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歷史·記憶·詩歌

    2017-10-30 09:16:34汪劍釗
    江南詩 2017年5期
    關鍵詞:詩歌

    主持人語:

    詩的青春期寫作,大多濫觴于中學和大學校園。特別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的大學生詩潮以及理想主義的校園氛圍,給人留下美好而難忘的記憶。汪劍釗教授這篇有份量的文字,是為《杭州大學詩選(1977—1998)》作序,他認為,中國新詩的流變與繁榮,與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杭州大學詩歌的發(fā)展,與整個中國現(xiàn)代詩的嬗遞有著基本相同的路徑,也恰好對應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詩歌的繁榮和興盛。通過他的序言,使我們產生了閱讀這部詩集的興趣。(沈葦)

    歷史與記憶堪稱一對歡喜冤家,它們始終不離不棄地糾纏在一起,既相互欣賞、陪伴和依賴,又相互對峙、爭斗與銷蝕。那么,詩歌呢?或許是它們的一位最親密的朋友,目睹雙方生生死死的一切,并不時地攝取其中的精華片斷,又以反哺的形式做出回饋,由此豎立了一個藉由美通向真和善的路標,指向精神烏托邦的未來。

    談論這部詩選,我們首先需要回溯一下歷史。1916年8月23日,胡適在日記中隨手寫下了《朋友》一詩。該詩后來以《兩只蝴蝶》為題,發(fā)表于次年二月號的《新青年》。這就是說,新詩或現(xiàn)代詩的正式亮相,迄今已有百年的歷程。期間,新詩的發(fā)展有高峰,也有低谷,有加速度,也有停滯,既出現(xiàn)過狂飆突進,也經歷了不少坎坷與曲折;不過,經歷了近一個世紀的滌蕩與淘洗,這種以白話和自由體為主導的詩歌形式的確立已是不容否定的事實,它的光榮與偉大必能庇蔭后世,終將贏得時間的公正裁判。

    縱觀整個二十世紀,中國新詩史上的諸多杰出人物幾乎都來自校園,他們或是任教于某高校,或是就讀某專門系科,在新式教育的各個花園和苗圃中或綻放或生長,其中如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北京大學、燕京大學、輔仁大學、清華大學,三四十年代的國立中央大學、浙江大學、震旦大學、武漢大學和西南聯(lián)大,走出了不少獨具個性的優(yōu)秀詩人,書寫了一部群星璀璨的詩歌史。可以說,新詩的流變與繁榮與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實可謂休戚與共、榮辱同擔。

    這本詩選的作者為杭州大學1977級至1998級的大學生,他們是中國高等教育在新時期復興和發(fā)展的見證人和受益者;同時,也是中國新詩發(fā)展的重要參與者和推動者。這里,有必要提及的是,杭州大學與1949年前的浙江大學和之江大學著實有“剪不斷、理還亂”的淵源關系。五十年代初,仿照蘇聯(lián)的高等教育模式,教育部對全國高等學校進行院系調整,原本為綜合性的浙江大學被拆分成了多所單科性大學,部分系科甚至被并入省外的兄弟院校,其中留在杭州的一部分院系則拆分成了四所大學——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yè)大學、浙江醫(yī)科大學。1998年,在全國高校的合并大潮中,當年被拆分的四校又合為一體,組成了號稱中國高校“航空母艦”的新浙江大學。這其中分分合合的是非,已逸出本文的題旨,此不贅言。不過,校園的文化傳承卻或隱或現(xiàn)地貫穿于詩的傳播與書寫,這自然有賴于師輩的教誨與提攜,其中如被目為“一代詞宗”夏承燾,聲韻與敦煌學專家姜亮夫,五四時期即以“詩孩”著稱的孫席珍,譯詩界著名的“詩海水手”飛白、唐宋詞研究界的“藹然仁者”吳熊和等諸位先生,無疑對鍛造莘莘學子的文學精神和詩魂起著不可忽略的影響。

