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宣穎
摘要:本文從剖析敘事性首飾產(chǎn)生的時代背景入手,以國內外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敘事性首飾藝術家的作品為例,在首飾的材料運用與形式表達方面,進行分析、歸納及總結,最后通過筆者的作品創(chuàng)作進行敘事性首飾的個人探索與演繹。
關鍵詞:敘事性 形式表達 現(xiàn)成物 新材料
中圖分類號:J50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3-0069(2017)05-0024-02
引言
從古至今,首飾一直是人們傳達某種信息的載體,是一個時間和空間的精煉濃縮。它以最小的體量,在裝飾身體的同時透露出巨大的信息。敘事藝術基本上就是講故事的藝術,通過視覺表達來講述一個真實或者想象的故事。敘事性已經(jīng)成為了當代首飾的核心概念和主要實踐取向之一,設計師及藝術家以首飾的形式再現(xiàn)了自己的一段經(jīng)歷或一份思考,這便是“敘事性首飾(Narrative Jewelry)”。具有敘事性的首飾能夠通過作品的“講述”與“表達”,為觀賞者或佩戴者提供一個機會:通過一件首飾作品了解與之相關的一個事件或一種行為。將一個包涵故事的物件佩戴在身上,以微妙的形式語言將信息傳達出來,既有趣又令^著迷。首飾似一種語言,可以講述故事、喚起記憶、表達性情、體味人生。
由于敘事性首飾的內容題材較為豐富,信息量比較大,通過多元化的材料傳遞信息通常是首飾設計師與藝術家選擇的方式,材料完全是為首飾的主題而服務的?,F(xiàn)代首飾設計,特別是前衛(wèi)的概念首飾設計的材料選擇已經(jīng)相當寬泛,不再局限于金銀等貴金屬以及寶石。各種新材料和非傳統(tǒng)材料,諸如纖維、塑料、玻璃、布料、硅膠、樹脂、絲綢、泡沫、紙,以及木材、鋁、銅、鐵、不銹鋼、鈦等已經(jīng)大量的運用于現(xiàn)代首飾設計之中。有的藝術家也會在首飾中加入現(xiàn)成品進行創(chuàng)作,托物言志,借現(xiàn)成物本身的屬性表達首飾更加豐富的內涵。在這種藝術形式中,批量生產(chǎn)、模式化的產(chǎn)品,經(jīng)過藝術家個人的挪用和裝配,通過對其的深入思考,再度賦予它另一種生命力。
一、敘事性首飾的歷史起源
敘事性首飾一直沒有特別嚴格明確的定義,從它的歷史開始便已眾說紛紜。美國首飾藝術家Mija Riedel曾在1995年的《Brilliant Stories:American Narrative Jewelry》(《精彩的故事:美國敘事性首飾》)一文中提出,敘事性首飾的根源可以追溯到19世紀英國的哀悼首飾(Mourningjewelry)。這種首飾通常以黑色的材料為主,例如黑瑪瑙、黑珊瑚、黑曜石、黑玻璃等,并將逝者的頭發(fā)或牙齒結合到首飾里(如圖1、圖2);有的時候里面也會裝進逝者的微型肖像;或者受到古羅馬藝術的影響,將肖像以淺浮雕的形式呈現(xiàn)在寶石或貝殼上,以珍珠象征眼淚。哀悼首飾與逝者生前的社會地位有關系,記錄了逝者的死亡時間與姓名,寄托了生者對逝者的哀思。
隨著哀悼首飾的發(fā)展,到了20世紀的中后期,藝術家們逐漸創(chuàng)作出反映神話、文化習俗、生活等題材,把他們的想法注入進了每天可以佩戴的首飾里。而中國首飾藝術家曹畢飛則認為,敘事性首飾的誕生來源于20世紀早期在繪畫領域開始發(fā)展起來的敘事藝術,而后融入了后現(xiàn)代主義的首飾創(chuàng)作中。
二、敘事性首飾的形式演化
