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洛陽石化醫(yī)院,河南 洛陽 471000
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代謝綜合征90例
范培蕊
河南省洛陽石化醫(yī)院,河南 洛陽 471000
目的觀察升降散聯(lián)合西藥治療痰瘀互阻型代謝綜合征的臨床療效。方法選取痰瘀互阻型代謝綜合征患者18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9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西藥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給予升降散治療。結(jié)果治療后,觀察組的BMI、餐后2h血糖值明顯的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jié)論升降散加味聯(lián)合西藥治療痰瘀互阻型代謝綜合征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
升降散;痰瘀互阻;中西醫(yī)結(jié)合;代謝綜合征
2004年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分會將代謝綜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定義[1]為:MS是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的多種代謝危險因素在個體內(nèi)集結(jié)的狀態(tài)。MS患者心血管病事件的發(fā)生率及死亡風險約為非MS者的2~3倍;有MS的非糖尿病者中發(fā)生T2DM的危險約為無MS的非糖尿病者的5倍。根據(jù)已有的不同診斷定義,不同國家、人種、性別和年齡組人群MS患病率大約為10%~50%,總體上人群中大約1/4患有MS[1]。隨著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方式改變,我國MS的發(fā)病率也明顯升高,迫切需要關(guān)注疾病的預防、早期診斷和干預,減少伴隨多種代謝紊亂而增加的心血管疾病危險因素,有效改善公共衛(wèi)生狀況[2]。MS臨床上多見形體肥胖,神疲乏力,四肢困倦,胸悶氣短,腹脹,口渴多飲或口干而不欲飲、眩暈、少寐多夢、頭昏頭痛、心煩失眠,舌體胖、苔濁膩等癥狀。其可歸屬于中醫(yī)學“肥胖”、“消渴”、“眩暈”、“痰飲”、“濕阻”等范疇。董靜等[3]認為痰濕體質(zhì)是MS產(chǎn)生與發(fā)展的內(nèi)在基礎(chǔ),通過調(diào)整痰濕體質(zh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達到防治MS的目的。筆者觀察升降散聯(lián)合西藥治療痰瘀互阻型MS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1月至 2016年1月我院內(nèi)分泌門診收治的痰瘀互阻型MS患者180例,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90例,對照組中男55例,女35例,年齡53~64歲,平均(59.6±4.5)歲,病程3~10年,平均(4.90±2.51)年;觀察組中男48例,女42例,年齡49~62歲,平均(56.1±5.8)歲,病程2~9年,平均(4.45±2.58)年。兩組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結(jié)合2007年《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中根據(jù)我國近來的調(diào)查研究和資料,在2004CDS建議基礎(chǔ)上,對MS的組分量化指標進行修訂如下。①腹部肥胖:腰圍男性>90cm,女性>85cm;②血TG≥1.7mmol/L(150mg/dl);③血HDL-C<1.04mmol/L(40mg/dl);④血壓≥130/85mmHg;⑤空腹血糖≥6.1mmol/L(110mg/dl)或糖負荷后2h血糖≥7.8mmol/L(140mg/dl)或有糖尿病史。具有以上3項或3項以上者可診斷為MS[2]。
1.2.2 中醫(yī)癥候診斷標準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擬訂。
1.2.2.1 痰濕證 主癥:形體肥胖,眩暈,頭重如裹,胸悶,脘腹脹,嘔惡痰涎,肢麻沉重。次癥:心悸,失眠,口淡,食少,倦怠乏力,大便不爽。舌脈:舌胖,苔滑膩,脈弦滑。
以上主癥必須具備形體肥胖,并且符合舌脈,方能診斷。
1.2.2.2 瘀血證 主癥:胸痛,脅痛,腰痛,背痛,部位固定,或為刺痛,肢體麻木,疼痛夜甚。次癥:健忘心悸,心煩失眠。舌脈:舌質(zhì)暗,有瘀斑,舌下脈絡青紫紆曲,脈弦,或沉而澀。以上主癥必須具備一種疼痛,并且符合舌脈,方能診斷。
1.3 納入標準 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和中醫(yī)辨證標準,年齡18~65歲之間的患者,已簽訂知情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 ①年齡不屬于18~65歲之間者;②嚴重的原發(fā)肝、腎疾病: Cr>正常上限1.2倍, ALT>正常上限2倍者;③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如心肌梗死、腦梗死、腦出血、不穩(wěn)定或嚴重的心絞痛或心功能不全者),或伴有明顯浮腫者;④近1月內(nèi)有糖尿病酮癥酸中毒、高滲昏迷、嚴重應激狀態(tài)等急性代謝紊亂以及合并感染者;⑤精神病患者、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及對噻唑烷二酮類藥品及其賦形劑過敏者;⑥長期服用影響糖代謝的藥物(如糖皮質(zhì)激素)者,胃腸吸收功能不良者,酗酒或濫用藥物史。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予以常規(guī)西藥治療,吡格列酮片(北京太平洋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批號090801)30mg,1次/d,口服;左旋氨氯地平片(吉林施慧達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批號161252-2)2.5mg,1次/d,口服。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配合口服升降散,組成:生山楂、丹參、黃芪各30g,僵蠶、白術(shù)、蟬蛻、澤瀉、姜黃各15g,制大黃、柴胡各10g。日1劑,可根據(jù)病情適量加減。煎煮至200mL,每次1份,2次/d。兩組均以3個月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6 觀察指標 體重指數(shù)(BMI)、腰圍、舒張壓、收縮壓、空腹血糖、空腹胰島素、餐后2h血糖、餐后2h胰島素。