    十年文革期間,中國文學藝術界完全籠罩在陳舊的藝術觀念和政治掛帥的思想之下,整個創(chuàng)作狀況幾可說是千人一面、萬眾同調,詩歌也基本淪落為純粹的宣傳工具,粉飾現(xiàn)實、虛假抒情、語言淺俗的作品隨處可見。記得七十年代初有一首題為《理想之歌》的長詩頗為流行,它的作者署名為“1972級創(chuàng)作班工農兵學員集體創(chuàng)作”(實際作者為四人)。該詩的基調激昂慷慨,充滿青春昂揚的氣息,節(jié)奏明快,但主題單一,詞藻浮夸,意象陳舊,是一首典型的偽浪漫主義作品。1976年,《詩刊》所刊登的一篇文章卻如是稱贊這部作品:“《理想之歌》是一曲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雄壯的戰(zhàn)歌,它描繪我國一代新人‘雖沒有趕上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身邊仍然是暴雨急風,他們在兩個階級、兩條道路、兩條路線的反復、激烈搏斗中,誕生,成長,入伍,上陣。幼年間,就檢了‘碎鐵小釘,研了‘又黑又濃的墨汁,參與了對右派分子、對右傾機會主義分子的斗爭?!睆倪@段文字中,我們即可發(fā)現(xiàn),政治的定性是首要的考量,階級的劃分、斗爭力度的大小,顯然成了評價的絕對標準,它們不由分說地將藝術的分析遠遠地甩在了后面。

    由此可見,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中國詩歌亟需復歸藝術的本位,明確自己的文體特性和語言的探索功能。1978年12月,民刊《今天》在北京的橫空出世,為現(xiàn)代詩贏得了一次正名的契機。創(chuàng)辦者在發(fā)刊詞上宣稱:“過去的已經過去,未來的尚且遙遠,對于我們這代人來講,今天,只有今天?!钡参沩氈M言,這個階段的詩歌(包括《今天》所刊登的一部分作品)依然承擔著一部分政治的功能,企望發(fā)出那些久被壓抑的正義呼聲,呼喚人性的復歸,伸張對美好、崇高、公正的追求。這個階段涌現(xiàn)的一批名作《回答》《宣告》《祖國啊祖國》《一代人》《致橡樹》《中國,我的鑰匙丟了》等,在大眾的情感閾上引起了共鳴,同時又因顯示了較為獨到的詩意表達,很快贏得了讀者的青睞。當年,由遼寧大學幾位學生編選的《朦朧詩選》之暢銷,便是特定時期下一個輝煌的例證。

    正如北島在日后的回憶文章中所指出的那樣:雜志的出現(xiàn)與文革中成長的一代人有關,他們在迷失中尋找出路,在下沉中獲得力量,在集體失語的沉默中吶喊。它反抗的是“語言的暴力、審美的平庸和生活的猥瑣。”顯然,對語言的關注,已與政治清明的呼吁一起被提及。這種審美上的覺醒,在“今天”派詩人的一部分政治抒情詩中已初露端倪,我們也更可以在恢復高考后進入的前兩屆大學生中看到更普遍的影響。

    1977級和1978級兩屆大學生,包括一部分1979級的大學生,在年齡上與朦朧詩一代相仿,大多為五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他們的價值觀、生活方式也大致相似,很多人都具有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的情結,其接受詩歌營養(yǎng)的渠道相對單一,甚至偏狹;因此,在創(chuàng)作上多少留有“理想之歌”寫作模式的影響,政治的正確,豪邁的情懷,大詞的運用,集體主義的歌頌,青春的展示和揮霍,等等,都在他們的創(chuàng)作中烙下了極深的印跡。endprint

    事實不容回避,七十年代末期進入高校的中國大學生,無疑是時代的驕子。經歷了十年的浩劫,他們重新返回校園,猶如蜜蜂走進百花盛開的園圃,貪婪地吮吸著知識的新養(yǎng)料,并渴望一展身手,奉獻他們釀造的芬芳的花蜜。在他們的作品中,歷史的畸變以及重回正軌的跋涉也在詩歌中得到了體現(xiàn)。1977級中文系費君清的詩作《祖國,我要告訴你》所表達的是一個青年與生俱來的愛國主義情感,對生于斯長于斯的那片土地的贊美:

