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偉剛 楊林 張文剛
完整全結腸系膜切除在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中的運用研究
●郭偉剛 楊林 張文剛
目的:探討分析完整全結腸系膜切除在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的應用效果。方法:隨機選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80例結腸癌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90例,開腹手術,觀察組:90例,腹腔鏡手術。比較兩組患者的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等指標,以及淋巴結清掃情況。結果: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幾個指標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顯著,P<0.01;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7%,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6%。觀察組患者的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及陽性淋巴結數(shù)目明顯多于對照組。兩組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在CME技術下實施腹腔鏡右半結腸根治術能夠縮短住院時間,清掃出更多淋巴結,有利于提高患者預后。
全結腸系膜切除;腹腔鏡;結腸癌根治術
結腸癌作為胃腸道中具有高發(fā)病率的惡性腫瘤,因其早期無明顯癥狀表現(xiàn)而容易延誤診斷與治療,長久保持高死亡率,僅次于消化系統(tǒng)中的胃癌、肝癌和食道癌。晚期結腸癌患者會表現(xiàn)出貧血、減重等臨床癥狀。目前,臨床治療結腸癌根治性治療方案首選外科,并結合放化療治療,在現(xiàn)有臨床醫(yī)療條件下可收到一定的療效。然而,不同外科手術治療方案的選擇臨床療效及預后也大相徑庭,選擇科學的外科手術方案是目前外科治療結腸癌領域值得深究的重要課題。2009年,Hohenberger等首次提出將全直腸系膜切除(TME)手術應用于結腸癌,并提出了完整結腸系膜切除(CME)這一概念[1]。大量的臨床實踐證實,CME可以作為一種規(guī)范的操作應用于結腸癌的治療。本次研究以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180例結腸癌患者為例,探討分析CME在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的應用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2013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結腸癌患者180例,其中男性99例,女性81例,年齡63-86歲,平均年齡(65.7±2.5)歲。隨機將180例患者分為兩組,對照組:90例,男性42例,女性48例,平均年齡(67.2±1.9)歲,患者結腸癌病程在0.6~1.3年之間,平均病程為:0.9±0.1年;觀察組:90例,男性57例,女性33例,平均年齡(64.5±2.3)歲,患者結腸癌病程在0.5~1.1年之間,平均病程為:0.7±0.1年。本次研究均取得患者或者患者家屬知情同意,并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對比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基線資料發(fā)現(xiàn),不存在顯著的統(tǒng)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對照組:開腹手術。進腹后,結腸旁溝入路到達Toldt筋膜間隙,對臟壁層筋膜進行銳性分離,做大程度保證結腸系膜完整;高位結扎中央血管;血管根部結扎結腸動靜脈、回結腸動靜脈、結腸中血管右支。觀察組:腹腔鏡手術。腹腔中間入路,切開腸系膜上靜脈血管鞘、表面系膜,沿腸系膜上靜脈向頭側解剖,越過十二指腸水平段前方,到達胰頸部,定位Henle干、回結腸血管、中結腸血管,離斷右結腸血管、中結腸血管右支、回結腸血管,對沿腸系膜上靜脈分布的淋巴組織。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應用平均值±標準差(±s ),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幾個指標對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顯著,P<0.01;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7%,其中手術切口感染2例、肺部感染1例、淋巴瘺2例、切口裂開1例;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6%,其中肺部感染1例、淋巴瘺3例、泌尿感染1例。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
表1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s )
(min)術中失血量(ml)術后排氣時間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住院時間(d)對照組 90 124.3±6.3 77.3±13.4 2.8±0.8 6(6.7) 15.4±1.2觀察組 90 128.6±5.2 78.3±13.2 2.9±0.7 5(5.6) 9.4±1.0 P值 0.098 0.576 0.512 0.875 0.000 t值 1.023 1.431 0.927 1.926 0.231組別 例數(shù) 手術時間
觀察組患者的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及陽性淋巴結數(shù)目明顯多于對照組。兩組數(shù)據(jù)對比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淋巴結清掃情況比較(±s ,個)
表2 兩組患者淋巴結清掃情況比較(±s ,個)
組別 例數(shù) 清掃淋巴結數(shù)目 陽性淋巴結數(shù)目對照組 90 12.3±4.3 3.2±2.1觀察組 90 19.2±5.2 5.6±2.3 P值 0.000 0.000 t值 5.467 5.234
近年來,CME技術在結腸癌根治術中被廣泛應用,主要由于[2]:(1)全結腸系膜切除沿著胚胎學層面進行,可保證結腸系膜包被的腫瘤切除的完整性,避免因結腸系膜內(nèi)淋巴引流及血管暴露增加腫瘤擴散。有實驗表明[3],患者預后效果與結腸癌切除手術腸系膜的完整性密切相關。(2)根部結扎供養(yǎng)血管。根部結扎可充分清除沿供養(yǎng)血管走形分布的系膜淋巴結、腸旁淋巴結、腸系膜上下動脈周圍的血管根部淋巴結,提高淋巴結檢出數(shù)量。有研究證實[4],腫瘤預后效果與淋巴結檢出數(shù)存在一定關系。淋巴結清除數(shù)量不足,會導致病理分期不明確,對術后相關治療帶來不利。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略長于對照組,可能是與醫(yī)生腹腔鏡下手術操作熟練度有關。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兩個指標對比無顯著性差異。對照組的住院時間明顯長于觀察組,說明腹腔鏡下CME手術具有恢復快的特點,本次研究結果與其他報道一致;CME患者手術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國內(nèi)報道顯示為7.6%左右,對照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6.7%,觀察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6%,與文獻中報道基本相符。研究中觀察組淋巴瘺發(fā)生率要高于對照組,可能是由于術中切除范圍較大,淋巴結徹底清除導致部分淋巴管遭到破壞,也可能與超聲刀的使用導致部分淋巴管暫時性閉合有關。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淋巴結清掃數(shù)目、陽性淋巴結數(shù)目明顯多于對照組,說明CME手術切除更大面積的結腸系膜,能夠清掃出更多區(qū)域淋巴結,這有利于防止術后復發(fā),可提高患者生存質(zhì)量。
綜上所述,在CME技術下實施腹腔鏡右半結腸根治術能夠縮短住院時間,清掃出更多淋巴結,有利于提高患者預后,相比于開腹結腸癌手術,治療效果更佳。
(作者單位:臨汾市第四人民醫(yī)院)
[1]曹奇峰,陸愛國,馬君俊,宗雅萍,王明亮,胡偉國,董峰,張卓,鄭民華.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177例臨床分析[J].外科理論與實踐,2010,04(6):361-365.
[2]池畔,陳致奮.腹腔鏡右半結腸癌根治術解剖學基礎與規(guī)范化手術[J].中華普外科手術學雜志(電子版),2015,01(8):7-13.
[3]石剛,董明,宋純,周建平,任宇鵬.手助腹腔鏡與全腹腔鏡在右半結腸癌根治術中應用的前瞻性病例對照研究[J].中國內(nèi)鏡雜志,2015,02(5):113-116.
[4]郭久冰,李國新,莊建民,紀程宏,陶國全,劉峰,王東明,顏松齡,張道建.中間入路法在腹腔鏡與開腹右半結腸癌根治術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3,08(9):36-38.
[5]常學忠.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癌根治術與開腹右半結腸癌根治術的對比研究[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4,18(3):1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