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指示表達是語用學中的基礎概念,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對具有指示功能的語言形式加以正確使用有助于使日常會話進行地更為自在從容。本文基于George Yule所著的Pragmatics,對語用學方向的指示語種類加以介紹區(qū)分。試圖在譯介西方視角下多種語言環(huán)境中指示表達的類別與特征同時,探尋中西當認知方法與所得結論的不同及其原因。
【關鍵詞】指示表達 種類區(qū)分 人稱指示 空間指示
指示語是語言學及認知科學研究的一個重大課題,是源于希臘語的專業(yè)術語,旨在服務日常話語。它表示通過語言指示且任何用來達成此目的的語言形式都可被稱為指示表達。當某人注意到從沒見過的物件問“那是什么?”,他就正在使用指示表達“那”在當前語境中暗示著某些事物。指示表達有時又被稱為索引詞,并被認為是年幼的孩童最早使用的語言。孩童用人物指示(你,我等),地點指示(這里,那里),或者時間指示(現(xiàn)在,那時)來表示人物,地點或者時間。不可忽視的是,這些表達的解讀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聽者與說話人共處的語境。事實上,指示表達之于面對面交流的會話互動總是顯得十分基礎易懂,但如果涉及到不在場的第三人時,對會話中的指示表達做出一定的解釋顯得十分必要。
指示語作為指代表達的一種,與說話人所身處的語境密切相關;且指示表達中最基礎的區(qū)別劃分,依據就是同說話人的距離關系。在英語語言中,靠近講話人的表達(近端表達)常用this,here,now;而疏遠講話人的表達(末梢表達)則多用that,there,then. 對近端表達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其解讀與講話人的指示中心息息相關。以對英文單詞now的解讀為例,now通常被理解成為指示某個時間或某段時間,而這里提到的時間點或時間段,一般都是以講話人講話時發(fā)出聲音作為中心的。與此同時,不難看出末端表達通常能無形地暗示“遠離說話人”的意味,但在某些語言中,如日語,指示“遠離說話人”的表達時存有多種方法:對距離說話人較近的實體進行描述時日本人用その(后加所修飾名詞),而對離說話人較遠的實體進行描述時他們則用あの(同上)。
人稱指示
與人稱指示相關的區(qū)別在上文中已有描述——二人會話中的講話人(常用第一人稱“我”來指代)與聽話人(常用第二人稱“你”指代)的不同。這些指代表達形式看似簡明,卻意蘊深刻,在多種語言中用法非常復雜。要掌握這些指示表達,我們得先明白在會話中一個人總是可以自由轉換身份,從“我”轉向“你”的。關于身份轉換時指示詞的使用,就不得不提到年幼的兒童會經歷的一個個學習區(qū)分人稱的階段。兒童因為接觸到的外界語言刺激有效,年幼時難免會使用“給你一塊糖”來表達“我要一塊糖”的意思。對于講英語的孩童,他們同樣會在要求父母給自己講故事時用“Read you a story” (instead of ‘me).人稱指代在英語中主要可分為三種:第一人稱代詞I,第二人稱代詞you,第三人稱代詞he、she、it.
此外,許多語言用與社會地位相關的標記區(qū)分對講話人、受話人及其他會話參與者使用的指示詞(相關研究通常會考慮地位高的受話人與地位低的講話人共處的會話情境)。敬語一般被用來指示高社會地位;社會指示涉及對如上所述的特殊情境下人稱指代選用的討論。在某些社會語境中,社會個體對講話人與受話人的社會地位有明確劃分:身居高位、年邁、權力更大的一方跟身處低位、年輕、權力較小的一方進行會話時,有各自既定的形式。當社會因時代的更替而漸漸變得不同,這些約定俗成卻也未必會發(fā)生變化。以現(xiàn)代西班牙語為例,當一名年輕有為的女商人(有較高的經濟地位)同她雇傭的一名年長的女仆(經濟地位低)說話時,年歲上的區(qū)別仍比經濟地位的差距造成更多措辭上的差異,年長的女仆會用tu稱呼年輕的富商,而后者用Usted稱呼自己的女仆。西班牙語中的Usted最初既不指代第一人稱也不指代第二人稱,而是在指代其他人,用以表達不熟識、保持一定的距離。