    我愿是優(yōu)美的詩節(jié)/把你幾千年艱難奮斗的行程/寫成宏偉的篇章/但是我的語言非常的笨拙

    從句式和用詞上,我們明顯可以看到普希金、裴多菲、海涅等西方浪漫主義詩歌的影響,該詩首句為“我愿”帶起的祈使句,隨后的鋪陳和演繹,展現(xiàn)抒情主人公的情緒與希望,而由“但是”作出轉折,以鋪墊隨后的深入,進一步贊美所歌詠的主題。這是一種當時常見的揚抑手法。

    與他同一年級的張德強在校時即已顯露了出色的詩歌才華,他的《我崇拜自己》令人想起惠特曼的《自己之歌》,詩中對自我的確認是一種浪漫主義精神的彌散,同時也是對社會事件的即興性反應,詩人在字里行間泄露著小我融入大我的時代意識:“為了崇拜科學/為了崇拜真理”。而毛建一的《奔馬》則是那個時代青春頌歌的一首代表作。作者以馬自喻,通過對草原和曠野的向往,傳達了一種理想主義極其濃厚的情愫,但同時也仍然謹慎地壓抑著個性與自我的釋放:

    有時候,也許我會仰天長嘯/這不一定是不滿與牢騷/而是對這片土地深沉的愛/霹靂一般地爆炸//偶爾,我也會翹翹不馴服的尾巴/這不一定是驕傲與狂妄/只是要將征途上的陰風濁雨/統(tǒng)統(tǒng)甩在腳下

    當時,從整個詩歌界來說,與創(chuàng)作上的銳意探索相伴隨的是理論上的正本清源。1980年5月7日,《光明日報》發(fā)表了謝冕的文章《在新的崛起面前》,1981年第3期的《詩刊》發(fā)表了孫紹振的文章《新的美學原則的崛起》,1983年第1期《當代文藝思潮》發(fā)表徐敬亞的文章《崛起的詩群》,文學史上稱之為“三個崛起”論。三位作者敏感于詩歌新的氣象,不滿于單一的形象、模式化的表達和思想的貧瘠,致力于為鮮活的詩風鼓與呼。盡管他們三人以及所撰寫的文章隨后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粗暴批判,但凜冽的冰層已經破裂,解凍的春水已不可阻擋,一種迥異于政治宣傳,向著瓦雷里所稱的“純詩”邁進的詩歌已倔強地生存了下來。

    必須肯定的是,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是中國詩歌發(fā)展一個不再的黃金時代,據(jù)說,那時的《詩刊》發(fā)行量達到了上百萬份。朦朧詩曾經席卷神州大地,在工廠、田野上被廣泛傳誦,尤其在校園里,更是大學生們心目中的圣物。據(jù)當時負責杭州大學校團委日常工作的詩人毛建一回憶,中文系最早辦有《揚帆》《初陽》等油印刊物,隨后,其他系科也辦有《他山石》《咖啡夜》等刊物,并成立了一些同仁性質的詩社。后來,學校整合資源,創(chuàng)立了《晨鐘》詩社。曾舉辦空前規(guī)模的朗誦會《新一代理想之歌》,僅嘉賓就近200人,參加的師生約1500人,一些著名詩人,如臧克家、徐敬亞、田地、王小妮、薛家柱、龍彼德、楊牧、趙麗宏、李小雨、張德強、孫武軍、程蔚東等有詩寄來,此事甚至引發(fā)了團中央一些領導的關注,胡耀邦、胡啟立、王兆國、陳昊蘇、王熾昌發(fā)了問候,浙江省的領導王家揚、楊海波、宋振庭、商景才有贈詩和來信。省委宣傳部的于冠西、團省委書記魯松庭,杭大校黨委書記黃逸賓、教務長楊招棣、宣傳部長顧思九和中文系教授劉操南、飛白也先后登臺朗誦。整場活動持續(xù)了三個半小時,形成了師生共襄詩事的一番盛舉,為杭州大學留下了一份空前絕后的詩歌記憶。

