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海霞
(江蘇省中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29)
艾灸聯(lián)合足浴促進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臨床研究
傅海霞
(江蘇省中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29)
目的比較艾灸、足浴及其聯(lián)合效果的差異性,為臨床中醫(yī)操作規(guī)范提供依據(jù)。方法 選取2015年10月~2016年3月在江蘇省中醫(yī)院普外科行腹部手術的患者60例,按照入院順序隨機分為艾灸組、中藥足浴組及艾灸聯(lián)合中藥足浴組,各20例。在外科術后常規(guī)護理基礎上,分別給予艾灸、足浴、艾灸聯(lián)合足浴的治療方案,并觀察患者術后首次排氣時間、惡心嘔吐發(fā)生率、腹脹發(fā)生率及患者住院滿意度。結果 三組患者應用效果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單純艾灸組或單純足浴組比較,艾灸聯(lián)合足浴組在縮短患者術后首次排氣時間上效果更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艾灸組相比,足浴組在縮短患者術后首次排氣時間上效果更好,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單純艾灸組或單純足浴組比較,艾灸聯(lián)合足浴干預在減輕患者惡心嘔吐、腹脹發(fā)生率方面效果更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艾灸組相比,足浴組在減輕患者惡心嘔吐發(fā)生率、腹脹發(fā)生率方面效果更好,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艾灸與足浴均能促進患者胃腸功能恢復,單純足浴較單純艾灸效果更佳,而兩者聯(lián)合干預效果最佳。
艾灸;足浴;腹部術后;胃腸功能
術后胃腸功能紊亂(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PGD)是術后胃腸道功能未能及時恢復引起的一系列癥狀和體征的統(tǒng)稱,也是最常見的腹部術后并發(fā)癥[1-3]。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腹痛、腹脹、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4]。中醫(yī)藥療法因其簡便易行、費用低廉、效果突出而易被患者所接受。本次研究旨在比較艾灸、足浴及其聯(lián)合效果的差異性,為臨床中醫(yī)操作規(guī)范提供依據(jù)?,F(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10月~2016年3月在江蘇省中醫(yī)院普外科行腹部手術的患者60例,按照入院順序隨機分為艾灸組、中藥足浴組及艾灸聯(lián)合中藥足浴組,各2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參照歐洲危重病學會(2012)急性胃腸損傷共識輕中度急性胃腸功能損傷的診斷標準:①腹部術后早期惡心、嘔吐;②腹部術后腸鳴音消失、腸動力減弱;③胃輕癱伴大量胃潴留或返流;④下消化道麻痹、腹瀉。
1.5.1 艾灸組
每日辰時給予患者足三里艾灸1次,20 min/次。具體操作方法:操作者手持艾條,將點燃的一端對準足三里,艾條離皮膚2~5 cm熏灸,以患者感溫熱而無灼痛為度,隨時彈去艾灰,灸至局部皮膚紅暈。
1.5.2 中藥足浴組
每日卯時給予患者中藥足浴1次,30 min/次。中藥足浴配方:生大黃15 g、厚樸10 g、枳實10 g、玄胡索30 g、丹皮15 g、萊菔子15 g、當歸10 g、赤芍15 g組成。使用方法:加水熬成湯劑,400~500 mL,加清水至3000 mL,將藥液倒入恒溫有蓋的足浴桶內(nèi),協(xié)助患者取半坐臥位,將足浴桶放置于床尾予患者泡腳,設定恒溫在38~40℃,30 min次,1次/d。
1.5.3 艾灸聯(lián)合中藥足浴組
每日卯時給予患者足?。ǚ椒ㄍ兴幾阍〗M)的基礎上,辰時再給予足三里艾灸1次(方法同艾灸組)。
1.6.1 手術后肛門排氣時間
觀察三組患者手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告知患者第一時間記錄下首次肛門排氣的時間并告知護士,計算其離手術結束所需要的時間,以小時計算。
1.6.2 惡心嘔吐、腹脹發(fā)生率及滿意度
根據(jù)患者惡心嘔吐、腹脹的發(fā)生情況計算患者發(fā)生率;將滿意度分為滿意與不滿意兩個等級,并計算患者的滿意度。