2.1 兩組治療前后BMI、腰圍、血壓比較 治療前,兩組的體重指數(shù)(BMI)、腰圍、舒張壓(DBP)、收縮壓(SBP)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各項指標均有所下降,觀察組的BMI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組別時間BMI/kg/m2腰圍/cmDBP/mmHgSBP/mmHg對照組治療前28 96±2 1993 22±3 2294 34±10 11144 28±20 44治療后27 43±1 6691 57±2 5690 28±9 48 137 51±18 34觀察組治療前28 65±2 2294 33±3 2595 17±10 53145 67±19 29治療后26 54±1 68?91 34±3 1888 32±9 23 136 49±18 25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代謝生化指標比較 兩組治療前空腹血糖值(FPG)、空腹胰島素(INS)、餐后2h血糖值(2hPG)、餐后2h胰島素(2hINS)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各指標水平均有所改善,觀察組餐后2h血糖值明顯低于對照組,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組別時間FPG/mmol/LINS/mU/mL2hPG/mmol/L2hINS/mU/mL對照組治療前8 65±2 1110 55±6 2310 74±3 2626 48±5 54治療后7 23±2 0110 37±6 129 02±2 6824 37±6 21觀察組治療前8 62±2 1710 63±6 8510 27±3 5326 37±5 56治療后7 22±2 0810 45±6 088 02±2 63?23 91±6 05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MS的基本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目前認為MS的發(fā)生是復雜的遺傳與環(huán)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jié)果。吡格列酮是胰島素增敏劑,明顯減輕胰島素抵抗,主要刺激外周組織的葡萄糖代謝,降低血糖;還可改善血脂譜、提高纖溶系統(tǒng)活性、改善血管內(nèi)皮細胞功能、使C反應蛋白下降等,對心血管系統(tǒng)和腎臟顯示出潛在的器官保護作用。主要不良反應為水腫、體重增加,有心臟病、心力衰竭傾向或肝病者不用或慎用[2]。左旋氨氯地平為二氫吡啶類鈣通道阻滯劑。降壓作用主要通過阻滯細胞外鈣離子經(jīng)電壓依賴L型鈣通道進入血管平滑肌細胞內(nèi),減弱興奮-收縮偶聯(lián),降低阻力血管的收縮反應性。但其開始治療階段有反射性交感活性增強,可引起心率增快、面部潮紅、頭痛、下肢水腫等[2]。
姜良鐸等[5]認為MS是同時具有高胰島素血癥、中心性肥胖、糖代謝障礙、高血壓、血脂紊亂等多種代謝障礙的一組證候。正常的血糖、血脂、體脂,均“本為人體正常所需的生理物質(zhì)”,在MS患者中卻“由于代謝障礙超出其生理需要量”而“轉(zhuǎn)化為致病物質(zhì)”形成“糖毒”、“脂毒”、“火毒”、“痰濁”、“瘀血”等。
升降散出自清代溫病學家楊栗山的《傷寒瘟疫條辨》,由僵蠶、蟬蛻、姜黃、大黃組成,具有辛涼宣泄、表里雙解、升清降濁、調(diào)暢氣機、化瘀導滯之功。僵蠶為君,味辛氣薄,苦燥惡濕,故能勝風除濕,清熱解郁;蟬蛻為臣,甘寒無毒,質(zhì)輕則升,能祛風勝濕,清熱解毒。僵蠶、蟬蛻皆升浮之品,純走氣分,二藥相配旨在升陽;片姜黃、大黃皆沉降之品,純走血分,二藥相配旨在降濁。本方黃芪、白術(shù)為君藥,益氣升清,健脾化濕,行氣滌痰;僵蠶、蟬蛻、姜黃、大黃,升降相和,而雜氣之流毒頓消,共為臣藥;丹參、生山楂、澤瀉活血利水消積共為佐藥;柴胡疏利肝膽,以助升降為使藥。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觀察組體重指數(shù)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升降散對濕濁痰等病理產(chǎn)物具有較好的降解、清除作用。兩組治療后空腹血糖值并無統(tǒng)計學差異,可能是由于已經(jīng)確診為糖尿病的患者,已表現(xiàn)為胰島細胞受損,胰島功能下降,即使服用胰島素藥物也無法改善或完全恢復患者的胰島功能。觀察組餐后2h血糖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升降散聯(lián)合西藥可改善胰島素抵抗。 綜上所述,升降散聯(lián)合西藥治療痰瘀互阻型MS,療效較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MS研究協(xié)作組.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關(guān)于MS的建議[J].中華糖尿病雜志,2004,12(3):156-161.
[2]陸再英,鐘南山.內(nèi)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3.
[3]董靜,王琦,王東坡,等.從痰濕體質(zhì)角度論析代謝綜合征[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6,29(12):802.
[4]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
[5]姜良鐸,張永生.從“毒”論治初探[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8,25(5):2.
R589
A
1007-8517(2017)17-0086-03
2017-06-30 編輯:穆麗華)
范培蕊(1979-),女,漢族,碩士研究生,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為滌痰逐瘀法對代謝綜合征中胰島素抵抗的影響。E-mail:fanpeiru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