    本著歷史主義的觀點來看,杭州大學詩歌的發(fā)展與整個中國現(xiàn)代詩的嬗遞有著基本相同的路徑。眾所周知,朦朧詩出現(xiàn)不久,就受到了來自兩個不同方向的駁難,當一部分人因讀不懂而感到氣悶的時候,另一部分人則覺得他們的寫作太純情、太理想主義,但同時也引發(fā)了一批反對者??梢哉f,對北島、舒婷們的“超越和pass”是六十年代出生的詩人中相當一批人的企望。這種反抗在杭州大學的學生中也有反映,有意思的是,與費君清、張德強等同為1977級的余剛,在他的詩歌就已顯示了在語言上的創(chuàng)造性追求,其作品較早地在進行超現(xiàn)實主義式的實驗,從選入本書的有限幾首作品中,我們便可以讀到這樣的句子:“草地上擠成一團羊群和雪”“美人吐出/搽滿胭脂的微笑”“裹起馬蹄的月夜”“撕心裂肺的落日”“時間的原始森林長出綠葉”。他的創(chuàng)作中那些詞與詞之間自由的組合,對理性和工具邏輯的破壞,在當時是不能不引發(fā)美學的“陌生化”效果的。至于他的作品《在神話上宣讀》,既保留了北島《宣告》一詩的氣勢,又在詞語的組合上跨出了更大的一步。我們知道,超現(xiàn)實主義曾在世界詩歌詩上引發(fā)了革命性的震動,把寫作的快感還給了作者,同時調整了人們對詩歌的觀念和接受方式,余剛的作品再一次印證了這一點。

    隨著前面三屆大學生的相繼入學,因十年動亂而被耽擱的所謂“老三屆”畢業(yè)生已大多重新獲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自1980級開始,同級大學生的年齡差也基本抹平。自八十年代開始,中國的高等教育逐漸歸于正途,每年錄取的大學生中,應屆生和復讀一年的歷屆生(考慮到以前不正規(guī)的中小學教育,實際也是應屆生)占有絕對的比重。與老三屆學生的老成持重、世事洞明相比,他們無疑是稚嫩的,易沖動的,但這稚嫩中卻散發(fā)著生命的朝氣,透露了一股初生牛犢的憨勁。從文學史的流變來看,詩歌的藝術本位意識雖說在六七十年代有所滋生,但真正的勃發(fā)則不能不推定于八十年代,從政治的撥亂反正起始,對西方思潮的大量譯介與引入,傳統(tǒng)文化的趨熱與反思,人文精神的探索與重建,等等,都對現(xiàn)代主義文學和藝術在中國的登陸起到了推動的作用,藝術的形式主義也不再是洪水猛獸而受到了一部分詩人和藝術家的青睞。

    瀏覽整部詩選,我發(fā)現(xiàn),1981級中文系陳水和的作品《宇宙的兒子》仍然令人不由自主地聯(lián)想到郭沫若的《天狗》,它同樣洋溢著濃重的青春氣息,以高強度的音量發(fā)聲,在一系列夸張的用詞中鋪陳、渲染、吶喊,將犧牲與創(chuàng)造糅合到了一起:endprint

    我擁抱整個宇宙,因為我是宇宙的兒子/說宇宙里的星星,如同娘腹里的嬰兒/從不安寧,卻孕育著無限的生命/……/宇宙啊宇宙

    什么時候,你向地球發(fā)布/躁動的嬰兒已經誕生

    而比他低一屆的外語系的陳也東,在骨子里有著極其浪漫的情懷,但他的早慧與對經典的熟稔卻引導他走上了另一個方向,其創(chuàng)作表現(xiàn)出明顯的現(xiàn)代主義詩風,他嫻熟的詩歌技巧在《關于這個夏天》《南方城市》《消失》等作品中均有較好的展示:

    一切都是過程/最動人的情節(jié)在語言之外/空氣漂浮在身體四周/我們像樹那樣生長/卻不是人人都能學會站立

    可以說,相對于北島的《一切》,這首詩的語言已經脫離了箴言和警句的寫作,也不再有早期朦朧詩的宣泄與抒情,而表現(xiàn)出了節(jié)制與沉思的特征,詩的意旨越出了日常語言的單一性而指向一個更豐富的世界。

