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煙
網(wǎng)劇《白夜追兇》開播以來,豆瓣維持在9.0分,代表了觀眾對這套劇的高度認可。緊張的劇情、縝密的邏輯,潘粵明一人分飾兩角的精湛演技,是為這套劇博得高分、吸引觀眾的主要原因。但整部劇的影像風格,以及潘粵明一人分飾兩角毫無破綻的畫面呈現(xiàn),其實是由攝影師來提供技術支撐的。甚至有不少觀眾是因為第一集開篇7分半的長鏡頭,才被這套劇吸引。那么《白夜追兇》的長鏡頭是如何創(chuàng)作的、潘粵明一人分飾兩角又是如何在畫面上呈現(xiàn)的?對攝影師劉英劍的采訪,能解開有關這些的疑問。感謝劉英劍接受采訪,文中用到的劇照由攝影師王小濤拍攝。
拍《白夜追兇》用的什么攝影機,以及哪些拍攝附件?
劉英劍:攝影機是用了ALEXA-MINI和AMIRA。鏡頭方面就比較簡單,ARRI UP定焦鏡頭組,另外加了4支變焦,是安琴的16-42, 30-80, 18-80,以及45-250。兩個小變焦是考慮到里面有不少動作戲,小變焦鏡頭輕,手持拍攝會比較方便。
另外我們也用了移動設備,45尺的伸縮炮,剩下就是常規(guī)的軌道、小搖臂之類的。
這套劇在北京、東莞等多地取景,開拍之前有沒有勘景?攝影機是怎樣選擇的?拍攝時用的什么格式?
劉英劍:有勘景,但確定器材不用等到勘景,基本上看劇本之后就可以確定了。但是我一般用阿萊的機器比較多,其它品牌用的較少?!栋滓棺穬础奉櫭剂x,白天和夜晚的戲各占一半,阿萊的攝影機穩(wěn)定性很好,并且有很高的寬容度,會為現(xiàn)場打燈節(jié)省時間。所以用阿萊的攝影機省時省力,也讓我比較放心。
影像風格很大程度上決定了《白夜追兇》的整體調(diào)性,比如很少見到明艷的色彩,黑暗場景特別多,幾乎所有場景都用盡量少的燈光,最初是怎樣決定這樣的影像風格的?
劉英劍:影像風格其實是劇本決定的,劇本給到你的第一感覺就是這樣的風格。是比較陰郁、沒有色彩的。我看過劇本之后跟導演,監(jiān)制,還有合作了十幾年的燈光師在一塊兒開會討論,結果大家一拍即合,都有同樣的感受和想法,所以最終就確定了這樣的影像風格,這里要感謝我們的燈光師孫景良,他給了這部劇很多幫助。
那在正式開拍之前有沒有沒拍過樣片?
劉英劍:樣片我們沒有做,主要是因為我們這個團隊之前拍了《心理罪》,大家都很默契,對呈現(xiàn)的效果心里有譜,只不過是我這次在器材上面有一些不一樣的選擇,畫面上可能比以前風格更強了吧。拍這種戲拍的時間久了,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經(jīng)驗。
特別多面部的特寫只有一側打光,還有不少場景是有正常戶外日光的曝光,拍人的剪影,這些是創(chuàng)作過程中被激發(fā)的靈感嗎?還是個人的愛好?
劉英劍:這個愛好到談不上,更多的是攝影做久了的經(jīng)驗,有一些剪影的畫面是看過景之后,馬上就覺得剪影的效果會和這場戲的劇情相吻合,就可以這樣做。其實想拍剪影也不是那么容易,要有合適的場景才可以,比如背景是什么樣的、演員站在什么位置等等,這種調(diào)度我們基本上是在現(xiàn)場定。我有自己的攝影理念,我喜歡把劇本了解透徹之后,根據(jù)現(xiàn)場的情況隨時改變我的拍攝方式。
那每場戲開拍前有沒有一個詳細的規(guī)劃?
劉英劍:沒有??赡苊恳徊繎蚨疾灰欢ò?。我們拍劇和拍電影不一樣,拍電影很多場景你會反復的去布置現(xiàn)場,了解場景的每一個角落。我們拍劇不一樣,因為有很多場戲,而且有很多場景是臨時找到的,甚至今天晚上拍完這場戲,明天戲份的場景還沒有呢外聯(lián)和美術就連夜去找、去趕。所以說有的時候,我們是被動的接受場景,這就導致你是沒有辦法去看景,也沒有時間去研究場景是什么樣的。拍劇的工作量很大,所以你不可能把每一場戲都設計出來,我也就沒有這個習慣。
這套劇是不是按照劇情的發(fā)展,或以案件為單元來拍攝的?有沒有分AB組?
