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春樹
1965年9月的一天,美國財政部官員喬·巴爾被一群來自西部地區(qū)的議員“傳喚”到華盛頓國會山。身為混跡官場多年的老手,巴爾很清楚議員們想干什么——他們的選區(qū)里有不少經營不善的金礦,議員們對聯(lián)邦政府不愿對黃金采掘行業(yè)出手相助的行為耿耿于懷。
“布雷頓森林體系”惹禍
事情的源頭要追溯到著名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在1944年召開的布雷頓森林會議上,各國領導人將金價與美元綁定,規(guī)定一盎司黃金等于35美元。結果,即便全世界在二戰(zhàn)后對黃金的需求逐年看漲,美國采礦業(yè)的利潤還是不斷縮水,靠開采新的金礦獲利變得難上加難。
到了20世紀60年代,隨著資源相對豐富、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加拿大和南非加入競爭,美國的黃金產量滑落到全球第三。由于沒錢可掙,很多金礦關門歇業(yè),礦工們怨聲載道。
美國的黃金大部分出自西部各州,在當?shù)卣涂磥?,這種狀況不啻于一場經濟危機,嚴重威脅著他們的政治生命。1965年,19名參議員向時任總統(tǒng)的約翰遜提交了一封聯(lián)名信,義憤填膺地指責白宮“坐視美國的黃金業(yè)衰敗”。他們宣稱,金價被人為抑制在低位,而且只能賣給這種不合理措施的始作俑者——美國政府(自20世紀30年代起,財政部是美國唯一可以合法購買黃金的實體機構);更嚴重的是,改革由于財政部的“消極態(tài)度”而被阻撓。明眼人都能看出,議員們是在威脅政府:再不解救黃金行業(yè),我們就要興師問罪了。
在這種令人不安的氛圍下,喬·巴爾被指派為“救火隊長”。在徒步前往國會大廈途中,他腦中靈光一閃。在隨后的會談中他向議員們承諾,“聯(lián)邦政府不能改變現(xiàn)有金融體系,但可以在其他方面提供協(xié)助,譬如幫忙尋找黃金礦藏并改進煉金工藝”。
雖然議員們的要求沒有得到完全的滿足,但巴爾的建議還是讓他們接受了。
離開國會山后,巴爾馬不停蹄地前去拜訪約翰遜政府的高級科技顧問唐納德·霍尼格。后者曾參與研發(fā)原子彈的“曼哈頓工程”,指導過太空探索計劃,還是海水淡化技術的權威,在政界和學術界都有很高的聲望。在回應巴爾關于能否改進采金技術的質詢時,霍尼格表示:“在每盎司黃金等于35美元這個不變的前提下,確保貴金屬大幅度增產是可行的?!本唧w思路聽起來很簡單:運用最前沿的技術,從各種常人想象不到的地方提取黃金。
打著科研旗號淘金
這段故事被記錄在美國作家詹姆斯·萊德貝特的新著《黃金之國》中。該書指出,“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當黃金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作用行將瓦解時,一小撮政府高級官員、幾個心懷同情心的國會議員與數(shù)百名政府雇傭的科學家卻攜手啟動了核子時代的煉金術”。以巴爾和議員們的會晤為開端,美國金融和采礦業(yè)迎來了一段異想天開而又鮮為人知的插曲。
這場政府背書的淘金計劃被命名為“金手指行動”。為擴大黃金開采量,科學家們提出的方案無奇不有。萊德貝特寫道,“在人們渴望和平利用原子能的時代,他們居然會制定出用核武器從地球深處提取黃金的計劃,還有人設想通過粒子加速器‘點石成金”。
促成“金手指行動”出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政府對黃金儲備不足的憂慮。二戰(zhàn)后,世界經濟的擴張比黃金供給量的增長快得多,而可自由兌換黃金的美元支撐著西方的貨幣體系;顯然,若美元和其他美國證券的持有者擠兌黃金,接踵而至的將是比大蕭條更可怕的經濟危機。1962年,在和聯(lián)邦儲備委員會主席的私人談話中,時任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的焦慮溢于言表:“上帝啊,這個時候……如果人人都跑來兌換黃金,我們可就毀了!”