    在我的印象中,黃亞洲在我們未上大學時即已成名。因此,當我看到1983級這一屆赫然有他的名字,多少有點意外,估計是因為創(chuàng)作成績突出而以插班生或干訓生的身份免試入學的?;蛟S,正是有著此前的積累,他的作品也較同屆的大學生顯得更為成熟,如《月亮》一詩:

    我的手伸過樹梢,把月亮/從一片云,抱進/另一片云/夜路走累的時候/月亮的長睫毛格外溫柔/面對月亮/你不能說什么都不怕/那夜,我偶然抬起臉/不經意之間,就被擊穿了

    作者把一個古老的意象用平淡的敘述和描繪激活了詩的想象力,擊穿了讀者內心那根敏感的神經。

    同為1983級,外語系的潘亞軍、教育系的王平和中文系的尹劍鋒則在詞語的創(chuàng)造性方面更多地顯露了天才。潘亞軍出生于海南,他對大海、對三亞有著無法割舍是情感,他的詩歌靈感也與之有關,其語言似乎常有水波蕩漾,沖刷著思想的島嶼:

    在你我的骨頭都變成水之前,在春天的/園中再也開不出一朵鮮花之前,我們就說/無論如何我們得走上這片黃昏的彩色波浪/于是,這座高塔,看見遙遠的海上升起一座島/

    那不是供奉歷史和遺跡的紀念碑,不是/痛苦的土地留給我們的一塊傷疤,不是/越過了波浪,收羅我們的生命之光的拱門/這是你的雕像的基石,是海的杰作

    王平在骨子里是一個唯美主義者,他的個性內向、溫和、謙遜,但對藝術形式的追求又十分執(zhí)著,有時簡直到了苛刻的地步。他善于把具象性寓于抽象,在物象中植入人性,由此發(fā)現(xiàn)生命的悖論,《詩人的隱空間》展示了其實驗的成果:

    夢肯定有許多小手/寫字臺被悄悄地移進了夜里/我放棄蠟燭的念頭/矮小的房間變得無邊無際/雨隨時都可以下來/只要我閉上眼睛 在我的周圍/呵 那么多的詩人光著身子在雨中/走來走去/他們是哲人更是一群啞了的孩子

    尹劍鋒成名很早,就讀杭大時即已小有詩名,他的《南方》在物質現(xiàn)實之外重塑了一個精神的南方,瑰麗、芬芳、甜蜜,而且蘊含著小小的躁動:

    南方這只玲瓏的柚子/或橙黃或青翠的柚子/裝滿煙柳畫橋曉風殘月的柚子/唐琬陸游談情說愛的柚子/吸引各式口味各色人種/剝開柚子,一只甜甜的南方柚子/飲也飲不完的亞熱帶細雨/啖也啖不盡的野草莓和臺風的氣息

    1986年10月,《深圳青年報》和《詩歌報》聯(lián)合,推出了“中國詩壇1986現(xiàn)代詩群體大展”,當時“展出”的詩歌流派和團體,主要有“非非主義”、“他們”、“海上”、“北回歸線”、“莽漢主義”、“整體主義”、“新傳統(tǒng)主義”、“極端主義”、“撒嬌派”、、“咖啡夜”、“病房意識”、“情緒流”、“東方整體思維”、“城市詩”、“新感覺派”等六十多家。作為一次詩歌事件,“大展”對朦朧詩之后詩歌發(fā)展的新生力量進行了收容和整編,給予了及時的鼓勵和推動,為中國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嬗變樹立了明顯的標幟。此后,人們多以“新生代”、“第三代”、“實驗詩”、“后朦朧”、“后崛起”等命名之,以區(qū)別此前由《今天》派輻射而成的朦朧詩。此后,現(xiàn)代主義在中國尚未站穩(wěn)腳跟,就被當作古典而被摒棄。

    詩歌仿佛一夜之間由遠方回到了身邊,對日常生活的關注,在細節(jié)中挖掘生活的詩意。當時,浙江詩人伊甸、柯平等倡導“生活流”的詩潮,對年輕一代有不可忽視的影響。詩人們不僅反思過往的教條和信念,而且切入了對人生的意義和語言的可能性的思考。這些特點在更晚入學的詩人那里有了更充分的體現(xiàn)。北島有一句流行甚廣的名言:在沒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個人。平心而論,這看似平常的句子仍然滲透著強烈的英雄主義情結,因此,北島和他的詩歌受到年輕一代的批判和挑戰(zhàn)并不奇怪。例如:1984級經濟系的陸火亮寫下了《遙遠的她》一詩,他這樣寫道:

