綰綰
人們贊譽他為中國“現(xiàn)代文化史的巨匠”、“國際桂冠詩人”“文理大師”,他是第一個把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樂翻譯成中文的人,也是第一個獲得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博士學位的中國人,清華大學工學院創(chuàng)始人之一。他曾經(jīng)來到重慶,踱步嘉陵江邊,并在北碚修起了小院,重慶的山和水讓他文思如泉涌,他潑墨、寫詩,時代動亂卻不妨礙他揮灑才華。他離開多年后,人們?yōu)樗ㄔ炝祟欂宫L紀念亭。
大師與重慶的情緣
顧毓琇的大名,或許很多人都聽過,關于他教育家、戲劇家、古典音樂家、翻譯家、詩人、自動控制專家、電機工程專家……一連串身份,常常令人瞠目結(jié)舌。他涉足多個領域,卻并非泛而不精,只要他感興趣的東西,樣樣都能做得風生水起,甚至成績斐然,享譽國內(nèi)外。
2015年5月的一個晴天里,重慶北碚區(qū)抗戰(zhàn)文化遺跡紅樓一改平日的寧靜祥和,來自全國的專家、學者匯集于此,人聲鼎沸。原來,他們舟車勞頓,是為顧毓琇紀念亭落成典禮暨抗戰(zhàn)歷史文化研討會而來,出席所敬仰的大師的揭牌儀式,大家內(nèi)心的激動自是難以言表與抑制。當顧毓琇的兒子顧慰慶為其老父親的銅像揭幕,孫子顧宜凡為紀念亭捐贈顧毓誘書籍和文史資料時,全場肅穆而莊重。在北碚圖書館紅樓旁落成的顧毓琇紀念亭正式對外開放,相比其他耳熟能詳?shù)膩磉^重慶的大師,對于他,我們更多的是驚訝:這樣的傳奇人物,竟也跟重慶有過一段奇妙的緣分??!
1902年,顧毓琇出生在江蘇魚米之鄉(xiāng)——無錫,這個有著布碼頭、錢碼頭、窯碼頭、絲都、米市等眾多美稱的歷史文化名城,是他成長的起點,為他幼小的心靈播種下了希望與美好。當他年滿13歲的時候,考入了清華學校,這一讀就是8年,他潛心學習,埋頭奮進,直至1923年才畢業(yè)。隨后,他奔赴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學電機工程科,在校期間發(fā)表了《四次方程通解法》,引起不小的轟動,在不懈努力下終于獲得電機碩士學位。馬不停蹄的步伐,又讓他收獲了科學博士學位,就此,顧毓琇成為了麻省理工學院電機系獲得博士學位的第一位中國學者。一時間名聲大噪,還擔任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工程師。
1929年,心系祖國和故鄉(xiāng)的顧毓琇學成歸國,各大學校紛紛向他拋出了橄欖枝,他于是擔任起國立浙江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兼主任,國立中央大學工學院院長,國立清華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兼主任、工學院院長……他開始了在學術領域積極奔走的生活,希冀通過傳道授業(yè),將所學的知識轉(zhuǎn)變成力量,為建設國家貢獻一己之力,并培養(yǎng)更多的優(yōu)秀人才。北碚“三顧茅廬”
可惜世道艱難,到20世紀30年代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祖國又一次受到?jīng)_擊,教育也不能幸免。顧毓琇雖不會獨善其身,但也沒法在安定的環(huán)境中搞研究做學術,或是教書育人。原來的土壤與形勢,變得更加支離破碎。無奈之下,他只得隨著人潮輾轉(zhuǎn),移居重慶。
1939年,日本對陪都重慶進行了瘋狂的戰(zhàn)略轟炸,重慶大地兩日便奪去了重慶市中心地區(qū)數(shù)千人的生命,情況慘不忍睹,頤毓琇本是居住在渝中半島的通遠門,面對外面如此危急的局面,市中心肯定是不能再待下去了,他火速攜帶著一家人連夜逃到抗戰(zhàn)大后方——北碚,暫時躲避在出租屋里。
其實,重慶對于顧毓琇來說并不陌生,這次也不是他跟重慶城的初次相識了。因為在此之前,他擔任國民政府教育部政務次長,兼任清華大學無線電研究所所長那陣,研究所的真空管制造設備從漢口遷往北碚,顧毓琇好幾次由于公差之故來到了北碚。每次都是急匆匆處理完事務便轉(zhuǎn)身離開,完全沒時間好好打量這座城市,這一次的入住,倒像是“再續(xù)前緣”。加之被嘉陵江與縉云山環(huán)繞的北碚,山與水的柔情,無疑猶如顧毓琇一家人艱苦黑暗里的一絲光明,很快,他們索性決定修一座小房舍。
