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 楊桂姣
情景互動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
●孫靜 楊桂姣
目的:探討情景互動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方法:選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8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組,各42例,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康復訓練,研究組給予情景互動訓練,對比兩組患者訓練效果。結果:研究組康復優(yōu)良率、訓練滿意率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訓練后,研究組的Barthel指數、生活質量評分均優(yōu)于訓練前及對照組,差異顯著。結論:腦卒中偏癱患者經情景互動訓練,提高了其日常生活能力,改善了其生存質量,值得推廣。
情景互動訓練;腦卒中;偏癱;日常生活能力
腦卒中偏癱屬于臨床常見與多發(fā)并發(fā)癥,患者因伴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性障礙,加重了其身心負擔,影響了其日常能力。據統(tǒng)計[1],我國腦卒中偏癱發(fā)生率呈上升趨勢,其與人口老齡化進程加速及人們飲食、運動等結構改變等有關。為了改進患者生存質量,控制致殘率,使其早日回顧家庭與社會,情景互動訓練模式得到了醫(yī)護患高度關注。本文以我院收治的8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經對照分析,證實了情景互動訓練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了84例患者,其中男54例,女30例,最小51歲、最大78歲,平均(61.3±1.8)歲。首次發(fā)病56例、再次發(fā)病28例;缺血性49例、出血性35例;左側偏癱33例、右側偏癱51例。納入標準:①均符合腦卒中偏癱診斷標準;②均簽署知情同意書;③均無嚴重器質性疾病、精神疾病等。隨機分組,各42例,患者性別、年齡、偏癱情況等比較,差異不顯著。
1.2.1 對照組
常規(guī)康復訓練,給予基礎康復訓練,包括良肢擺放、關節(jié)活動度訓練,翻身、站立、步行、平衡等訓練。重點訓練患側,45min/d,5d/周,療程8周。
1.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增加情景互動訓練,此康復訓練應用DoctorKinetic分析評定與運動訓練系統(tǒng),在虛擬環(huán)境中完成相應操作,由計算機實時記錄患者身體關節(jié)活動及空間運動參數。在訓練前,應用該系統(tǒng)對患者肢體進行評估,根據評估結果選用不同的訓練模塊不同難度等級進行對應訓練。訓練時間為20min的常規(guī)訓練和25min的情景互動訓練組成。出院后,定期隨訪,間隔時間為1周,此后逐漸延長間隔時間,調整為2周、30d。
觀察康復優(yōu)良率、訓練滿意率以訓練前后的Barthel指數、生活質量評分等。
康復優(yōu)良率為:優(yōu)患者可自理,良患者對他人輕度依賴,差患者完全依賴他人。
采用Barthel指數量表與SF-36量表,均采取百分制,觀察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質量,100分為優(yōu),超過60分為量,低于60分為差[2]。
研究組康復優(yōu)良率、訓練滿意率分別為97.62%(41/42)、95.24%(40/42)均高于對照組80.49%(33/42)、76.19%(32/42),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訓練后,研究組的Barthel指數、生活質量評分均優(yōu)于訓練前及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研究組和對照組Barthel指數、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表1 研究組和對照組Barthel指數、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注:與訓練前相比,#P<0.05;與對照組相比,?P<0.05。
?
腦卒中作為腦血管疾病,主要是因腦動脈異常造成的,其具有起病急、發(fā)展迅速等特點,嚴重威脅著患者生命及安全。近幾年,在先進醫(yī)學技術與設備支持下,腦卒中病死率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其致殘率仍居高不下,經調查發(fā)現,此類患者最為常見的并發(fā)癥便是偏癱,臨床表現以功能障礙為主。在康復治療期間,雖然方法豐富,但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緩慢,影響了其身心健康,降低了其配合度與依從性。
情景互動訓練是由國外學者提出來的,主要是利用患者所處環(huán)境中可能出現的不同問題,并對其展開針對性的互動訓練,以此增強其適應力與應對力[3]。本文以我院收治的84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經對照分析證實,研究組的康復優(yōu)良率、滿意率、生活質量評分及Barthel指數均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此結果表明,情景互動訓練個體化并充滿趣味性,患者可產生極高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了其日常生活能力,滿足了其康復訓練需求,利于其早日出院,值得推廣。
國內學者[4]經研究指出,腦卒中患者發(fā)病后,其腦內動脈發(fā)生了變化,難以適應機體既有模式,隨之降低了其自理能力。傳統(tǒng)康復訓練因缺少高效性、簡便性及持續(xù)性,影響了訓練效果,降低了患者滿意度,通過多年探索與實踐,情景互動訓練的優(yōu)勢愈加凸顯,特別是其針對性、延續(xù)性及靈活性,適應了不同患者訓練需求。此外,實踐中醫(yī)護人員應密切關注患者及其家屬的需求、身心狀態(tài)等,通過個性化訓練方案,以此促使患者早日康復,并構建和諧醫(yī)護患關系。
綜上所述,腦卒中偏癱患者經情景互動訓練,效果確切,臨床上應大力普及。但本研究存在不足,表現為隨訪時間短、樣本量少等,日后應通過大樣本、多中心及長隨訪研究,以此明確新型訓練模式的遠期效果。
(作者單位:山西醫(yī)科大學)
[1]羅衛(wèi)紅,張玲,陳建樹.情景互動在偏癱患者上肢功能康復中的應用[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5,13(02):199-200.
[2]董靜,薛新宏,樊蘊輝,等.軀干控制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N].河北聯(lián)合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5,14(05):106-108.
[3]盧利萍,桑德春,季淑鳳.下肢康復機器人訓練對腦卒中偏癱患者運動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6,10(08):1200-1203.
[4]羅衛(wèi)紅,張玲,陳建樹.情景互動在偏癱患者上肢功能康復中的應用[J].臨床醫(yī)學工程,2015,12(02):199-200.
孫靜,山西醫(yī)科大學 人體解剖學與組織胚胎學。
楊桂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