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成良
[摘要]有效利用歷史插圖的功能,解讀歷史教材插圖的寓意,能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以及運用歷史觀點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
[關鍵詞]歷史教材;插圖寓意;解讀
[中圖分類號]G633.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7)25007001
高中歷史教材中擁有各種各樣的插圖,有的展示古代的生產工具,有的展示在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方面做出歷史貢獻的人物,有的展示反映時代重大歷史事件的各種地圖,有的展示各個時代的背景……每一幅插圖都蘊含著豐富的寓意,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也有利于突破歷史教學重難點,使學生更好地感知歷史,培養(yǎng)歷史想象力,陶冶情操,形成用歷史思維分析問題的能力。但很多歷史教師往往忽視插圖的作用,不善于利用插圖增強歷史課堂的感染性,不能使學生與歷史插圖形成情感共鳴,導致學生不能全面、正確地解讀歷史插圖的寓意。下面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解讀高中歷史插圖的寓意。
一、 通過插圖的寓意加深對歷史知識的記憶能力
我們用多媒體展示歷史課本插圖,往往能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記憶效果。例如我講歷史必修2“發(fā)達的古代農業(yè)”時,首先用多媒體展示中國農業(yè)的始祖——神農氏,配音解說傳說中的神農氏,嘗遍百草,找到人們食用的谷物和藥草,還創(chuàng)制了農具,教人們種植谷物。接著有序地播放古代農業(yè)生產工具的演變插圖:石斧、石犁、木耒、骨耜、青銅農具、鐵犁牛耕。然后讓學生閱讀課文,回答這些插圖的寓意是什么。學生馬上就理解了這些插圖反映了我國古代農業(yè)耕作方式的標志:刀耕火種——石器鋤耕——鐵犁牛耕。通過插圖的對比,培養(yǎng)了學生的比較能力。本課還有一個教學重點就是我國灌溉工具的變化,教師要精心收集資料,展現曹魏時的翻車、唐朝時的筒車、宋朝時的高轉筒車、明清時的風力水車。在學生鑒賞了多彩的圖畫之后,教師不失時機地問:這些灌溉工具各有什么特點?學生通過分組探究,很快對號入座掌握了各個灌溉工具的特點。后來這部分知識無論怎么出題,學生都可迎刃而解。
二、 鑒賞歷史精彩畫圖,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能力
美術是一門藝術,歷史課本的插圖同樣也是藝術作品,需要我們用鑒賞的眼光去細細體會,用心解讀編者的用意,深入了解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培養(yǎng)學生想象力和思維能力。例如在講必修3“美術的輝煌”時,我先要求學生欣賞法國畫家大衛(wèi)的《馬拉之死》、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導人民》、俄羅斯畫家列賓的《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法國畫家莫奈的《日出·印象》以及西班牙畫家畢加索的《格爾尼卡》等插圖,然后設計問題:這些插圖分別代表什么風格?有什么特點?反映當時怎樣的時代背景?為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采用開放的課堂形式和學生一起探究插畫的寓意?!恶R拉之死》屬于新古典主義流派,其特點強調理性,追求英雄主義,使學生馬上產生聯想,圖中馬拉是法國大革命時期雅各賓派的英雄人物?!斗鼱柤雍由系睦w夫》描繪了一群衣衫襤褸的纖夫艱難地為有錢人拉纖的情景,反映了俄國沙皇專制下勞動人民的悲慘處境,深刻揭示了作者對底層勞動人民的同情,使學生自然理解了再現歷史的現實主義美術流派?!陡駹柲峥ā吠ㄟ^一系列變形的圖案組合,寓意集中地表現自我。聯想到這種圖片的荒誕不經,學生自然知道《格爾尼卡》是現代主義美術流派,然后再順理成章地想象法西斯德國空軍轟炸西班牙格爾尼卡的不堪場景。通過插圖,學生便輕而易舉地掌握了有關知識。
三、 解讀教材插圖,培養(yǎng)學生用歷史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解讀教材插圖,可以使學生明辨是非,激發(fā)愛國情懷,培養(yǎng)學生用歷史觀分析重大歷史事件的能力。例如我講日本的兩次侵華戰(zhàn)爭——甲午戰(zhàn)爭和抗日戰(zhàn)爭對中國犯下的罪行時,就刻意用幻燈片展示了日軍在甲午戰(zhàn)爭中在旅順屠殺中國人的插圖以及抗日戰(zhàn)爭中日軍屠殺中國人后猙獰面目的照片,又補充了書本必修一77頁“引起芥子氣中毒事件的鐵桶”以及“中毒后的李貴珍”的插圖。學生看后義憤填膺,于是我圍繞這兩張插圖提出了一些問題:1.面對日本制造的歷史悲劇,現在我們是否要以牙還牙?2.現在我們如何正確處理中日關系?我仍然把這些問題拋給學生,讓學生圍繞圖片展開討論,最終學生能用歷史觀點分析中日關系:銘記歷史,揭露日軍在中國炮制的滔天罪行;警示未來,避免歷史悲劇重演;珍惜和平,展望未來,正確處理中日兩國人民的友誼。這樣就培養(yǎng)了學生用歷史觀分析問題的能力。
總之,歷史插圖是高中歷史教材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巧妙地利用課本插圖,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而且能輔助學生學好歷史,提高學生的歷史文化底蘊。
(責任編輯袁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