    紫羅蘭叢中一垛黃墻/你坐在芭蕉葉上手襯在腦后/用眼神織出一張張情網/撒滿我的一個個空隙//我沒有做英雄/在最女人的懷里/只做了回出色的俘虜

    相比自己的前輩,陸火亮要走得更為徹底,他不僅不再期望成為英雄,甚至愿意做一個平庸的人,回歸世俗,只要擁有平淡的愛情即可,在慣常為人不屑的溫柔鄉(xiāng)中找到了生活的意義。

    八十年代中期,尼采的哲學曾風行一時,他在《查拉斯圖拉如是說》中以“駱駝”、“獅子”和“嬰兒”作比喻,暗示生命的三個層次,由忍辱負重到與命運搏斗,再回歸原初的自然,以童心直面紛繁的世界,其名言“重估一切價值”為徘徊中的大學生帶來了理論上依據(jù)?;蛟S受到了這種啟迪,1985級中文系的章錦水則在詩歌《脈管里的血》中寫下了他對世俗的懷疑和人性的復雜:

    一個穿黑衣的大夫/誤把我送入眼科的手術室/我接受治療/而這個世界卻在病房外面潰爛

    必須承認的是,從整體上考察,八十年代后期進入杭大的詩人在語言的實驗性和對詩性的呈現(xiàn)明顯要高于他們的學長學姐們。但與此同時,他們的詩名卻因為水漲船高而不如前輩們那樣較易獲得,不少詩人在漂泊詩海的途中自行放棄或流散了。另外,八十年代后期人們在觀念和生活方式上的改變也極大影響了他們的后續(xù)努力,遂導致了一大批優(yōu)秀詩人僅停留在少年的風華展現(xiàn)上而缺乏智性與詩思的最終登頂,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他們的影響力。這不能不被認為是一件極其遺憾的事情,可是,遺憾也抹不去石刻般的事實。endprint

    《龍井茶》一詩是1986級旅游系魏志鋒的作品,他由眼前的事物起興,將詩筆落在了那些身份卑微的茶農身上,從茶的清香嗅到了后者靈魂的潔凈:

    大概這就是世上最清純的茶香了/那些淳樸的鄉(xiāng)音/還有從魚尾紋里流露的笑容/那些清脆的犬吠聲/渲染一種與泥土相關的氛圍//這些靠得土地最近的農人/用一種最粗糙的方式/表達他們/對于那一片屬于自己的園地/最真切的理解

    這個階段,中國新詩的面貌呈現(xiàn)了多元化、小眾化和專業(yè)化的趨勢,它們自然也反映在校園詩歌的寫作中。更年輕一代的詩人的個性也在此背景下逐漸確立。例如,1986級的翁凱在寫作中體現(xiàn)了一個歷史系學生特有的專業(yè)性清醒,他的《陽光和另外一些聲音》展示了抒情的歌喉,但在《紅衛(wèi)兵》中卻是祭奠式的姿態(tài),進入《雷鋒》一詩則以對話的口吻寄托了自己的緬懷:

    你很偶然地離去/于是你成了一條標語/貼在那些讓人感動得流淚的日子/我應該在一片紛亂的墓地里/找到一塊屬于你自己的碑石/然后對你說,作為朋友/我想和你生活在一起

    與前述相似的是,1987級中文系的陳燦在《給雷鋒的信》中對英雄的神話進行了進一步的解構,剝除了人們附加其上的神光,將他還原為普通的人。

    1989年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分水嶺,這自然也影響到了詩歌的面貌。該年,海子的死亡以詩歌烈士的方式催醒了人們對麥地的想象,在眾多的詩歌中,1987新聞系的呂小利的作品顯得非常突出,他賦予麥地一種自然的節(jié)奏,讓它在文字中重新?lián)]發(fā)土地的芬芳,樸素而耐人咀嚼:

    在春天,麥地是一種哲學/走入麥地/你要經得起兩種誘惑的考驗/要是象我幼年時候那樣/投身撲入麥地/就會象今天的我一樣/忘懷不了麥地的溫馨

    現(xiàn)代生活把人們帶進了一個與田園山水迥異的空間,這使得詩人的鄉(xiāng)村想象與城市的現(xiàn)實發(fā)生了激烈的碰撞,對生態(tài)的思考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1988級中文系的徐惠林在《城市之夜》中表現(xiàn)了在都市里建造村莊的良好愿望:

    象一尾鱗片剝蝕的魚/我顫栗曳于街巷之間/路燈通紅的眼睛打亮著我/身影似珊瑚堆積/夜很深了,海水很咸//灰色的屋子是灰色的蚌殼/只只排列著,窗口呼吸陽光/人們一開一合,溫潤生活其中/不露半點珍珠的星光

    1989級中文系梁慧的《那時候,我就想回到海邊》有著女性特有的柔情,她在一只鞋中放入了自己的鄉(xiāng)愁,取得了以小寫大的效果:

    岸,我的海岸,沒有一只飛鳥的海岸/誰在日子的巖縫里哭泣?/仿佛丟失了一只心愛的鞋/不知道什么時候返回故鄉(xiāng)

    同樣是追憶似水年華,為友誼和愛情歌唱與梁慧同級的新聞系的林煜則表現(xiàn)出了另一種風格:

    所有的落葉都是我的兄弟/每年秋天我都為兄弟們送行/枯枝望不到頭/土地是我們的母親/我們唱歌,跳舞,懷念去年/春天酒吧里/那個黑色馬甲的女孩子

    雖說都在面向遠方,生發(fā)的也都是對消逝之物的紀念和感嘆,但她和他的寫作路徑并不相同,前者滲透著感傷和希望,后者似乎更多的是沮喪和絕望。

    進入九十年代,中國人的日常和文化幾乎被后現(xiàn)代思潮席卷了。崇高、理想、美,善,真理,這些傳統(tǒng)意義上的概念都受到了質疑和顛覆,仿佛一夜之間貶值,成為某種被嘲弄的事物。與此同時,從詩歌內部來看,人們從現(xiàn)實主義到現(xiàn)代主義,再到后現(xiàn)代主義的反省與張揚,跨越了歐美一百多年的歷史?,F(xiàn)代詩的進程沿循的是由非詩向詩的邊界回歸,再經歷由外延向詩的內部發(fā)展,對詩的藝術之探討。一方面,1991級城規(guī)專業(yè)的林普友仍在《秋夜詩稿》中繼續(xù)傳統(tǒng)的抒情,為農業(yè)文明投去傷感的嘆息:

    即使我被城市的夢收留/你在南方的村莊里還會想起我/塵土有塵土的悲哀/我們試著在彼此的臉上領悟一切/……/我想我是無法回去了/一個平淡如常的下午/烏鴉在我視線的盡頭悄悄死去

    另一方面,一部分詩人考慮到詩與真之間的近鄰關系,屬意于在哲學和宗教中汲取營養(yǎng)。收入本書的呂群峰的作品無疑具有此種特色,他是1997級哲學系的學生。在寫作中,他無疑借助了邏輯與思辨訓練上的便利,有著比八十年代詩人更高的起點,《不朽》一詩由塵世的死亡事件進入到了形而上的思考。父親的病床給了至深的人生體驗:

    仿佛我并非來自子宮/而是誕生于你的死亡。/好吧,請聽我說,一切到此為止。/十四年來,我從沒捉摸到本質/而只有虛無,和虛無的不同形式。

    詩歌的哲理性在同為1997級的中文系的祝建清也可見一斑。更值得稱道的是,他在理性的骨骼上附麗了感性的肌膚,其人生的思考伴隨詩的節(jié)奏,如旋律在讀者的感知神經上振動:

    秋天深了,葉子淹死在里面/秋天深了,一棵樹就是/一截孤獨的木頭 就是/木頭上孤獨的吹拂//我要說的是一片秋風/就是一片疼痛的失落/淡薄的夕光里,一棵樹/就是一道深長的疤痕