進入21世紀以來,當代藝術蓬勃發(fā)展,風格逐漸多元化,給予了首飾藝術家與設計師們更廣闊的創(chuàng)造空間,也大大拓寬了材料的選擇范圍。2006年,在英國的格拉斯哥、愛丁堡與荷蘭的奈依梅根,當代敘事性首飾藝術家杰克坎寧安(Jack Cunningham)策劃了名為《制造者——傭,戴者——觀看者》(MakerIWearerIViewer)的展覽,集結了來自20個歐洲國家的70位現(xiàn)代首飾設計師,匯聚了300多件敘事性首飾作品,為迄今歐洲敘事性首飾展覽之最。
(一)營造空間
敘事性首飾所營造的空間場景,不僅僅是一個把故事物化后的結果呈現(xiàn),也是使觀賞者和佩戴者重拾記憶的一把神奇鑰匙。曾在廣告行業(yè)打拼多年的香港設計師Riyo Chan于2011年成立了自己的設計品牌“Shannnam”。她的《片段故事》(Fragmented Chronicles)系列戒指共100個(如圖3),純手工打造,將不同的情景畫面凝結在透明樹脂戒指中,用微縮的一個個人物模型和場景講述了一百個小故事。“某人、某事、某處”(someone,Something,Somewhere)的設計理念,從字面上看似沒有特定的對象,卻在抹去個體獨特性的同時,以一種曖昧的距離,為塵世中的微人微物勾勒出感性的輪廓。
荷蘭的首飾藝術家吉斯巴克(Gijs Bakker)通過另類的方式將大眾熟悉的場景提煉并重新呈現(xiàn)出來,造就7t5獨一無二的首飾風格。在他的《運動系列》(Sportfigure)作品中(如圖4),從報紙上剪下的運動員沖過終點線那一瞬間的動勢,并用PVC塑料夾住,作為首飾的主體;而終點線的“布條”,則是由22k金打造而成的。藝術家僅僅用兩個元素,便將這—經(jīng)典場景的定格,甚至給人以無限的空間感。
(二)講述情節(jié)
在有限的空間中描述豐富而完整的故事情節(jié),往往需要通過多種材料的搭配組合進行創(chuàng)作。學習平面設計出身的馬克·魯克(Mark Rooker)深受二十世紀以來科幻小說中漫畫插圖的影響,在他的作品中往往會出現(xiàn)一些推土機、挖掘機、火箭,甚至飛碟等元素(如圖5),在視覺語言上運用到大膽的線條、色彩以及戲劇性的隱喻。他喜歡通過結合寶石、金屬、木頭等綜合材料創(chuàng)作首飾,幽默而詼諧地反映過去的樂觀主義,當下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發(fā)展的可能性,并借此反映存在于環(huán)境與社會中的沖突與冒險精神,如自然資源的破壞、社會階層等。
有的首飾藝術家擅長表達個人生活中的小故事,有的則擅長尋找人與人之間的共鳴。來自保加利亞的首飾藝術家Simeon Shomov的作品(如圖6),總是給人帶來一種溫暖的氣息。他喜歡運用金屬、木頭、蠟、乳液、毛刷、搪瓷等材料筑造微縮場景,在二維平面與三維空間中游刃有余,傳遞生活中的故事與真摯情感。endprint
(三)首飾語言
敘事性首飾的語言,雖然我們聽不到,但作品會通過它們的色彩、材料、造型語言等藝術形式,向人們“傾訴”它們的故事。杰克·坎寧安喜歡通過首飾“構建家庭和場所、往事和記憶、生命和死亡間的關系”(如圖7、圖8)。他的作品往往會以木尺的刻度代表時間,與搜集來的小物件進行組合搭配,搭建出有趣的小場景。他喜歡將生活中一些身邊的小物件,以另類的方式呈現(xiàn)在首飾中,給人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不僅能與觀者產(chǎn)生共鳴,又能博人會心一笑。坎寧安教授在2007年發(fā)表的博士論文研究主題便是《當代歐洲敘事珠寶:敘事珠寶制作過程中制造者、佩戴者和觀看者對于流行主題和范式的認知》。該研究對當代敘事性首飾進行了界定,探討了文化對創(chuàng)作的影響,并對歐洲敘事性首飾的主題進行了歸納總結。