擔憂在約翰遜政府上臺后這種情況愈演愈烈。因此,及時出爐的“金手指行動”讓白宮上下眼前一亮。1966年2月,唐納德·霍尼格給總統(tǒng)寫信:“這個計劃每年花費1000萬到2000萬美元,就可以讓我們的黃金儲量增加幾十億美元,運氣好的話還會更多?!必斦康囊环輦渫浡暦Q:“白宮科學顧問對該計劃的成功充滿信心,5年內,黃金儲備的價值可上升至100億美元。”這個數(shù)字是當時全球黃金年產量的5倍以上?!敖鹗种赣媱潯睂ζ渲С终叨?,不只意味著發(fā)現(xiàn)幾座新的金礦,簡直就像要發(fā)現(xiàn)一顆遍地黃金的行星。
在行政部門和少數(shù)知情的議員看來,這個20世紀的高科技淘金計劃要想成功,關鍵在于保密。他們達成共識,決定把“金手指行動”偽裝成普通的科研項目,這樣一方面有助于避開外部監(jiān)督、容易獲得預算,另一方面,按照時任聯(lián)邦儲備委員會主席威廉·麥克切斯尼·馬丁的觀點,如果不保密,“我們擔心其他國家的金融機構會就此產生誤解”。
按照《黃金之國》一書的說法,“金手指行動”在鼎盛時期包含了數(shù)百個表面上并無關聯(lián)的項目,它們共同的目的是“在可能和不可能的地方找到黃金”。在其中一個項目里,美國地質勘探局對阿巴拉契亞山脈和中西部幾十個地區(qū)的煤礦進行了反復篩查,并對煤灰和工廠的洗煤廢水進行取樣,并沒發(fā)現(xiàn)黃金。在另一個項目中,植物學家從全國搜集了20余個品種的灌木,發(fā)現(xiàn)個別植物的枝葉中的確存在金元素,但含量“普遍低于百萬分之一”。
無數(shù)瘋狂設想被認真討論
為了讓“金手指行動”盡快獲得回報,一個個瘋狂的想法被科學家擺上桌面嚴肅探討:墜落地球的隕石里有黃金嗎?科羅拉多州的泥炭含金嗎?花草樹木含金嗎?鹿角含金嗎?在幾乎所有案例中,科學家們都會給出肯定的答案,只是一概沒達到產生商業(yè)價值的程度。
海洋似乎是“金手指行動”格外中意的地方。原因在于,金礦的形成與地質作用力有關,而這種作用力在海底尤其活躍。1967年,美國地質勘探局和俄勒岡大學簽訂合同,建造了“亞奎納”號科考船,然后打著清除淤泥的旗號,在俄勒岡州庫斯灣和加利福尼亞州北部尤里卡之間的大陸架區(qū)域摸索了許久。一番忙碌后,撈到的黃金數(shù)量卻微不足道。
美國人的野心并不局限于本國境內。經濟學家亞歷山大·薩克斯設法說服約翰遜政府的高級官員,要政府認真考慮去委內瑞拉采金的想法。主管政治事務的副國務卿尤金·羅斯托在對財政部的秘密匯報中提到,“有證據(jù)顯示在那里很有希望找到黃金,應該進行全面的可行性研究……我建議美國和委內瑞拉簽訂條約,組建一家合資公司或機構”。
“大膽”是后人對這一方案的首要評價。因為,薩克斯在匯報中不僅提到傳統(tǒng)的開采手段,還建議通過核爆炸把黃金從地下“撬”出來。20世紀60年代,使用核武器采金的想法被提出過不止一次,其中部分曾在“犁鏵”項目的贊助下付諸實施,名義上仍然是“探索和平利用核技術的方法”。據(jù)公開資料記載,在1957年之后的20多年間,美國實施過20—30次非軍事性核試驗。出于某些原因,到委內瑞拉開礦的計劃一直沒有付諸實施。
《黃金之國》一書提到,“金手指行動”中最具童話色彩的設想要數(shù)把其他物質轉化為黃金,正如煉金術士千百年來孜孜以求的那樣。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確實有不少學者主張,物理學的進步為“點石成金”提供了可行性基礎。
在一封寫給原子能委員會主席格倫·西博格的信中,美國財政部宣稱,“鑒于相關建議(將其他物質轉化為黃金)意義重大,我急切盼望貴司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做出評估”。西博格回信稱,“元素周期表里的某些東西確實可以通過核反應轉變?yōu)榻稹?,但他補充說,按常識,靠這種辦法生產黃金,代價之大“簡直沒譜”。這個計劃因此沒有下文。
一場形式大于內容的演出
“金手指行動”成效如何?詹姆斯·萊德貝特在其著作中總結說,大部分試驗是一錘子買賣,僅有少數(shù)方案如重啟西部地區(qū)的金礦取得了成功。盡管如此,參與研究的科學家們還是展現(xiàn)出較強的前瞻能力,一個例子是:委內瑞拉如今的黃金產量比50年前高了很多。
由于難以估量的政治和環(huán)境成本,利用核武器采金之類的極端想法始終被束之高閣。到20世紀70年代初,項目參與者的熱情已消耗殆盡。隨著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8月宣布黃金與美元脫鉤,維持了27年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金手指行動”無疾而終。
如今看來,整個20世紀60年代,在被越南戰(zhàn)爭和民權運動兩大議題主導的美國,這場由政府支持的淘金熱對公眾的最大意義,在于提供了不少茶余飯后的談資。雖然絕大多數(shù)美國人并未聽說過“金手指行動”,但隔三差五曝光的研究成果還是成功賺取了不少輿論關注度。例如,1968年3月,勘探部門宣稱,最新研發(fā)的“水性化學處理”技術能大幅拉動黃金產量。事實上,和絕大多數(shù)類似的項目一樣,該技術僅在實驗室中得到過驗證。
經濟學家弗蘭西斯·巴特曾任約翰遜政府的經濟顧問,曾全程監(jiān)督“金手指行動”的實施。在接受萊德貝特采訪時,他坦承,大部分同僚并不相信此舉能解決黃金短缺的問題,“它就是一個把戲,一場幕間表演罷了”。不過,這場“秀”或許有助于緩解市場焦慮情緒,暗示各國,美國的黃金儲備值得信賴?!斑@些努力為經濟學家和外交官們贏得時間發(fā)揮了作用,以便他們找到某種可接受的辦法,使美元和黃金安全脫鉤?!卑吞卣f。
〔本刊責任編輯 袁小玲〕
〔原載《青年參考》2017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