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艷
【摘 要】博物館講解員的工作水平影響著博物館文化的傳播效果,影響著博物館的形象。如何通過講解員更好地傳播博物館文化?本文試從講解員應具備語言能力、協(xié)調能力、應變能力和綜合能力四方面闡述自己的觀點,從而促進講解員能力的提高。
【關鍵詞】講解員 橋梁和紐帶 能力 傳播
講解工作是博物館接待大眾的第一線,是聯(lián)系博物館和大眾的一種社會活動。博物館的講解員被稱為文化傳播者,講解員的講解工作在傳播博物館文化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講解員的工作水平直接影響著博物館文化的傳播效果,影響著博物館的社會與公眾形象。從一定程度上說,講解員在這項活動中起主導作用,是橋梁和紐帶。這就要求博物館的講解員要具有過硬的專業(yè)技能和深厚的文化積淀,具備一定的能力。
一、博物館講解員應具備一定的語言能力
語言是講解的基本條件之一,好的語言,好的聲音,好的講解內容會有著截然不同的效果。講解語言是一門藝術,講出的內容不僅要讓觀眾聽懂,還要讓觀眾賞心悅目,是一種藝術的享受與熏陶。
(一)語音清晰是語言能力之本
好的聲音是講解效果的關鍵之所在,清晰的語音,具有親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正確運用呼吸,正確運用音質,非常重要。正確呼吸是用聲帶呼吸而不是用喉管或胸部,它的方法與唱歌時的發(fā)音、運氣是一致的。講解員在業(yè)余時間可以進行一些唱歌時的呼吸練習,深呼吸,讓自己的胸腔、腹腔徹底打開,讓身體處于一種自然的、舒展的狀態(tài)。呼出氣體時,時間越長越好,讓力量集中在腹部,形成一個發(fā)音的支點。多次練習,會發(fā)現(xiàn)講解時發(fā)出的聲音是從腹部的氣息發(fā)出,而不是單純的嗓子發(fā)音。博物館的陳列館往往面積較大且空曠,正確運用好呼吸,會使聲音傳得遠且清晰,吸氣越深則呼出來的聲音傳達得越遠,且講解員也不會感覺到有任何的吃力與疲憊。同時呼吸必須有涵貯,不能一句話還沒有說完,氣卻已放完,致使末尾幾個字往往不能傳達到觀眾的耳鼓里。所以,能把氣均勻分配,并從容地放出來的才是一個會用呼吸的講解員。氣息運用好的同時還要達到音質優(yōu)美的效果,這就要求講解員有一定的聲音掌控能力,不管音量大與小,都應很好地運用音質,結合正確的呼吸,聲大而不雜,聲小而不弱,使講解聲情并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口齒清晰是語言能力之根
口齒清晰是一個優(yōu)秀講解員的基本條件之一,在講標準的普通話的同時,音準也十分重要。要求講解員基本功要扎實。練好這一基本功有很多方法,其中“繞口令”在鍛煉語言基本功方面起著矯正發(fā)音部位、促使反應敏捷、用氣自如、吐字清晰等重要作用。講解員要根據(jù)自己的發(fā)音難點選讀一些有針對性的繞口令來糾正發(fā)音,提高發(fā)音吐字能力?!八僮x”也是鍛煉講解員吐字清晰、口齒伶俐、發(fā)音準確的好方法。找一篇文章,查準所有字的發(fā)音后,多次朗讀,一次比一次速度加快,朗讀的過程不要停頓,發(fā)音要正確,吐字要清晰,不可囫圇吞棗。這種練習方式方便快捷,不受時間和地點的約束,是快速提高口齒清晰能力的特效方法。也可運用唱歌、播音、演講等藝術形式的發(fā)音吐字方法進行發(fā)音練習,也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變化語調是語言能力之律
一首樂曲因為有了優(yōu)美的旋律和清晰的節(jié)奏而動聽。語言也是如此,語調便是語言的旋律和節(jié)奏。語調包含了聲音技巧的高、低、輕、重、緩、急、頓、挫等幾種變化。語調生動多姿,語言就富有樂感和節(jié)奏感。在講解中往往存在以下幾種語調:一是平直調,用于一般性的敘述,一般用在紀念館的外部建筑、建筑風格的描述等等。以營口西炮臺遺址講解詞為例:營口西炮臺始建于1882年,竣工于1888年,是清王朝在東北修的一座近代海防軍事工程。這一段講解,只需要用很平和的語調介紹出來即可。二是高升調,特點是前低后高,常用于驚嘆、命令、疑問、感動、號召、反問、設問等情況。例如,西炮臺經(jīng)歷了聞名中外的甲午戰(zhàn)爭,雖然是清軍戰(zhàn)敗(此處語調要稍低緩一些),但它卻是日軍侵略營口外圍以來所遭到的最頑強的一次抵抗(此處要略見高,語調要堅定一些),將士們用血和義的文字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光輝的篇章(此處語調要漸高,并達到高亢)。三是降抑調,前高后低,用于感嘆、乞求、請求、肯定,慎重而嚴肅。例如,故壘雄峙,依然展示著當年鎮(zhèn)海的雄姿(語調高亢堅定);斑駁殘垣,似曾刻印昔日沉重屈辱(語調低緩),西炮臺未曾褪色的歷史備忘錄(語調悲壯而深沉)。
