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寧 李梅
基于中藥加溫濕敷治療肛腸疾病術后肛緣水腫的療效觀察
●張寧 李梅
目的:觀察中藥加溫濕敷治療肛腸疾病術后肛緣水腫的臨床療效。方法:通過設計臨床操作技術隨機對照試驗,對比研究中藥加溫濕敷和中藥坐浴在治療肛腸疾病術后肛緣水腫方面的療效,以期進一步優(yōu)化治療肛緣水腫的操作技術,提高治療肛緣水腫的療效及安全性,為肛緣水腫的治療提供更加標準的操作技術。結果:實驗組在總有效率上優(yōu)于對照組。結論:基于中藥加溫濕敷治療的臨床操作技術,能夠提高治療肛腸疾病術后肛緣水腫的療效,比之西醫(yī)治療手段有獨到之處,值得推廣應用。
中藥加溫濕敷;術后;肛緣水腫
肛緣水腫是肛腸疾病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多為手術切口導致肛門局部的靜脈及淋巴回流不暢,致使組織液在肛周皮下組織潴留過多,從而引起水腫。肛緣水腫的發(fā)生多與手術操作、術后排便及感染因素等相關。肛緣水腫的出現(xiàn)會加重患者排便困難及肛門疼痛的程度,形成一種惡性循環(huán)。我科在繼承傳統(tǒng)的中藥濕敷臨床操作技術的基礎上,結合我科特殊的操作技術,總結出以桃紅四物湯為基礎的中藥加溫濕敷治療肛緣水腫的臨床操作技術,有效的降低術后肛緣水腫發(fā)生率,提高治療肛腸疾病術后肛緣水腫的療效,現(xiàn)特報道如下:
本研究中80例所有病例均來自我院2016年6月~2017年3月期間住院的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按入院先后順序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40例,實驗組:男性29人,女性11人,年齡41.75±12.29歲,病程4.00-13.50年;對照組:男性24人,女性16人,年齡44.58±11.86歲,病程4.00-10.75年。采用完全隨機設計的兩樣本t檢驗、x2檢驗及秩和檢驗得出兩組在年齡、性別、病程、術畢肛緣切口數(shù)量上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兩組資料具有可比性。
參與研究患者均符合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其觀察和治療有良好的依從性,自愿參加,簽訂知情同意書。排除有嚴重全身合并癥者(如傳染病、腫瘤、肝腎功能不全者等),妊娠期婦女。
1.3.1 藥物組成及制法
兩組所選方藥均為桃紅四物湯加減:桃仁15g、紅花15g、赤芍12g、川芎12g、當歸10g、生地12g、地榆12g、五倍子10g、苦參10g、血竭15g。每劑煎2次,取汁200ml濾渣,高溫消毒備用。
1.3.2 治療方法
(1)實驗組采用中藥加溫濕敷標準化臨床操作流程(SOP):①患者取側臥位或俯臥位,暴露濕敷部位;②取藥液100ml倒入無菌容器內,加溫至38-41℃;③將敷布(由無菌紗布制成,大小約5★4cm2)在藥液中浸濕后,敷于患處 ;④每隔5min更換一次敷布,保持敷布的溫度及濕度,總共敷藥15min。
(2)對照組采用中藥坐浴的臨床操作技術:①取藥液100ml置入坐浴盆內,加溫水至1/2滿盆,調節(jié)溫度至38-41℃;②囑患者坐于坐浴盆內約15min。
(3)所有病人觀察周期為2周。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
痊愈:肛緣水腫消失,皮下無血栓形成,創(chuàng)面無感染,病人脹痛消失;有效:肛緣水腫明顯減退,皮下暗紫減退,創(chuàng)面少量分泌物,無感染,病人脹痛減輕;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或雖然改善,但仍需手術或其他處理者。對術后水腫治療療效的積分評定:0級:無水腫;I級:肛緣及創(chuàng)面周圍輕度水腫,水腫范圍占肛緣1/4以下;II級:肛緣及創(chuàng)面周圍中度水腫,水腫范圍占肛緣1/4~1/2;III級:肛緣及創(chuàng)面周圍重度水腫,水腫范圍占肛緣超過1/2。
采用Epidata3.01進行數(shù)據(jù)的雙錄入,建立數(shù)據(jù)庫,并采用Excel整理資料,剔除無效、不完整的數(shù)據(jù),再利用SPSS17.0軟件包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觀察的結果和療效見表1-3。
表1 兩組間術后水腫發(fā)生情況比較
經計數(shù)資料c2檢驗得出,兩組間水腫情況差異均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以看出實驗組在術后水腫的發(fā)生上少于對照組。
表2 兩組間術后肛門水腫消退時間比較
經完全隨機設計兩獨立樣本的秩和檢驗得出,兩組間術后水腫消退時間比較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優(yōu)于對照組。
表3 80例肛腸疾病術后肛緣水腫治療前、后積分對比(±s )
表3 80例肛腸疾病術后肛緣水腫治療前、后積分對比(±s )
★P < 0.01★★P < 0.01vs對照組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實驗組 4.81±0.18 0.35±0.15*對照組 4.75±0.38 1.10±0.02**
肛緣水腫是指肛管及肛緣皮膚出現(xiàn)充血、水腫、隆起及腫脹疼痛等癥狀[2],發(fā)生率為10%~40%[3]。本研究中的中藥濕敷法源自于古代的“溻漬法”,針對肛腸疾病的特殊性,通過我科二十余年肛腸臨床的經驗演化,我們將傳統(tǒng)的中藥濕敷和中藥熏洗坐浴法加以改進和創(chuàng)新,設計了中藥加溫濕敷法,在保證的治療效果,同時也符合中醫(yī)臨床操作技術的內涵。在使用中藥加溫濕敷操作技術時,患者可以采用側臥位或俯臥位,不僅可以避免久坐導致肛緣水腫的加重,還可以大大提高患者在接受治療過程中的舒適度。同時通過該操作技術,可以較為精確的控制藥液的濃度及溫度,確保療效。在實際臨床操作中,該操作技術極為方便,在臨床推廣中能夠得到充分的發(fā)揮及應用。綜上,基于中藥加溫濕敷治療的臨床操作技術,能夠提高治療肛腸疾病術后肛緣水腫的療效,相對西醫(yī)治療手段而言,具有功效顯著、操作簡便、經濟實用等優(yōu)點,是極具中醫(yī)特色的保守療法,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37.
[2]丁曙晴,丁義江,鄭雪平.單味中藥濃縮顆粒配方外洗治療痔術后肛緣水腫[J].中醫(yī)外治雜志,2001,10(2):16.
[3]張東銘,王玉成,盆底與肛門病學[M].貴陽:貴州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66-71.
[4]黃乃健.中國肛腸病學[M].山東.山東科技出版社,1996:423-621.
四川省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
注:本課題為四川省中醫(yī)藥管理局2016年-2018年度科學技術研究專項項目。課題編號:2016C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