而中國的首飾藝術家胡世法同樣也擅長敘事手法的首飾創(chuàng)作,則與他風格迥異?!读髂晗盗小罚ㄈ鐖D9)是胡世法的代表作之一,運用銀、現(xiàn)成物、珍珠、珊瑚、照片、樹脂,將明清時期的首飾與晚清人物照片相結合,用樹脂封存了它們。定格了歷史的同時,照片中的人物又像是“看”向了現(xiàn)在,表達了古今交錯之意,感嘆時光飛逝,物是人非。
三、筆者的敘事性首飾探索
筆者曾進行過一些敘事性首飾創(chuàng)作以及新材料的探索。以胸針作品《夢境》為例(如圖10),筆者模仿襯衫衣兜的形狀,將故事書的概念融入了胸針的設計當中。運用蝕刻與琺瑯的技術呈現(xiàn)“夢境”圖案,并挑選紫、綠、灰三種顏色作為三個場景的主色調(如圖11)。三層金屬片通過不同鏤空圖案的疊加,將三個場景巧妙融合在一起,相互映襯并勾勒出小屋圖案的外輪廓??煞D的活結構,可以使胸針變幻出三種不同的畫面搭配,描繪三種不同的夢境,從而衍生出三種佩戴效果,就像翻故事書一樣,娓娓道來夢境的始末。這件作品并不是描述一個具體而特定的故事場景,而是讓佩戴者能夠帶入自己的理解,在腦海中勾勒出屬于自己的故事。
新材料在敘事性首飾中運用廣泛,但能選到一種具備可塑性和持久性且適合佩戴的新材料并不十分容易。筆者選擇了一種生活中常見且鮮少用于首飾創(chuàng)作中的材料——木漿棉。經(jīng)過剪切、變形、著色、烘烤等加工方式的實驗,運用了材料本身特有的肌理效果,創(chuàng)作了《木帛系列》作品(如圖12),包括項鏈《呼吸》、手鐲《迷蹤》和戒指《生命歷程》。由于木漿棉可以根據(jù)需要進行著色,其形態(tài)的可塑性也比較高,在敘事性首飾的創(chuàng)作中有相當大的運用空間,筆者尚在探索當中。
四、敘事性首飾的發(fā)展前景
(一)個性化的敘事性首飾仍占有一定市場
美國首飾藝術家布魯斯·梅特卡夫(Bruce Metcalf)曾在《金屬》雜志上發(fā)表《首飾天性》文章,闡述“當代很多首飾藝術者堅持自己的創(chuàng)作,完全和市場分離;對其中一些人來說,首飾純粹成為他們表達個人想法和情感的媒介,更少地去關注首飾本身作為裝飾性的傳統(tǒng)價值;當拋開功能的訴求時,首飾成為現(xiàn)代藝術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藝術化、個性化敘事性首飾大多為首飾藝術家根據(jù)個人經(jīng)歷與看法的創(chuàng)作,是藝術家個人的情感表達。這些首飾多出現(xiàn)在展覽、畫廊、藝術館等地,供人觀賞或收藏購買。雖然是以小眾市場作支撐,但往往小眾市場更為穩(wěn)定和持久,其“隨波逐流”的可能性也較小。它們主要是起到了引領當代藝術首飾發(fā)展的作用,讓人們逐漸了解到和接受這種非常規(guī)意義上的首飾形式。
(二)人們對大眾化的敘事性首飾認知度提升
如果說個性化的敘事性首飾可以讓創(chuàng)作者非常主觀地表達個人的故事及感觸,那么大眾化的敘事性首飾則是在設計者、佩戴者與觀看者之間尋找情感的共鳴。敘事性首飾既可以成為具有濃厚個人色彩的藝術品,也可以成為平易近人的設計產(chǎn)品;它不僅有裝飾的作用,更能成為制作者、佩戴者、觀看者之間親近和溝通的橋梁。人們的文化審美素質在不斷提升,也更加注重個性化。帶有一點個人色彩并頗具設計感的商品逐漸讓大眾所喜愛,但這種類型的首飾目前并沒有過多地存在于市場中,敘事性首飾便是填補了這一空缺。作為當代首飾藝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敘事性首飾有著更廣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等待我們去挖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