劉英劍:不是按照故事的時間順序拍攝的,《白夜追兇》有很多起案子,每個案子都有不同的場景,但同時也有一些固定場景,比如警察局、關宏宇的家等,所以我們是按照場景來拍的,比如說警察局的戲份,是一次性拍完,再按照劇情穿插到各個集里,這樣會提高拍攝效率,也節(jié)省資金,如果按照時間順序拍,會轉(zhuǎn)場太多,浪費錢也浪費時間。另外我們是分了AB組,我來負責A組,動作戲是B組來拍攝的。其實你會發(fā)現(xiàn)《白夜追兇》里出現(xiàn)最多的場景就是公安局,其他很多場景都是一天就拍完了,故事在推進的過程中,場景也在不斷的變化。
第一集開場的長鏡頭讓人印象很深,這場戲角色很多,在演員調(diào)度上應該難度不小,為什么想到要拍這個長鏡頭?NG了幾次?
劉英劍:我承認自己是長鏡頭控。我在拍攝《心里罪》的時候也拍了幾個長鏡頭,我覺得用長鏡頭會比較連貫。
但是開篇那場戲,確實是我在看劇本的階段就覺得它應該用個長鏡頭。其實他在劇本里面是兩場戲,被我拍成了一場。到劇組后我和導演,監(jiān)制在一起開會討論這場戲的拍攝方式,我就建議拍成一個長鏡頭。他們也都很支持我。作為一個攝影師,拍長鏡頭其實壓力挺大的。我們那天的計劃是先把這個7分半鐘的長鏡頭拍完,雖然已經(jīng)提前看了景、做了準備,但是現(xiàn)場還是碰到了一些之前沒有預料到的麻煩。
我在前一天晚上和導演去看過那個場景,看完之后我們回到賓館,賓館剛好有一個麻將機,我們就用麻將機就擺演員的位置,盡量把一切都規(guī)劃好。第二天早上6點鐘就到了現(xiàn)場,這場戲計劃是在地面架一條20多米長的軌道,然后把伸縮炮放在軌道上面,然后工作人員完成移動、伸縮、搖炮,這個已經(jīng)很難。但是我們在架軌道的時候就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現(xiàn)場是一個廢棄的工地,地不平,本來想的是把地面平以下就可以了,結果不行,只好去找板子,用木板把地面鋪平這個過程就用了2個多小時。
都弄好之后新的問題又來了,伸縮炮過車的那個鏡頭,炮的遙控頭和車門的上下只有2厘米的距離,炮稍微偏一點都是過不去。我們只好再把路墊起來,讓車高一些,這樣才確保機器可以過去。類似這樣的問題我們遇到了很多,只能逐步去解決。
到了下午2點鐘,才拍了第一條,這個時候我們的壓力就很大,開機后每拍一條7分鐘,再看回放,總共就15分鐘了,再加上所以人的準備,差不多1個小時才能拍一條。從2點開始拍,6點就天黑了,總共應該是拍了6條或7條吧。所以拍這個鏡頭壓力很大,幸好導演很支持我,如果導演和監(jiān)制不支持你,那種情況攝影師完成是不可能的。一個炮就有9個人在配合,不算演員。這個難度可想而知。9個人配合完成這個鏡頭,我們的經(jīng)驗也有不足的地方,所以在我的標準看來,只能說是完成了吧。
最后觀眾看到的是哪一條?
劉英劍:應該是最后一條,觀眾在看這一集的時候應該能留意到,遠處的燈光已經(jīng)很亮了,因為天已經(jīng)很暗了。下午剛開拍的時候是沒有那么亮的。當然,按照劇中的故事,這場戲的時間應該是在早上,但很難做到早上的戲就早上去拍攝。那樣太浪費時間,早上的時間就那么一點,所以我們下午拍完,后期調(diào)色的時候再調(diào)成早上的感覺。
這個長鏡頭的攝影機運動非常復雜,除了正常的移動外,還有從面包車上穿過的畫面,和跟焦員、攝影助理都是怎樣配合的?
