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妍 趙春莉 李怡瑩
摘要:為研究延齡草(Trillium tschonoskii Maxim.)種子的休眠機理,加速萌發(fā)速度,試驗比較了不同濃度水浸提液與不同溶劑浸提液對白菜(Brassica rapa L. var. glabra Regel)種子萌發(fā)及幼苗生長的影響。結果表明,延齡草種子中存在較強生理活性的內(nèi)源抑制物質(zhì),并且隨著水浸提液濃度的增加,其抑制白菜種子萌發(fā)的活性也隨之增加;不同溶劑浸提液的內(nèi)源抑制物質(zhì)活性也不同,其中丙酮浸提液的抑制效果最強,其次是甲醇,水浸提液的抑制作用較弱。
關鍵詞:延齡草(Trillium tschonoskii Maxim.);種子;浸提液;抑制物質(zhì);生理
中圖分類號:S567.23+9.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18-3506-02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8.028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the dormancy mechanism and accelerate the germination rate of Trillium tschonoskii Maxim. salsa seeds,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concentrations of water extracts and different solvent extracts on seed germination and seedling growth of Brassica rapa L. var. glabra Regel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endogenous inhibitory substance with strong physiological activity in the seeds of T. tschonoskii. And the inhibiting activity of the germination of cabbage seeds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water concentration. The activity of endogenous inhibitory substances in the extracts of different solvents was different. The methanol extracts had the strongest inhibitory effect, followed by acetone and water extracts had weak inhibitory effects.
Key words: Trillium tschonoskii Maxim.; seed; leaching solution; inhibitory substances; physiological
延齡草(Trillium tschonoskii Maxim.)為百合科(Liliaceae)延齡草屬(Trillium L.)植物[1],主產(chǎn)于中國云南、西藏、四川等?。ㄗ灾螀^(qū)),在不丹、印度等國也有分布[1]。主要生長于海拔1 600~3 200 m的林下、山谷陰濕處,或山坡路旁巖石下等富含有機質(zhì)的肥沃土壤里[2]。延齡草主要以干燥根莖及成熟果實入藥,味甘、性平、有小毒,主要藥效成分是甾體皂苷,有降壓、鎮(zhèn)痛、溶血的作用,對鎮(zhèn)靜安神、祛風活血有良效;主治頭暈目眩、失眠、跌打損傷、外傷出血等癥,是土家族著名的民族藥之一[3,4]。延齡草以其獨特的療效吸引了大批科研院所、企業(yè)和商家的青睞,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這味埋藏深山多年的“奇草”價值[5-8],已有詹亞華等[9]、彭強[10]、楊永康等[11]對其生藥學作了較詳細的研究。在生產(chǎn)上,延齡草以種子進行繁殖,但在自然條件下,種子休眠性強、萌發(fā)率低等因素限制了延齡草的繁殖與雜交工作。目前,還未見關于延齡草內(nèi)源抑制物的研究報道。為此,試驗對延齡草種子的內(nèi)源抑制物質(zhì)活性進行了探討,以期為提高延齡草出苗率提供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2016年10月在野外采集延齡草種子,自然干燥,人工脫粒,常溫放置。白菜(Brassica rapa L. var. glabra Regel)種子為商店購買。
1.2 方法
1.2.1 種子透水性測定 取飽滿的延齡草種子1 g,置于小燒杯中,加入3倍種子體積的去離子水,在25 ℃條件下浸泡,每隔1 h取出種子,用吸水紙吸干種子表面水分后稱重,然后再放回小燒杯中,繼續(xù)吸水,隔1 h再重復上述操作,直至趨于恒重為止,重復3次,取均值。計算延齡草種子吸水率,計算公式:
吸水率=(吸水后重量-吸水前重量)/吸水前重量×100%。
依據(jù)試驗得到的延齡草種子吸水率動態(tài)數(shù)據(jù),繪制延齡草種子吸水曲線。
