象的宇宙中來,要我們做萬物的觀光者,所以它一開始便在我們心靈中植下一種熱情——對一切偉大的、比我們更神圣的事物的渴望。”我們?yōu)槭裁匆獊淼竭@個世界上?就是因為天讓我們做萬物的觀光者;我們既然是萬物的觀光者,我們就要知道宇宙中一定有比我們更偉大的事物,只是這些事物還在等待著我們前往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