從指示詞上來看,第三人稱通常不直接參與到講話人-受話人會話互動中,而是作為局外人出現(xiàn),是故與會話雙方顯得相距甚遠(距離上和熟識程度上)。用英語表達時,這種指代上的距離可以在有意為之的前提下實現(xiàn)一些幽默效果:Would his highness like some coffee? 假使這句話發(fā)生在在廚房內忙于某些事物的個體和在廚房外散漫懶惰的個體之間,隨第三人稱而來的疏離感便成為了忙碌一方間接控訴悠哉一方的方式。此外,我們也可以用類似的方式(使用第三人稱)使私人化的事宜流露出公事公辦的意味,再次以英語句子舉例:Somebody does not do his best.(某人沒有盡力。)這句話雖然沒有直接指明人稱但在某些語境下會顯得頗具針對性,此時,如果要使用更加委婉的方式表達出類似的意思,可以參考如下表述:Everyone has to do his best.(人人都要盡力。)
自然而然,講話人還能夠用相似的手法幫助話語傳達出某些特殊的意圖。譬如在句子”We do some cleaning after ourselves around here.” 中,使用第一人稱復數(shù)“We”能弱化句子流露出的強制意味。在英語語言中,類似的用法會使得句子本身可能蘊含著的模棱兩可在解讀中體現(xiàn)出來——不包括講話人在內的“we”和包括講話人和他人在內的“we”,聽者此時需要做出恰當?shù)呐袛唷烤拐f話的一方想要傳達的是什么。結果往往有兩種,其一,聽者判斷出自己屬于會話的參與對象,也即受話人身份成立;其二,聽者斷定自己只是局外人,受話人身份因而無法確立。一般身處這樣的情境時,聽者要判斷出說話人有限的話語間傳達出的全部意義。在使用祈使句“Lets go.”和“Let us go.”時,我們也能注意到這種包含-不包含現(xiàn)象,前者的受話對象既包括說話人又包括聽者,后者的受話對象則將說話人排除在外。
空間指示
前面提到了指示詞與距離間不得不說的關系,不難看出距離這個與位置有關的概念與空間指示密切相關?,F(xiàn)代英語中最常使用的地點副詞有兩個:“here”和“there”,但更為久遠的英文文本對用于指示地點與位置的副詞有著更為詳盡的區(qū)分(如yonder表示離說話人更遠,thence表示從那個地方起,and hither表示到這個地方去 )。而某些表述動作的動詞(如come和go),在描述說話人朝向或疏離受話人的動作時,蘊含指示意味。例如下面兩個句子“Go home.”和“Come home.”,說話人用前者表明與受話人家的位置相對較遠,而用后者時則表明自己與受話人家的位置距離近,甚至說話人通受話人本身關系親近。之于孩童而言,最初學到并掌握的位置概念幫助他們對類似“this”,“here”以及“that”和“there”一類的詞語的使用有了基本掌握。endprint
在考慮空間指示時,需要認識到從講話人角度而言的位置既涉及物質實體又涉及精神層次。舉例來說,暫時離家在外的人,在說明與家庭相關的事宜時,在語氣和表達上,甚至措辭上仍會無意識地用“這兒(英語中則為here)”來描述現(xiàn)實中與自己相距較遠的家,仿佛他們并未漂泊在外。講話人還能夠通過語言將自己預先投入到某些情境中去,譬如他們有時可以用“Ill come later.”來表示自己向受話人的位置移動。有時我們稱之為指示投射,并會盡可能結合新興技術利用這種現(xiàn)象去操縱位置。電話應答機的發(fā)明使得這種指示投射顯得更為普遍,更加貼近日常生活。如果說“here”表示的是說話人發(fā)聲的地點,“now”表示的是說話人發(fā)聲的時間點,那么下面的句子看似毫無意義:“Hello,this is Mary. I am not here now. Please leave a message.(你好我是瑪麗,我現(xiàn)在不在這兒,請留言。)” 然而,當這段話被收錄進一臺電話應答機中時,“now”可以被投射進將來任何一個有人打電話給瑪麗但她無法接聽的時刻。這種為應答二進行的收錄極富戲劇色彩,講話人可以將自己投射到未來的情境中去,與可能的受話人進行互動。與之類似的戲劇性行為可以通過說話人的第一人稱描述得以實現(xiàn)。此時,講話人可以靈活地運用語言去表示其他人物甚至動物在某個地點的感受,借講話人之口使得描述中的人或者事物顯得更加鮮活。“I was looking at the lion in a cage with a disappointed look on its face. It appeared like,‘I am unhappy here,and I want freedom.”