講解員應根據(jù)多變的講解內容尋找準確的語調進行清楚鮮明的描繪,讓觀眾在接受文化傳播的同時,得以美的享受,不僅達到了傳播歷史文化的目的,更使講解效果錦上添花。
(四)運用音量是語言能力之妙
音量大小和音高、音低的變化是由講解的內容和思想感情的變化決定的。講解的聲音不能是一成不變的復述形式,也不能突然高、突然低、突然悲、突然喜。要善于抓住主次,分清輕重緩急,掌控情緒節(jié)奏,讓自己的聲音具有彈性,造成抑揚頓挫[1]。每個講解詞中都會有一個或幾個高潮的部分,要求講解員要以飽滿的聲音、豐富的感情、高亢的熱情加以渲染,進行表現(xiàn)。而次要的地方就可以平緩清淡的忽略而過,輕聲刻畫,讓自己也讓觀眾有一個喘息和消化的過程,這樣是符合語言藝術創(chuàng)造規(guī)律的。每一篇文章,每一首歌曲,每一個劇作,都有一個閃光點,讓觀眾瞬間就能抓住重點,而這個重點正是作品精髓所在,重點所在。把力量放在重點地方,觀眾會隨著你的音量提高而激昂,隨著你的音量低緩而平和,兩者結合起來,巧妙運用高低音量,使講解內容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二、博物館講解員應具備一定的協(xié)調能力
觀眾參觀博物館時,不僅要了解歷史,獲得精神食糧的滿足,還希望獲得與人交流學習的快樂。博物館作為一個傳播文化的公共場所,已逐漸成為人們學習、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提供了一個重要平臺。
參觀博物館的觀眾中有兩大群體是需要引起關注的,即未成年的觀眾和年長的觀眾。以自我為中心是現(xiàn)在未成年孩子中常見的意識表現(xiàn),他們多在家人的呵護下,缺乏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而博物館在無形之中提供了一個與人交往的環(huán)境條件。博物館人有責任根據(jù)未成年人的心理特點,以教育的高度幫助他們完成與人、與社會交流的心理需求,通過多樣的教育方式,改善他們的意識偏激。在教育過程中,可以給孩子們提出一些問題,讓他們通過共同的努力去完成。比如,讓兩個或三個孩子組成一組,通過聽取講解員的講解之后,讓他們共同復述一件展品或一個歷史故事,要求他們每人負責一個側面,互相補充,互相幫助,在協(xié)作中建立溝通、合作的意識,達到教育目的。年長的觀眾往往對歷史的渴求非常強烈,他們會非常認真地聽講解員的講解,并不時地提出一些問題。這無形之中給講解的連貫性造成一些影響。這就要求講解員很好地運用講解形式,把講解作為一種工具,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協(xié)調,讓年長的觀眾們多發(fā)表意見和問題,講解員盡可能簡潔明了地加以回答,多傾聽他們講述的經(jīng)歷、故事,滿足觀眾的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
三、博物館講解員應具備一定的應變能力
具有靈活的應變能力,是一名優(yōu)秀的博物館講解員的內在素質。講解工作的特點是與觀眾面對面地交流,有些觀眾可能根據(jù)展覽的內容提出一些擴展性的問題,也可能因為一些意外的情況叫?;虼騺y你的講解程序。這時,講解員要鎮(zhèn)定自若,從容應變,快速掌握意外的緣由,避免冷場和慌亂。對于觀眾提出的問題要給予耐心詳細的解答,對于暫時無法解答的問題,可婉轉解釋,也可留下聯(lián)系方式,日后妥善解決。為達到在講解過程中自如應變,要求講解員不斷充實知識結構,豐富實踐經(jīng)驗,提高應變能力。
(一)要加強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
博物館講解員在工作中會接待來自四面八方、各行各業(yè)的觀眾,文化底蘊的積累尤為重要。加強自身素養(yǎng)與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是提高應變能力的一個重要途徑。這就要求講解員要積累廣博的學識和豐富的閱歷,在學習中領悟,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在艱險中嘗試,在困難中挑戰(zhàn),厚積薄發(fā),應變能力必將得到提高。