劉英劍:前面提到了,一共是9個人配合了這個鏡頭,控制遙控頭的主要是拍演員;還有負責伸縮炮的、負責搖炮的、推軌道的,以及焦點員。有幾次機器都撞到車了,因為上下的空間不夠。還好我們鏡頭運行比較緩慢,剛接觸到車就停了,沒有撞壞鏡頭,不然對于劇組來講也是很大的損失。
還要有人要去扶著遙控頭,幫它帶到一個標準的位置,讓它繼續(xù)往前走。45尺都伸出去之后,搖炮員就很難對準了。這么多人一直配合著,包括演員的調(diào)度、臺詞。當時我手心里的汗都是往下淌。而且那天非常熱,那個鏡頭真的很辛苦,拍完后大家都是一種興奮不起來的狀態(tài)。大家都希望這個鏡頭抓緊結束。確實太折磨人了。
過面包車那段,因為要穿過兩邊的車門,過去之后還要回來。我們安排工作人員藏在車里面,機器快到的時候,兩個助理就會帶著機器往前走??s回來的時候,再送回來。送完了就得撤,以免穿幫。所以觀眾在畫面里看到的演員都是很專注的在勘察案發(fā)現(xiàn)場、分析案情,其實鏡頭外的工作人員始終在很緊張的跑來跑去。
關宏峰有黑暗恐懼癥,有一場表現(xiàn)他發(fā)病的戲,是在他的家里,環(huán)境的設定是家里的窗子也拉著窗簾的,拍攝的時候燈光是怎么處理、又是怎樣完成拍攝的?當時演員是在不斷運動的,這對于攝影機對焦是不是難度也很大?
劉英劍:這場戲其實是有底子光的,也夠拍攝的曝光度,不可能一點光都沒有。拍戲就是這樣,你說的是屋里是全黑的,看不到人怎么辦?我們在拍攝臉的時候就會用很小的光源勾邊。窗戶是拉著窗簾,我拍戲不喜歡窗外來光,我不設定月光進來,窗外一般都是路燈光。進來的都是暖光。打好底子光,窗外的光再透過窗簾透過來,屋里面的曝光基本上已經(jīng)差不多夠了。
至于對焦,我的焦點員也跟了我好多年了。我拍戲比較喜歡隨機。我如果是手持拍的話,演員開始表演,我都還不知道拍什么,我要在鏡頭里面看,所以他們也是被我鍛煉出來了,我往前走,或者突然往后退,他們反應也都很快,對他們來說難度不是很大。
潘粵明一人分飾兩角,兩個人還有很多對手戲,是怎么拍的?是后期合成嗎?
劉英劍:這里面我們用了很多種方式。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有一場戲是關宏宇回家時,兄弟倆有一個小的長鏡頭,這個鏡頭對我們來講難度就比較大。因為他們兄弟倆的妝是不一樣的,同時又是一個長鏡頭、又要手持拍,所以盡量要保持軌跡的穩(wěn)定,不能把一個人的路線全走完,再拍另一個人,要一個鏡頭一個鏡頭拍。這里面用到了很多種方式,有二人同框在一個畫面里,用了二次曝光,還用了一些綠布,還用了綠棍做參考點,用了很多種方式。
其實一人分飾兩角一開始我們就想好了,要把他們當成兩個不同的人來拍攝。我們沒有刻意強調(diào)要怎么拍,這樣拍我們覺得比較穩(wěn)妥,真實。不會被兄弟倆在同一個畫面里的技術問題所迷惑。兄弟倆的戲的原則就是他們兩個人當做兩個人來拍,有時候兩個人同框,有時候沒有同框。拍的時候不想他是一個人扮演的,就是兩個人,要怎么拍就怎么拍。就是有時候等拍完這個角色,再拍另一個角色的時候,就要等他去換妝。換了妝再來演另一個人。在拍下一個動作的時候,哥哥演完了,就再去換妝演弟弟。慢慢的推進來完成。所以潘粵明是很厲害的演員,在戲里一眼都能分辨出哥哥和弟弟。導演自己給這部的戲打7.5分,他說其它的分都是潘老師給的。
里面有一些鏡頭是兩個人同框的,是后期做出來的嗎?
劉英劍:有的是前期用二次曝光拍的。拍攝過程中也用了很多種方式,這部戲主要是說兄弟倆,不可能一直用單一的方式來拍,所以我們設計了那個長鏡頭。我們?yōu)槭裁匆臄z這個長鏡頭呢,就是想直白的告訴觀眾就是兩個人。他們兩個人一直在對話,有交錯的,有同在一個畫面里的。觀眾看完之后,讓觀眾相信兩兄弟長得一模一樣的人設是成立的。
即便這樣,潘粵明應該也有替身吧?
