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輝+宋淑麗
就現(xiàn)階段的中小學德育工作來看,雖然其在日常行為規(guī)范以及基本道德認知等方面獲得顯著成績。然而,在時代快速發(fā)展背景下,中小學德育工作依舊面臨許多問題需要解決。主要研究傳統(tǒng)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新課程下開展德育的有效策略,希望為提高中小學德育質量提供重要參考。
新課程背景中小學德育問題策略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對于中小學教學提出全新要求,學校應以提高國民素質與民族復興與目標,全方位的推進教育改革進行,切實的做好德育方面工作,為德育工作實效性與針對性提供重要保障。因此,教師在開展德育教學實踐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位置,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思想,有針對性的開展德育,從而推動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傳統(tǒng)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一)德育目標缺乏針對性與實效性
就德育目標來看,其存在高、大、空等問題,在實效性與針對性方面有所不足。學校在開展德育工作中,對于德育存在片面的認識,將其錯誤的與思想政治教育對等,對于學生的提出要求不切實際,大話與空話說得太多,實際行動卻少之又少,使得德育工作僅僅停留在空談階段,不利于樹立學生的德育理念,經(jīng)常性出現(xiàn)說與做相脫離問題。
(二)德育觀念與內容滯后
部分學校對于德育工作缺乏足夠的重視,特別是忽視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道德教育以及行為規(guī)范教育等內容,造成學校德育內容不全面與理念落后等問題,直接阻礙著學校德育的順利開展
(三)忽視學生的主體位置
按照當代的德育理念的觀點,德育是一個雙主體相互協(xié)同與互動的過程。因此,教師在德育教學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題位置,充分發(fā)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為德育教學的質量與效果提供重要保障,然而,教師在實際開展德育教學過程之中采取傳統(tǒng)的以講述為主的灌輸式教學方式,重視對社會準則,道德知識與行為規(guī)范等方面知識的灌輸,嚴重忽視學生的主體位置,阻礙著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積極性,導致學校德育質量一直得不到提升。
(四)家庭、社會、學校缺乏溝通與互動
在對未成年人開展思想道德建設中,需要社會學校與家庭三方的共同努力,然而,現(xiàn)實情況是,德育工作全部落在學校的肩膀上,社會與家庭的未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作用。在社會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學生的行為深受社會的影響,導致學生道德認識發(fā)生巨大變化,給學校德育工作帶來巨大的阻礙。
二、新課程下開展德育的有效策略
(一)認識學校德育環(huán)境和德育主體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學生來自于獨生子女的家庭,從小在溺愛的家庭環(huán)境下成長,性格上存在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等問題,而目前學校教師隊伍呈現(xiàn)出年輕化的特點,這樣雖然利于縮小教師與學生間的代溝,但是依舊存在許多的問題。比如,學生存在缺乏自我責任意識、社會意識群體意識薄弱、功利性過強,且心理承受能力弱。
(二)建立德育教學一體管理評價機制
學校德育工作質量一直不高的問題引起人們高度的重視,造成這個問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德育工作與教學工作嚴重脫節(jié)。除此之外,由于缺乏完善的溝通機制,導致教師無法對學生的思想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給予必要的指導,無論是德育教師還是班主任無法在學生生活中落實的德育工作。
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要求教師應重視創(chuàng)新教學理念與方式,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位置,改變以往重視知識傳授,而忽視道德教育的問題。因此,教師在新課程標準下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根據(jù)各個課程的特征,融合教育活動的內容,有針對性的開展德育工作,為德育工作的生動性與實效性提供重要保障,從而推動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三)整合與利用德育資源
為了提升學校德育工作的質量,重視創(chuàng)建優(yōu)美的校園環(huán)境,營造出淳樸的校風,打造優(yōu)良的學風,同時應加強對教師的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建設一支師德高尚的建設隊伍。在此基礎上,應充分的利用家庭與社會的資源,通過整合與利用以上資源,保障德育工作的順利進行。
教師在開展德育工作中,除了要豐富學生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開展實踐活動,實現(xiàn)德育工作與現(xiàn)實生活的結合。班主任要與學生構建良好的師生關系,成為學生生活與學習中的良師益友,心理輔導教師應成為學生心理上的思想導師,家長要成為學生人生道路上的導師,從而營造出全員育人的良好局面。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學校應提高對德育工作的重視,在全面認識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基礎上,采取有效的開展德育工作的措施,從而為德育工作的質量提供重要保障,推動與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與綜合素質提升。
參考文獻:
[1]蔡美娟,周忠生.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德育的思考[J].江西教育科研,2006,(11):25-26.
[2]劉冬梅.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德育實效性初探[J].基礎教育研究,2007,(04):1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