1.2.2 不同濃度的水浸提液對白菜種子發(fā)芽及幼苗生長的影響 取20 g延齡草種子,放入研缽中研碎,移入150 mL三角瓶中,加入80 mL去離子水,封口后置于25 ℃下浸提48 h;過濾后,4 000 r/min離心10 min,之后定容至100 mL,使浸提液濃度為0.2 g/mL。分別取0.2 g/mL的延齡草種子去離子水浸提液,稀釋后使其濃度分別為0.04、0.08、0.12、0.16、0.20 g/mL,以清水為對照。用白菜種子做生物測定,每個處理30粒白菜種子,3次重復,48 h后測發(fā)芽率,72 h后測胚根及胚軸長度。
發(fā)芽率=(正常發(fā)芽種子數(shù)/供試種子數(shù))×100%,endprint
延齡草種子內(nèi)源抑制物對白菜種子萌發(fā)的抑制活性=(1-處理種子發(fā)芽率/對照種子發(fā)芽率)×100%。
1.2.3 不同溶劑的延齡草種子浸提液對白菜種子發(fā)芽及幼苗生長的影響 取3份各5.0 g延齡草種子,放入研缽中研碎,移入150 mL三角瓶中,分別放入40 mL的去離子水、甲醇、丙酮,過濾后,4 000 r/min離心10 min,之后都定容至50 mL,使浸提液的濃度為0.1 g/mL。用白菜種子做生物測定,每個處理30粒白菜種子,3次重復,48 h后測發(fā)芽率,72 h后測胚根及胚軸長度。
1.3 數(shù)據(jù)處理
試驗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07程序處理,并用其作圖、制表;運用DPS 7.05統(tǒng)計軟件進行綜合分析。
2 結果與分析
2.1 種皮透水性測試
試驗得到的延齡草種子吸水曲線見圖1。從圖1可以看出,延齡草種子前30 h的吸水較快,在30 h時吸水率已接近100%,而后吸水速度放慢,40 h后吸水率趨于平穩(wěn),穩(wěn)定在110%左右。由此可知,延齡草種子吸水性較強,種皮透水性良好,不存在種皮抑制。
2.2 不同濃度去離子水的延齡草種子浸提液對白菜種子發(fā)芽及幼苗生長的影響
延齡草種子去離子水浸提液對白菜種子發(fā)芽及幼苗生長的影響情況見表1。從表1可見,延齡草種子抑制白菜種子發(fā)芽的活性隨著去離子水浸提液濃度的增加而增強,當浸提液濃度為0.08 g/mL時,白菜種子萌發(fā)率與對照差異不顯著(P>0.05),而胚根長、胚軸長與對照差異顯著(P<0.05);當浸提液濃度為0.12 g/mL時,白菜種子萌發(fā)率、胚根長及胚軸長均與對照差異顯著(P<0.05);當浸提液濃度為0.20 g/mL時,對白菜種子的抑制活性達到了100%。由此可見,去離子水浸提液對白菜種子的抑制作用隨著浸提液濃度的增加而增強。
2.3 不同溶劑的延齡草種子浸提液對白菜種子發(fā)芽及幼苗生長的影響
去離子水、甲醇、丙酮3種溶劑的延齡草種子浸提液對白菜種子發(fā)芽及幼苗生長的影響情況見表2。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溶劑的延齡草種子浸提液對白菜種子發(fā)芽及生長均有顯著的抑制作用,說明延齡草種子中存在活性較強的抑制物質(zhì)。3種不同溶劑的延齡草種子浸提液對白菜種子發(fā)芽的抑制作用均較強,并且不同浸提液的抑制物質(zhì)活性不同,以丙酮浸提液的抑制活性最強,之后是甲醇浸提液,抑制活性較弱的為去離子水浸提液。
3 小結與討論
試驗結果顯示,延齡草種子中含有抑制性強的內(nèi)源物質(zhì),這可能是導致延齡草出苗率低的直接原因;并且延齡草種子浸提液的抑制作用隨著浸提液濃度的提高而增強。不同溶劑對抑制物質(zhì)的溶解度不同,試驗里因丙酮、甲醇、去離子水而遞減,說明其在極性溶劑中的溶解性較大,因此此類抑制物質(zhì)可能為極性有機化合物,這有待于下一步分離、純化和鑒定來確認。
參考文獻:
[1]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中國高等植物圖鑒(第五冊)[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
[2]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研究所.湖北植物志(第四冊)[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453.
[3] 方志先,朱詩立,譚宗艾,等.恩施州民族醫(yī)藥研究叢書恩施本草精選[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302.
[4] 趙敬華.恩施州民族醫(yī)藥研究叢書恩施州名中醫(yī)醫(yī)案集[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2.10.
[5] 廖朝林,由金文.湖北恩施藥用植物栽培技術[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205-208.
[6] 廖朝林,郭漢玖,劉海華,等.延齡草研究綜述[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8,36(6):2478-2479,2543.
[7] 王 洋.吉林延齡草地下部分的甾類成分[J].國外醫(yī)學:中醫(yī)中藥分冊,2005,27(1):60.
[8] 柳 俊.延齡草組織培養(yǎng)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1998,23(9):522-524.
[9] 詹亞華,王桂紅.延齡草生藥學研究[J].武漢植物學研究,1988, 6(4):327-332.
[10] 彭 強.芋兒七的生藥學鑒定[J].中藥材,1991,14(10):22-24.
[11] 楊永康,唐春梓.頭頂一顆珠及其栽培方法[J].中草藥,1990, 21(8):33-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