劉英劍:是有替身。替身主要是替背影的鏡頭,比如天臺上那場戲,兩個人的背影,其中有一個是潘粵明自己,另外一個就是替身。
有一個穿幫的鏡頭,能介紹一下嗎?看著像是一個人扛著攝影機躲在沙發(fā)的后面。
劉英劍:沙發(fā)后面那個,好像是燈光助理在扶燈吧,我記不清了。其實我們劇組內(nèi)部也一直在找穿幫,我們都覺得這很正常,沒把穿幫當做很嚴肅的事情。另外還有,兄弟倆在房間和那送餐員的那場戲,關宏峰剛進來的時候,有一個魚缸的鏡頭,魚缸里就有工作人員的臉,這是我發(fā)現(xiàn)的。其實沒有作品是完美的,有穿幫能讓觀眾挑點毛病,也能增加趣味性。
這套劇在拍的時候,大家一直在熬夜,因為白天的戲和晚上是戲體量都差不多。但是有很多白天的戲我們也晚上拍,尤其是內(nèi)景戲,整部戲下來晚上的時間是比白天的時間多的。大家都熬夜,可能一些小的細節(jié)沒有注意到啊。反正觀眾也能理解,這是多好的一件事啊。
拍攝難度最大的戲份是什么?
劉英劍:最困難的是雨戲,看到后面你會發(fā)現(xiàn),還有連續(xù)的3到4集的雨戲,一直在下雨。當然這種戲都不是雨天拍攝的,拍攝是不能這么操作的,都是灑水車,,只要畫面里充滿雨就可以了,其它地方都是晴天。
雨戲都我們來講是挑戰(zhàn)最大的,,因為下雨就會有很多問題,包括演員的妝的問題,在雨里面說臺詞也是不小的考驗。攝影機一直在雨里面,要給他做保護。大家都穿著雨鞋,雨衣。這跟晴天拍攝是不一樣的。其中有一場雨戲是在東莞,那天因為特殊情況調(diào)不過來雨車,后來從廣州調(diào)來一臺雨車,那個雨車撒出來的水是臭的,所有的演員在雨里面站著,淋著臭雨在演,真的很不容易,他們在雨里還要演戲,還要說臺詞,要堅持表演,這個是很難的。
分辨率成為攝影機推陳出新的重要指標,RED推出了8K,在你看來,高分辨率的優(yōu)劣都有哪些?用高分辨率采集的素材,會不會增加做后期的負擔?
劉英劍:因為我一直拍網(wǎng)劇為主,對高分辨率沒有太大感覺,我覺得對特效鏡頭更有好處吧。對于我來說,攝影機的寬容度更重要,分辨率就沒有那么重要,即便你用8K拍攝, 也沒有8K的設備來播放,觀眾也看不到。在最簡單的光線下能看到最亮和最暗的層次比較重要。
不少攝影師表示用高分辨率記錄了之后,可以很容易的重新構圖而不會影響畫質(zhì)。
劉英劍:我很少做這些,我整個后期,都沒有什么放大啊,裁切啊,都沒有。現(xiàn)場拍攝的時候構圖都想好了,都做好了,后期不需要再重新構圖,我感覺我沒有這個需要。因為你裁剪掉的素材啊,比如說用一個32的鏡頭拍攝,想要一個50的鏡頭,這是不一樣的,如果我想要50的鏡頭,我直接用50拍就好了。你只要前期把這個事情想好了,這不是一個問題,我非常不喜歡裁圖,因為我也沒時間盯著。別人去動我的構圖,我又不能接受。你不可能后期都去調(diào)整一遍構圖,又去跟一遍,我也沒有這個時間,所以前期拍成什么樣,觀眾看到的就是什么樣。
對自己的職業(yè)規(guī)劃是怎樣的,攝影師轉(zhuǎn)做導演的很多,有沒有這方面的打算?
劉英劍:沒有。之前也有人找我做導演,但是我沒考慮,因為我覺得做攝影還沒有做好,就先不要亂轉(zhuǎn)了,導演的心我也不愛操,我現(xiàn)在把攝影做好就好了。不過,從攝影的角度來說,其實很多攝影師的最高目標就是拍電影,我也不例外,只是一直沒有機會,一步一步來吧,逐步的拍、逐步的去嘗試,嘗試新的技術,新的拍攝方式,慢慢積攢經(jīng)驗,以后有合適的電影交給你拍的時候,才能把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