同年9月,顧毓琇跟擔任中央工業(yè)試驗所所長的三弟、擔任中央工業(yè)試驗所技術負責人的四弟,三人一合計,便在杜家街一帶租了塊田地,建起三座朝南的茅屋平房,并用竹籬笆圍了個小院。又因“顧”家三兄弟同住,顧毓琇的文人朋友便借三國故事,給這座小院取了個雅名“三顧茅廬”。顧毓琇甚是滿意,特意邀請書法大師、大教育家于右任題字,并刻成牌匾掛于院門。
日子雖然清苦,但顧毓琇一家人非?;磉_,頗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淡然,妻子除了畫畫,還學著種苞谷、紅苕,甚至做四川泡菜,他們偶爾與梁實秋、冰心等人小聚,偶爾去北溫泉,一點也不枯燥,身在異鄉(xiāng)卻似故鄉(xiāng)。
以嘉陵江為枕滋生詩情
戰(zhàn)爭年代,每天推窗還可見到如畫如詩般的碧水藍天,已是莫大的幸運了,而來到有山有水的地方,好像也特別容易滋生詩情?!鞍捉Y(jié)茅廬隱一樵,疏星點點耿天寥。鄉(xiāng)音久斷還看月,時雨偶來且聽蕉。遙寺晚鐘驚宿鳥,客船歸夢阻殘橋。流入苦望收京早,烽火家園柳萬條?!鳖欂宫L客居北碚時,靈光一閃,一氣呵成這首名為《茅廬》的七言律詩。
處女作一出,連文學界的朋友們都拍手稱快,這么一激勵更是不得了,自此顧毓琇詩性大發(fā),據(jù)后來的統(tǒng)計,他一共賦詩幾千首。時任教育部政務次長(即副部長,陳立夫為部長)的顧毓琇事務纏身,他忙于從政、科研、教學,閑暇之時,就是寫作,在北碚兩年多,如此短的時間內(nèi),竟然創(chuàng)作了《古城烽火》《岳飛》等9個劇本和1部長篇小說、兩部短篇小說,以及多首抗戰(zhàn)救國詩詞。
在創(chuàng)作詩歌之前,顧毓琇還有另一個興趣——戲劇寫作。1938年他尚未到重慶居住之時,國立戲劇學校就在重慶公演了他的抗戰(zhàn)劇《古城烽火》,極富時代感的劇作,鼓舞著民眾,在那個舊歲月里尤其起著積極作用。1940年4月,顧毓琇編寫的話劇《岳飛》在國泰大劇院演出,好評如潮,隨后被改編成京劇和漢劇公演,在東南各地《岳飛》還被改變?yōu)槠渌胤綉蛏涎?。不久后,顧毓琇將修改好的劇本《蘇武》付印,那些改動的地方大多都是他屢次輾轉(zhuǎn)于防空洞,才得以完成的。
此外,顧毓琇還是國立音樂學院的首任院長,他在音樂方面的成就也不可小覷。作為中國古樂譜的專家,學術界也以他的348頻率為中國的黃鐘標準音。1940年夏季,炎熱籠罩著重慶,顧毓琇卻沉醉于音樂事業(yè),忘掉了周圍的一切,他根據(jù)德國詩人席勒的原著,把貝多芬交響樂《歡樂頌》的歌詞譯成了唯美的中文。
留給重慶的大禮
1940年,北碚也受到日機轟炸,顧毓琇有幾名好友不幸罹難,他們開始擔憂起來,而此時正逢顧毓琇身體不適,在日本飛機又一次來襲的時候,他根本無法靈便地逃跑,好在附近有處防空壕,一家人才躲了進去。一顆炸彈落到他家茅廬所在的山坡,屋頂和窗戶都受到了損害,這讓顧毓琇一家心驚膽戰(zhàn)。
更不幸的是,他出生在茅廬的愛女因為年幼經(jīng)不起折騰,染上疾病,不到兩歲就離開了人世,自己可愛的女兒終沒有戰(zhàn)勝病魔,顧毓琇強忍著萬分心痛,把女兒葬在金剛碑附近,并為她寫詩作文。1941年,顧毓琇全家搬到青木關,對女兒的哀思仍不時襲向他和妻子。顧毓琇盡力平復心情,寄情山水,他在書法領域也造詣頗深,有自己的特色。他的書法,以行楷見長,用筆用墨等細節(jié)都十分講究,一個個書法字灑脫富有靈性似的,個性十足。
1944年5月,印度大學副校長羅達光西蘭爵士來重慶考察,顧毓琇與留美博士瞿菊農(nóng)陪著爵士登上縉云山,他們一覽秀麗山河,相談甚歡。并專門去縉云寺漢藏教理院拜訪太虛院長和法尊法師,一群人志同道合,仿佛認識了數(shù)年的舊友般默契。最后,太虛院長拿出一本宣紙,在主人的邀請下,顧毓琇在宣紙冊頁上提筆寫下《游南華寺》:“頓悟離名相,真常不二門。菩提非有樹,葉落自歸根。地凈花無住,心明性乃存。一塵渾不染,萬象盡皆春?!彪m是即興發(fā)揮,但韻由心聲,才美外現(xiàn),傳統(tǒng)書法功底可見一斑。文中還有注釋,落款也有印章,散發(fā)著濃濃的書卷氣。
同年,寓居北碚的專家們倡議編纂《北碚地方志》,顧毓琇也是發(fā)起人之一。著名辭典學家楊家駱等人紛紛為地方志奔走,頤毓琇親自承擔了工業(yè)志分志相關的編纂工作。這也算是他離開重慶之際,送給重慶的最后一份“大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