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摘 要】彝族舞蹈種類繁多,風格千姿百態(tài),不僅體現(xiàn)了濃郁的民族風格,還富有濃厚的藝術情趣,可以說,彝族舞蹈以獨特的文化藝術形式傳承發(fā)展,豐富多彩的舞蹈藝術,不僅蘊含著彝族人民的聰明智慧,還蘊含著彝族人民獨特的審美情趣,尤其是云南紅河彝族兩大支系舞蹈,在藝術創(chuàng)造方面更具獨特魅力,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云南紅河彝族;兩大支系舞蹈;特點;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8-0136-02
在民族舞蹈文化發(fā)展進程中,各民族舞蹈文化相互影響,互相交流,不斷促進民族舞蹈藝術發(fā)展傳承。彝族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少數(shù)民族,彝族人民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地區(qū),在云南、四川、貴州、廣西等省份都有大雜居小聚居的彝族人民,由于生活的地區(qū)不同,導致民族歌舞歷史也有著不同的地域特色,本文簡要探討了云南紅河彝族兩大支系舞蹈的特點及其發(fā)展。
一、云南紅河彝族兩大支系舞蹈特點
(一)江內紅河彝族支系舞蹈特點
云南紅河彝族居住區(qū)以元江來劃分,建水、石屏等元江以東彝族居住區(qū),屬于江內紅河彝族支系,江內紅河彝族支系舞蹈充滿活力,詼諧、逗趣、活潑是其突出特點。煙盒舞是彝族人民比較喜愛的舞蹈,對于煙盒舞的來源,有幾種傳說,一是彝族祖先為了獵取野獸,將獸皮披在身上混到獸群中間,并模仿野獸的動作,久而久之,發(fā)展成為“三步弦”動作舞蹈;還有一種傳說是挑秧苗走路,上山下山的樣子。據(jù)說煙盒舞開始沒有道具,以拍手統(tǒng)一節(jié)奏,后來有人用裝黃煙的煙盒代替拍手,煙盒發(fā)出悅耳的聲響非常好聽,于是經過世代相傳,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成為“煙盒舞”??傊?,所有傳說都說明“煙盒舞”源于彝族先人社會勞動生活,煙盒舞源于生產實踐。其實,煙盒舞內容多為模擬動物動作,如“鴿子啄食”、“鷺鷥拿魚”、“螞蟻走路”,有時候也模仿勞動生產過程,如“啞巴砍柴”等。“三步弦”是煙盒舞基本步伐,“三步弦”有“正弦”“雜弦”之分。傳說煙盒舞舞蹈套路多達220套,雖然風格只有兩種,但是有多種流派,彝族人民極為喜愛煙盒舞,不管是年輕人,還是老人小孩,“聽見四弦響,腳桿就發(fā)癢”,煙盒舞在石屏彝族地區(qū)又稱“跳弦”、“壟傯”等,目前,江內紅河彝族支系收集到120多個套路,舞蹈節(jié)奏感很強,給人一種清新活潑之感。尤其是石屏彝族煙盒舞個性鮮明,舞蹈動作豐富,“螞蟻搬家”、“仙人搭橋“、”倒掛金鉤”等都比較著名,富有特色的煙盒舞動作流暢瀟灑,既可健身又可怡情,作為一種綜合性舞蹈藝術,傳播范圍遍及城鄉(xiāng),時至今日,煙盒舞依舊是建水、石屏等地區(qū)彝族人民不可缺少的娛樂手段。
(二)江外紅河彝族支系舞蹈特點
“江外彝族”主要指元江以西紅河、元陽一帶居住的彝族,江外紅河彝族支系舞蹈代表性舞蹈是樂作舞。樂作舞屬于傳統(tǒng)的自娛性集體舞,在彝族地區(qū)樂作舞流行比較廣泛,是廣大彝族人民比較喜愛的舞種之一。樂作舞不僅可以在喜慶之日跳,在喪葬和祭祀活動中也可以跳。樂作舞彝語稱“裁比”,漢族人民將其稱為“龍縱”、也叫“樂作”,跳樂作舞的時候,需要樂器伴奏,歌唱助興,歌唱、器樂和舞蹈緊密結合。跳樂作舞有一定程序,大家圍著圓圈以抒情性的歌唱開始,一起載歌載舞,歡呼跳躍。樂作舞柔和而輕盈,舞姿優(yōu)美,邊跳邊唱,特色濃郁,舞者的膝蓋伸屈,舞動的手臂似蜻蜓振翅,富有彈性的跳躍,激烈時,或拍手、或自轉一圈,或相互對穿,交錯對穿,忽停,忽動,還唱著“噻、噻、噻噻”的歌聲,樂隊伴奏人員雖然不能夠參加跳舞,但卻可以隨著伴奏拍節(jié)搖晃身體,同時,在一旁以高昂的幫腔助興。