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你完全可以懷疑這篇卷首語是由人工智能合成的。如果要判斷這篇文章是否通過圖靈測試,我想并不是難事。當然我不是AI,并且我也對AI的快速到來充滿疑慮。所幸,今年暑假杭州無人超市的誕生,讓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背后設計架構及運營維護仍是需要另外一種人群的工作參與。那么,我們是不是可以簡單地理解為:AI技術的發(fā)展必然會增加對另一類勞動力的需求?有報道稱,目前在AI方面有著數(shù)百萬的人才缺口,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相關專業(yè)在匹茲堡有著令人咋舌的旺盛需求,面對這種轉變,無論是未來已來,還是真的僅僅是未來,我們都該冷靜下來,去思考教育的本源究竟是什么,是要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才。
多年來,大洋彼岸科技方面的輝煌成就不斷地吸引著我們努力向他們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從STS到STEM,再到STEAM、STEAMS,還有STEM+、STEMx,這些都在不斷地深化我們在人才培養(yǎng)上的認知。
我國在《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中提到了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學會學習與健康生活、責任擔當與實踐創(chuàng)新六個方面,這是為了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而STEM則重視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以及提高他們的跨學科思維能力,針對的是“中國制造2025”“工業(yè)4.0”所需要的科技類的綜合型技術人才。
然而,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2015年出版的研究報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轉變?》提出,在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重申人文主義教育尤為必要,“在教育和學習方面,這就意味著超越狹隘的功利主義和經濟主義,將人類生存的多個方面融合起來”。回歸技術教育中有關“社會·人文”因素的研究,在技術與技術教育的“實然”與“應然”間尋求平衡的進路,以此形成對技術教育未來發(fā)展的方法論判斷:在回歸STS的本源研究基礎上,強調科技與社會、物質與精神、科技與人文、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堅持科技、人文、創(chuàng)新的價值導向,對STEM課程范式及其變式不斷探索與創(chuàng)新。就像對AI的研究其實從很早就開始,更多討論的是哲學、倫理層的問題。對于STEM,當前我們還應更關注社會(Society)、態(tài)度(Attitude)、環(huán)境(Environment)和夢想(Dream)。
因此,我們還真的不能僅僅關注科學、技術、工程與數(shù)學,應該回歸本源,貼地飛行。
(本期對話嘉賓 王少峰)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