(二)要虛心求教,積淀經(jīng)驗
同行是最好的老師,他們有著豐富的經(jīng)歷與經(jīng)驗,同行間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獨樹的風格、獨到的見解和豐富的經(jīng)驗,汲取與積淀無疑是速成的捷徑。在汲取中,讓自己專業(yè)能力和知識水平豐厚;在積淀中,讓自己羽翼豐滿。日漸成熟,不斷充實自己的信心與智慧,必將獲得更多的贊嘆。
(三)要迎接挑戰(zhàn),積極應變
“平靜的海面練不出勇敢的水手,安逸的生活選不出時代的偉人。”講解員要認真對待每一次的講解任務,即使遇到紛繁復雜的事件發(fā)生,也要在盡量短的時間內,快速掌握事件的本質,預測其發(fā)展方向,及時解決。主動掌握話語權,主動了解參觀群體的要求和意向,才能完全任由自己掌控全局,從而沉著應對突發(fā)事件,解決問題。
四、博物館講解員應具備一定的綜合能力
目前,在博物館界,講解員的講解工作存在一定突出的問題:展覽不更新,講解詞不變,講解風格就不變。這在變化多端的信息時代已經(jīng)不能再適應觀眾群體的需要。講解員面對著觀眾知識層面的不斷提高,思維和知識積累已經(jīng)跟不上觀眾。這就要求講解員加強自身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讓講解內容多有新意,解除觀眾的審美疲勞。
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實際上是提倡培養(yǎng)講解員成為一個雜家、專家型的講解員,以免被淘汰。但是何為綜合,要具備教師、演員、演講、播音、朗誦等各方面的能力嗎?同時還要具備好的形象、好的音色、好的性格、好的心理等這樣全能的人才嗎?這是不現(xiàn)實的。這里所說的這種綜合的能力,是指講解員在工作過程中讓自己不斷成長,結合工作中的實踐經(jīng)驗、學習經(jīng)驗,用自己的專業(yè)知識結合博物館的特點,以自己的方式,有效地、更好地傳播博物館的文化。培養(yǎng)講解員具備這種綜合能力,博物館要做好三個定位:一是講解員自己與自己關系定位。首先作為講解員要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要努力往什么方向發(fā)展。其次講解員要專注專業(yè)定位,有自己的講解特色,獨樹一幟[2]。二是自己與他人關系定位。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謝清海在其《感應管理之路》《雨水說成功》著作中多次強調領導者或講解員必須具有感應性。把這樣的觀點用在博物館的實際工作中,取得好的效果。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是對臺交流博物館,開館三年來,截至2009年底,接待觀眾261萬人次。接待工作十分繁重,因此要求講解員在接待及與人交流過程中,要貼通心靈、情感[3]。三是自己和博物館關系定位。在博物館工作,文物展覽的內涵研究是最基本工作,而讓文物立體起來,是最關鍵的技巧[4]。
當然,博物館講解員要使自己的能力提升,既要多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講解實踐活動,也要提高自己的理論修養(yǎng)水平。時刻加強個人的自身修養(yǎng),注意保持良好的公眾形象,充分踐行“服務別人、介紹文物、宣傳文化、傳揚精神”的理念,讓自己平凡的工作得以升華,努力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講解員,做一名合格的博物館文化的傳播者。
參考文獻:
[1]肖芳.淺談講解員應如何提高講解語言技能[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12(05):147.
[2]王紅霞.試探博物館講解員跨界能力培養(yǎng)[J].管理觀察,2010(15):45.
[3]謝清海.感應管理之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
[4]謝清海.雨水說成功[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