灑脫、優(yōu)美、富于韌性是江外彝族舞蹈樂作舞的主要風格,大山養(yǎng)育了他們的文化,勞動和智慧使他們的音樂和舞蹈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江外彝族青年男女在戀愛的過程中,喜歡“對歌”和“攆山”,所以在跳舞的時候也喜歡男男女女聚在一起合跳。一般情況下是4人一組來穿插跳。女子常常做出“擼草”、“蜻蜓點水”、“踩蕎”等舞蹈動作,江外彝族比較有代表性的舞蹈動作就是“踩蕎”,如果是男女穿插隊形跳舞,比較有特色的動作為“拖步”“反弦”“跳弦”和“擰弦”等動作,每逢農事稍閑之時,彝族人民就喜歡聚集在一起,或者在大樹下,或者在草坪上、比較大的院子里載歌載舞。江外紅河彝族支系舞蹈,無論是快板的“跳弦”,還是慢板的“踩蕎”,幾乎全是重拍向上,這種表現(xiàn)形式,可能與其做居住的地理位置有關,因為山給人以向上的感覺。
二、云南紅河彝族兩大支系舞蹈的差異
(一)舞蹈風格、表現(xiàn)形式等方面的差異
云南紅河彝族兩大支系雖然都是同一個民族,但是,江外彝族、江內彝族在生活習俗、穿著打扮、語言等方面卻相差甚遠,所以,雖然都是云南紅河彝族,音樂和舞蹈卻各具特色,存在很大的差異性。我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但是,流傳比較廣泛,比較有代表性的民族舞蹈只有幾個,如漢、藏、維、蒙、朝舞蹈都獨具特色,在民族舞蹈教學中屬于必修課程。彝族舞蹈由于其獨具的藝術魅力,在舞蹈藝術領域,也具有較高的藝術地位,在舞蹈教學中,也算是一門比較重要的課程。然而,在彝族舞蹈研究中,許多人只是注重云南紅河彝族舞蹈、四川涼山彝族舞蹈之間所存在的差異性,對于江外彝族、江內彝族,云南紅河彝族兩大支系舞蹈卻沒有進行比較細致的區(qū)分。紅河彝族舞蹈雖然同為彝族舞蹈,但是,由于地理環(huán)境、生活習俗等因素影響,在許多方面存在差別。舞蹈起源和形式受到生活方式、生活環(huán)境等因素影響,建水、石屏一帶彝族不僅與漢族雜居,而且生活比較富裕,經濟文化發(fā)展水平也比較高。所以,他們的舞蹈以詼諧、逗趣見長,屬于一種自娛性很強的舞蹈,如三步弦、甩雞腳、仙人搭橋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動作,而元江以西紅河、元陽一帶居住的彝族不與漢族雜居,他們大多數(shù)居住在山區(qū),性格相對單純,出門見山的自然環(huán)境使得舞蹈動作也充滿了山的氣息。紅河、元陽一帶居住的彝族善于對歌、吹樹葉,所以,其舞蹈動作也比較自然活潑,以娛樂為目的。endprint
(二)節(jié)拍、動作韻律等方面存在差異
在節(jié)奏的處理上,江內紅河彝族支系舞蹈總是重拍向下,如煙盒舞,節(jié)拍、動作韻律都是向下,這一特點使得它與江外紅河彝族支系舞蹈幾乎全是重拍向上的表現(xiàn)形式形成強烈的對比,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由于江外彝族地區(qū)地處山區(qū),灑脫、優(yōu)美、富于韌性則成為了江外彝族舞蹈的突出風格,大山養(yǎng)育了他們的文化,音樂和舞蹈也與其居住的地理位置有關,因為山給人以向上的感覺。作為同是彝族舞蹈這一范疇,江內、江外兩大派系有本質上的不同。由于民族舞蹈藝術作品創(chuàng)作允許有一定的變形,是在發(fā)展中不斷進步的,所以,我們應該尊重民間舞蹈藝術創(chuàng)作,并能夠對其最精髓、最本質、最基礎的東西給予提煉,這樣,就可以舉一反三,在保持風格的純正性、民間性基礎上,更好地繼承和發(fā)展民族舞蹈。江內和江外彝族舞蹈在本質上有著很大的區(qū)別,雖然在繼承和發(fā)展的基礎上可以相互借鑒,但是,在傳承中不能將兩大流派的舞蹈合而為一統(tǒng)論紅河的彝族舞蹈。在繼承和發(fā)展的過程中,我們要注重各自的韻律、節(jié)奏、音樂的運用,要注重規(guī)范性,尊重民間,保留風格。只有尊重民間舞蹈特色,才能更好地繼承和發(fā)揚民間舞蹈。只有靜下心來,仔細分析云南紅河彝族兩大支系舞蹈的特點及區(qū)別,才更有利于深入研究民族民間舞蹈,發(fā)揚光大民族舞蹈。