    杭州大學于1998年9月因并入浙江大學而成為歷史,但并不意味著它徹底在世界上消失了。歷史仍然是有生命力的,它類乎于一種靈魂的存在。而靈魂,是不滅的,哪怕到了世界的末日。歷史所孕育和滋養(yǎng)的人與詩依然會在各個角落發(fā)揮作用,更何況我們還有與歷史并存的記憶。誠然,對詩選中的很多作者來說,詩歌寫作僅與他們的青春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其中相當一部分人已經輟筆,從事著與詩歌、與文學并不相關的行業(yè),將詩的創(chuàng)造力轉移到了其他領域,但詩的血液還在他們的脈管里流淌,詩性的思維仍然有助于他們工作上的決策和執(zhí)行,或者為時人和后輩提供創(chuàng)作的素材??少F的是,一部分詩人依然在現(xiàn)場堅持著詩的書寫,甘于清貧和平淡,在語言的抑揚起伏中進行詩意的呼吸。

    另外,從選入本詩集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這部詩選的豐富、開闊和活躍等特性,恰好對應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詩歌的繁榮和興盛,可以說,杭州大學的校園詩歌構成了二十世紀后期中國現(xiàn)代詩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清晰地折射著詩歌內外的進程,記錄了中國詩歌由喧囂進入沉潛、平靜,抒情言志的傾瀉式向著沉思、反芻、解構的智性推進的各個階段,印證著杭州大學的校園歌者與國內其他院校和其他領域的詩人們一起承擔了整個現(xiàn)代詩發(fā)展的光榮與夢想。

    末了,或許也需要作一個交代。自1981年進入俄語專業(yè)學習,后來考入中文系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攻讀碩士學位,直到1988年7月畢業(yè),我在杭州大學總共呆了有七年時間。遺憾的是,由于自身某種狹隘的孤傲,我從來不曾參加校內的任何一個詩歌組織,因此而失去了與本書絕大多數(shù)作者交流的很多機會,這是一個莫大的損失。有幸的是,此次蒙編選者的厚意,囑我為序,為各位詩友充一回馬前卒,這誠然是一種緣分,也是我莫大的榮幸,并且,更是一次珍貴的彌補。因此,我也把這本書看做杭州大學詩歌友誼的再一次締結。祝愿朋友們詩心永在!杭大詩魂永存!

    作者簡介

    汪劍釗,1963年出生于浙江省湖州市。先后就讀于杭州大學和武漢大學,獲外國詩歌史研究方向碩士和中國新詩史研究方向博士?,F(xiàn)為北京外國語大學外國文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業(yè)余從事詩歌翻譯和原創(chuàng)寫作,有著譯若干種。endprint

    猜你喜歡
    詩歌
    詩歌不除外
    馬元詩歌10首
    河北畫報(2020年10期)2020-11-26 07:20:50
    詩歌寫作怎樣學?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4:52
    詩歌
    “新”“舊”互鑒,詩歌才能復蘇并繁榮
    中華詩詞(2019年1期)2019-08-23 08:24:24
    詩歌是光
    海峽姐妹(2019年6期)2019-06-26 00:52:44
    每一個“遠方”都唱出了自己的詩歌
    商周刊(2018年25期)2019-01-08 03:31:12
    跟著詩歌暢游道里
    金橋(2018年8期)2018-09-28 02:30:02
    詩歌島·八面來風
    椰城(2018年2期)2018-01-26 08:25:54
    詩歌論
    詩選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2
    南部县| 安庆市| 萨嘎县| 四平市| 长阳| 喀喇沁旗| 大余县| 葫芦岛市| 汾阳市| 新和县| 台安县| 灵台县| 精河县| 乐都县| 聂拉木县| 来凤县| 斗六市| 盐亭县| 都昌县| 西安市| 汉阴县| 呼和浩特市| 靖宇县| 泸定县| 佛山市| 余江县| 慈溪市| 耒阳市| 蒙阴县| 河曲县| 噶尔县| 白朗县| 喀喇沁旗| 宿州市| 静宁县| 常州市| 舒兰市| 大英县| 锦屏县| 道孚县| 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