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ffff8c±s”表示,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艾灸聯(lián)合中藥足浴組的首次排氣時間明顯短于艾灸組、中藥足浴組;單純中藥足浴組的首次排氣時間短于艾灸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梢姲穆?lián)合中藥足浴對患者術后排氣功能恢復效果最佳,中藥足浴次之。
表2 三組患者術后首次排氣時間比較(±s,h)
表2 三組患者術后首次排氣時間比較(±s,h)
注:①②P=0.643,P>0.05;①③P=0.049,P<0.05;②③P=0.028,P<0.05
組別 n 排氣時間艾灸組 20 21.36±3.51①中藥足浴組 20 19.32±3.36②艾灸聯(lián)合中藥足浴組 20 12.59±2.22③F 2.217 P 0.018
艾灸聯(lián)合中藥足浴組惡心嘔吐、腹脹發(fā)生率明顯低于艾灸組與中藥足浴組,而其滿意度卻明顯高于艾灸組與中藥足浴組;與艾灸組比較,中藥足浴組惡心嘔吐、腹脹發(fā)生率少。見表3。
表3 三組患者惡心嘔吐、腹脹發(fā)生率及滿意度比較(%)
胃腸屬于六腑,《素問?五臟別論》:“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生理功能是受納和腐熟水谷,傳化和排泄糟粕,以通為用,積滯上逆為病。腹部手術后,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損傷血絡,引起瘀血氣滯,腑氣不通,以致脾胃升降功能失調(diào),清氣不升,濁氣不降。加之術中傷及肌肉筋骨,氣血虧虛,脾胃運化不利,傳化、通降失司。因此本病以氣血津液虧虛為本,以氣滯血瘀、腑氣不通為標。治法應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氣為主。
艾灸是我國古老的中醫(yī)手法之一。《針灸大成》曰:“凡針之不及,藥之不到,均以灸之”,艾灸具有的“溫通”效果,可以很好應對手術造成的氣血瘀滯,達到“以通為用”的效果。足三里穴為足陽明胃經(jīng)之合穴,具有調(diào)理脾胃、通經(jīng)活絡的作用,故而選其穴灸之。
祖國醫(yī)學認為足與人體健康的關系較大,關于足部的養(yǎng)生研究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根據(jù)生物全息理論,足是人體整體的縮影,人體各組織器官在足部都有相應的反射區(qū),足浴是通過中藥成分的性能、水的濕度及搓洗以達到清潔足部,并促進人體血液循環(huán)、增強代謝、吸收排泄功能。故本研究中采用足浴的方式促進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
研究結果顯示,在PGD術治療基礎上,艾灸與足浴均能起到治療效果,但兩者聯(lián)合效果更加,可以更有效地縮短術后首次排氣時間,改善術后胃腸道紊亂癥狀。本次研究中,艾灸與足浴的干預措施均選擇在術后,對于一些擇期手術,考慮到“未病先防”的中醫(yī)理念,是否在術前就可以給予患者艾灸與足浴有待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艾灸、足浴均能促進患者腹部術后胃腸功能恢復,且兩者聯(lián)合應用的效果更加,可使患者無痛苦,無毒副反應,且經(jīng)濟高效,避免了口服給藥或灌腸給藥給患者帶來的潛在危險。
[1] Nimarta NVS, Shruti RG. Effectiveness of chewing gum on bowel motility among the patients who have undergone abdominal surgery[J]. Nursing and Midwifery Research Journal,2013,9(3):108-117.
[2] 應 學,俞慧仙,張 瑩,等.足三里艾灸促進胃癌術后腸蠕動恢復的時效性研究[J].浙江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5,(01):41-42.
[3] 俞慧仙,應 學,張 瑩,等.足三里艾灸促進腹部手術后腸蠕動恢復的時效性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科技,2016,(02):186-187.
[4] 奚曉華,楊 剛.腹部手術后胃腸功能障礙的現(xiàn)代概念[J].吉林醫(yī)學,2013,34:127-130.
R246.2;R269.56
A
ISSN.2096-2479.2017.41.149.02
本文編輯:張 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