從本質上看,空間指示的語用學基礎是心理距離。物質實體上的接近會被講話人相應地視為心理層級的靠近,同理可得,物質實體上的疏遠會招致心理層次的疏離與隔閡。然而,講話人的個人好惡也可以使他或她打破這種模式,依據喜好把物質上接近的關系描述為心理上的疏離。舉個例子來說,講話人聞到一種自己不很喜歡的香水味,明明這種問道就在身邊但他或者她會用“I dont like that.”來表達自己的不悅。此時,“that”在語義上并沒有特定的意思,對它在該語境中的定義僅僅由講話人完成。在接下來要談到的時間指示中,也能發(fā)現(xiàn)在區(qū)分近端和末端表述時會出現(xiàn)相似的心理過程。
時間指示
不難注意到近端指示now不僅暗示與講話人發(fā)聲的時間點的契合,還暗示了語講話人聲音被聽話人聽到的時間點(聽話人聽到講話人說now)的契合。與這個近端指示相比,末端指示“then”的適用范圍更為廣泛:過去時和將來時。對“January 1st? I was in Beijing then.”和“Breakfast tomorrow morning at Candies? Well,Ill see you then.”進行分析,可以得出日常生活中除了“today”、“tomorrow”等詞外人們也會用具體日期來指示時間。時間指示的解讀取決于聽者或讀者對講話人提及的時間的了解,倘若人們并不知道講話人留下相關信息時的起點為何,就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舉例來說,一家超市前的展板上貼著海報,上面正在宣傳一個促銷活動“自明日起洗護用品一律五折”。如果說有市民在活動結束后再來到這家超市,門口的宣傳依舊,那么他或她很可能會受到誤導,認為過一天來買洗護用品可以享受半價優(yōu)惠。類似的例子在拜會他人時也可能發(fā)生。
時間指示的心理基礎和空間指示類似,其實可以把時間事件視為走向和離向視線的物體。在英語中有從未來靠近講話人的隱喻,如“the coming week”,還有離開講話人回溯過去的隱喻,如“the past week”,“in days gone by”. 由此可見,人們傾向于把即將到來的視作與發(fā)聲時間最接近的,近端指示“this”在此刻派上了用場。
英語中還有一種最為普遍但最不易被重視的時間指示——動詞過去時。中文在詞層面并沒有與之相對應的用法,在描述過去發(fā)生過的行為動作時,中文多用助詞“了”與表示過去時間的副詞、狀語等隊現(xiàn)在和過去加以區(qū)分。英語這種語言中最基本的兩種時態(tài)就是一般過去時和一般現(xiàn)在時,前者是末端指示而后者則是前端指示。末端指示不僅僅能用于描述在過去發(fā)生距講話人較遠的事件,還能用于描述那些與現(xiàn)實相較不可能發(fā)生或者概率微乎其微的事件。這種情況在英語中體現(xiàn)地比較明顯:“I could be topping my class if I worked hard enough (如果我過去足夠用功我現(xiàn)在能比同學們表現(xiàn)都好).”類似的if從句中常常見到過去時的身影:一個不富裕的人說“If I was rich,……”,或者一位女性說“If I were a boy,……”這類句子里提到的情境在現(xiàn)實中從未發(fā)生故而從來沒有與講話人有任何程度的接近,因此它們傳遞了否定意味。
結語
之于學習者而言,語用學的學習過程充滿趣味且收獲頗豐。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概念與井井有條的安排使人在接觸到諸如指示、指代、真值等大量基礎概念的同時仍舊保持著求知熱情。語用學略顯低調的“自我介紹”——“語義學的廢紙簍”——掩蓋了它作為一門高等學科的龐雜與高深。從接觸到了解是一個階段,從了解到理解是另一個階段,但學習語用學過程中新鮮與困惑交織的體驗有助于讓人保持長期思考的狀態(tài),繼而時不時感受的茅塞頓開的輕快。通讀必讀課本多遍,發(fā)覺次次有收獲,或因語言習得或因思路開拓,因此利用本文對自己自覺吃透的概念加以譯介。望能與師長就相關概念進行探討的同時堅定未來的學術信念。
參考文獻:
[1]George,Y.(1996).Pragmatic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Chambers,J.K.“Sociolinguistic theory:linguistic variation and its social significance”[J].Language in Society[M].Blackwell Pub,2003,27(1):49-56.endprint
[3]Eckert,P.“The whole woman:sex and gender differences in variation.”[J].Language Variation and Change[M].1989,1(3): 245-267 In Brenneis D.and R.Macaulay(eds).The Matrix of Language:Contemporary Linguistic Anthropology[M].Westvies Press.
[4]Fasold,R.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M].B.Blackwell,1990.
[5]Halliday,M.A.K.Modes of Meaning and Modes of Expression:Types of Grammatical Structure,and Their Determination by Different Semantic Functions[A].Allerton,D.J., Carney,D.&Holcroft,D.(eds.).Function and Context in Linguistics Analysis:Essays Offered to William[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6]Halliday,M.A.K.How Do You Mean?[A].Davies,M.&Ravelli,L.(eds.).Advances in Systemic Linguistics:Recent Theory and Practice[C].London&New York:Printer Publishers,1992.
[7]Lakoff,R.You Say What You Are:Acceptability and Gender Related Language[A].Allen,H.&Linn,M.D.(eds.).Dialect and Language Variation[C].Pittsburgh:Academic Press,1996.
[8]Trudgill,P.On Dialect:Social and Geographic Factors.Oxford: Basil Blackwell,1983.
[9]曹耘.北京話語音里的性別差異[J].漢語學習,1986,06:31.
[10]陳靜.從會話分析的角度看性別語言的刻板印象[D].華東師范大學,2006.
[11]戴煒棟.言語性別差異分析綜述[J].外國語,1983,(6):1-5.
[12]高志懷,陳桂艷.恭維言語行為的性別差異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4:115-118.
[13]李晶.語言性別差異及共性的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
[14]趙愛國.20世紀俄羅斯語言學遺產:理論1方法及流派[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15]周民權.俄漢社會性別語言的語用對比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靳凡(1994.2-),女,甘肅天水人,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語言學方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