三、發(fā)展云南紅河彝族舞蹈的有效途徑
(一)收集整理彝族舞蹈語匯,不斷完善彝族舞蹈體系
自古以來,彝族人民就多才多藝,能歌善舞,在我國文化藝術發(fā)展歷程中,彝族藝術文化一直處于重要地位。近年來,隨著國家對于民族藝術文化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使得我國的民族藝術舞蹈又取得了新的進展,尤其是民族舞蹈文化,不僅喜愛民族舞蹈的人數(shù)不斷增加,也涌現(xiàn)出許多優(yōu)秀的民族藝術家,如:歌舞導演張淑芬,藝術家楊麗坤等,這些藝術家將許多優(yōu)秀的民間藝術作品呈現(xiàn)給觀眾,對于推動民間藝術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彝族舞蹈門類繁多,民族民間舞蹈資料比較分散,要發(fā)展云南紅河彝族舞蹈,首先必須要整理彝族舞蹈語匯,將散落在民間的舞蹈藝術收集整理加工出來,不斷完善彝族舞蹈體系,使得彝族舞蹈更具有彝族特色。彝族舞蹈藝術雖然在民族舞蹈藝術文化中占有很高的位置,但是,彝族舞蹈經典作品比較少,而且還沒有代表性的作品,所以,發(fā)展云南紅河彝族舞蹈,還必須要在創(chuàng)作彝族舞蹈精品上下功夫,需要再花工夫去創(chuàng)作,去民間采風,去挖掘,以便于創(chuàng)作出更優(yōu)秀的彝族舞蹈精品,讓更多的人喜愛云南紅河彝族舞蹈,促進云南紅河彝族舞蹈的發(fā)展。
(二)建立健全彝族舞蹈文化,重視民族舞蹈藝術的保護和傳承
發(fā)展云南紅河彝族舞蹈,還需要發(fā)展彝族舞蹈個性,建立健全彝族舞蹈文化,同時,重視民族舞蹈藝術的保護和傳承,抓緊培養(yǎng)彝族舞蹈人才,進一步提升舞蹈藝術人才素質,使云南紅河彝族舞蹈健康發(fā)展。在這方面,我們不僅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培訓機構,努力宣傳彝族舞蹈藝術文化,有條件的情況下,還要將彝族舞蹈文化納入教育體系,使傳統(tǒng)的彝族舞蹈藝術進入校園,讓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彝族舞蹈藝術,讓更多的青少年喜愛云南紅河彝族舞蹈,使得彝族舞蹈能夠得到較好的傳承和保護。所以,在彝族地區(qū),我們要努力將云南紅河彝族舞蹈藝術納入普通教育機制中,增強青少年對于民族舞蹈文化的認同,提升其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為培養(yǎng)更多的彝族舞蹈人才拓寬路徑。另外,在群眾藝術文化工作中,我們也要進一步宣傳彝族舞蹈,結合工作實際,在彝族人比較多的區(qū)域組織各項文娛活動,如:“舞蹈興趣班”、“彝族民間歌舞隊”等,在豐富人民群眾業(yè)余文化生活的基礎上,促進彝族文化保護,發(fā)展彝族舞蹈藝術,增強民族凝聚力,在新形勢下,讓云南彝族舞蹈藝術再放光彩。
四、結語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各民族不僅有著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民族文化,民族舞蹈藝術也是豐富多彩。各民族舞蹈藝術形式多種多樣,風格千姿百態(tài),有著深厚的民族藝術文化底蘊。我們研究云南紅河彝族兩大支系舞蹈的特點,了解其差異,對于發(fā)展民族舞蹈文化,促進其傳承和保護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云南省民族藝術研究所編.云南民族舞蹈論集[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2]鄒笑梅.淺談彝族舞蹈種類與風格[J].現(xiàn)代閱讀(教育版),2011(11).
[3]馬云霞.析云南紅河彝族舞蹈中江外、江內之區(qū)別[J].民族教育研究,2002(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