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贛州中學 龍清雨
教育扶貧,扶的是精神
○江西省贛州中學 龍清雨
山村教師李云飛接到社會給她的捐款后,并未把它用在改善學校的硬件設施上,而是在一片質疑聲中將山區(qū)孩子“奢侈”地帶到了深圳去感受外面廣闊的世界。一句“我想讓我的學生知道山外有高樓”,讓我為她這一做法擊節(jié)點贊。
對貧困山區(qū)的孩子來說,一筆來之不易的善款固然可以被用來改善教學條件,可是,橫亙在孩子心中的不僅有有形的大山,還有許多無形的大山,它們也環(huán)繞在孩子周圍,遮擋了孩子的視野。要讓貧困山區(qū)的孩子越過高山,看見希望,看見海平面上升起的朝陽,并非一筆扶貧資金就可以解決。要知道,比身體被束縛更讓人無力的,是心靈被牽絆!
李云飛老師不畏辦學條件差這一現實問題,使窮旮旯兒里的孩子邁出了深山,走向了高樓,如果她不這樣做,于她并無害處,但對山里娃而言卻可能意味著一次孕育意志和理想機會的喪失,無盡的貧窮也許將永遠籠罩孩子們對高樓的想象。而去到城市,山里娃感受了山外的高樓,自然也就感受了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強烈的反差會讓孩子們產生強烈的向往,于是“高樓”便內化成了“目標”“理想”“信念”,從而引導孩子們生出對未來的憧憬,踏上新的征途。
教育幫扶,不僅要為貧困地區(qū)提供物質上的幫助,還要帶給那些山里孩子嶄新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熏陶。有了更多的見識和渴望,或許更能讓他們憧憬未來人生的幸福并向往以后道路的美好。讓他們多了解外面的世界和知識的美好,就能給他們升華一個夢想,種下一粒希望的種子。這粒種子生根發(fā)芽、開花結果的過程,就是我們在逐漸消滅貧困的過程。盡管這樣的過程會很漫長,而且艱辛,但是因為有了希望,我們才會有和貧困不斷對抗的動力。這,就是教育幫扶的治本功能。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而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倘若精神上的貧困之根不解決,僅簡單地給錢給物,就只能脫一時之貧,解一時之困,只有思想、信念的引領,才能充分激發(fā)求變求發(fā)展的內在動力,把“等著扶”變成“找發(fā)展”。先把“精神”扶起來,教育幫扶才能事半功倍。
(指導老師 林英良)
點評
作者通過李云飛老師帶領孩子們走出大山的舉動,指出教育扶貧要扶助山區(qū)孩子的精神,讓他們有更多見識與向往,而不被眼前的山遮住眼界。在當下全面扶貧的熱潮之下,作者給出了“精神扶貧”“授人以欲”這些獨特的視角,有創(chuàng)新之意義。我們也可以將物質與精神扶助相結合,比如在教學中使用互聯網,令更多學生了解外面的世界。(張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