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讓語文課堂富有語文味,必須引導學生“咬文嚼字”。從“咬”和“嚼”兩字著手,重點從三方面進行闡述:“咬”奪人眼球的標題,嚼出文本內涵;“咬”意蘊深刻的詞句,嚼出情感主題;“咬”耐人尋味的標點符號,嚼出細膩用意。從“咬”處切入,從“嚼”處下功夫,讓語文課堂真正變得有滋有味。
關鍵詞:語文味;咬文嚼字;語文課堂
語文味的教學理念最先是新生代名師程少堂先生提出來的,“語文味是語文教學應該具有的一種特色,一種整體美,也是語文教學應該追求的一種境界”。[1]語文課要教出語文味,學出語文味,才能突顯出語文課程獨特的學科魅力。要使語文課堂變得有滋有味,就是守住語文田地。語文課是母語課程,語文本體說到底就是漢語文字。在漢字的殿堂里承載了數(shù)千年華夏文化的積淀,含英咀華,甘之如飴。語文教學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但筆者認為“咬文嚼字”不失為一把開啟語文智慧殿堂的金鑰匙。
“咬文嚼字”不是要學生死咬課本,而是讓學生咬定重點、咬準難點,嚼出一些新的感悟和思想。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2]我認為,在語文教學中就是要發(fā)揮“咬”和“嚼”這兩個字的重要性,咬得精準,咬出真味,嚼得透徹,嚼出真諦。
一、“咬”奪人眼球的標題,嚼出文本內涵
標題猶如課文的“眼睛”,是文本內容理解的窗口。有的課文,只要緊扣標題,再深入剖析,層層推進,反復解讀,就能大致把握文意,領悟文本內涵?!耙А弊∥念},便可以找到一個非常清晰而有效的閱讀切入口,從而牽一發(fā)而動全身。
咬住切入口之后,不僅要思考文題是什么,還要想想這樣擬題是為何,揣摩作者的意圖。例如,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魯迅先生的《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從標題就可以引導學生做出以下思考:文章題目是“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中國人是否失掉了信心?文章給出的答案是什么?當時的社會又是如何對待這一問題的?魯迅先生又是如何反駁的?以文章標題作為突破口,“咬”住了要害,圍繞標題提出的一系列問題,讓學生懷揣重重疑問徜徉于文本的海洋中,反復品讀。
再如,教授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記》一課,從文題中我們也可以透視了解一些信息:游記是課文的文體特點,作家是如何寫游記的?游記順序是怎樣的?游玩的地點是“西山”,西山有什么好玩的,描繪了哪些景物?玩的方式是“宴游”——宴飲游樂,柳宗元當時和誰酣暢開懷,場面如何?行文線索是“始”,此為第一次,與《永州八記》中其它七景有何不同?作者的獨特感受是“得”,作者此次游玩又得到了什么?“咬”住了文題,學生帶著種種問題進行思考,走進文本,閱讀的心靈空間就會澄明開闊。要善于發(fā)現(xiàn)文章標題的精妙處,通過標題審視課文背景、理清脈絡開展文本對話。
二、“咬”意蘊深刻的詞句,嚼出情感主題
意蘊深刻的詞句,往往與課文主題密切相關,這些詞句,字里行間中潛藏著作者的意圖或深意,或是作者特有個性的呈現(xiàn),或是滲透了豐富的情感。我們如果理解了文字與思想感情的密切關系,對文字的推敲就會更加慎重。
意蘊深刻的詞句可能常常在課文的開頭、末尾或是中間出現(xiàn),或者在作者闡發(fā)抒情、議論的句子中可以發(fā)掘。語文教師要有深厚的文本解讀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才能因勢利導,“咬”住這些重點詞句,如打太極一般進行“引”“轉”,帶領學生走進文本,去理解領悟。
有位語文教師在執(zhí)教《孔乙己》一課時,她抓住課文最后一句看似矛盾的話“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設計了一個“主問題”——“大約”和“的確”矛盾嗎?引發(fā)學生的深入探討和思考?!按蠹s”一詞可以揣測孔乙己的生活境遇,幫助學生了解人物生活的環(huán)境,揭示當時社會人們麻木不仁、冷漠無情的病態(tài)心理;“的確”一詞理解人物的悲劇命運,通過孔乙己在文中兩次出現(xiàn)時表現(xiàn)在外貌、語言、動作、神態(tài)上的變化,分析其必然死亡的下場。引導學生自主展開文本解讀,推敲琢磨。巧妙尋找切入點“咬”住文本,為課堂找到一條卓有成效的捷徑。
三、“咬”耐人尋味的標點符號,嚼出細膩用意
標點符號是書面語中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在書面形式的表達中發(fā)揮的功能不容小視。而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師生往往只關注語言文字的表達而忽視了標點符號表達的效果。郭沫若老先生說過:“標點和文章文字作用等同,有時甚至超乎其上。”那些用法豐富獨特,表意深刻的標點符號常常把作者的某些不愿言說、無法道明而有意回避或是隱瞞的意思在特定的語境中呈現(xiàn)得淋漓盡致。在課文解讀中,通過標點知識恰如其分地引導,可以讓學生走進更為豐富、更為細膩的文本領域。
語文特級教師王君在教授《臺階》一課時就抓住了文末的一句話:“怎能了呢,父親老了?!盵3]王老師認為,標點符號在此句的使用就意味深長。毋庸置疑,文章結尾處傳達的思想感情是十分深沉的。但作者卻沒有使用表達強烈的問號或感嘆號,而選擇一個淺顯平常的句號。通過標點符號的微小變換引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最終明白:兒子的痛心其實就在于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父親為了建造一棟高臺階的房屋消耗一生;就在于面對著父親一天天老去的嚴酷事實而感到力不從心、萬般無奈?!耙粋€句號寫盡了一個中國老農(nóng)民再勤勞善良也無法改變的一生,寫盡了無數(shù)中國農(nóng)民相似的命運”。[4]在本課教學中王老師咬住了一個標點符號就把學生引入到作者內心深處,讓學生懂得在此語境下舍棄使用問號而選用句號的真正用意,揣測出作者對父親那種錯綜復雜的情感世界,有懷念也有悲情。
標點符號的巧妙運用在語文課文中的例子還有很多。如魯迅先生在《故鄉(xiāng)》中寫到我時隔二十多年回到久違的故鄉(xiāng),再次見到閏土,“??!閏土哥,——你來了?……”短短七個字,卻用了五個不同的標點,從感嘆號到逗號、破折號,再到問號和省略號,這樣頻繁變換有什么意味呢?當然不同的標點符號有著各自的特點,在文章表情達意上又發(fā)揮了重要的功能。見到閏土的欣喜,使用感嘆號,強烈的情感抒發(fā)來源于童年玩伴記憶的喚醒?!伴c土哥”一個親切的稱謂之后,逗號和破折號的連用,是思緒的停頓和延續(xù),似乎可以揣測到作者內心的種種困惑和糾葛,因為在此之前母親已經(jīng)提到過閏土,作者期待見面的心情變得潮起云涌。然而事實總歸與想象有著很大的差別,此刻暫時性的語氣停頓后,“我”只能冒出一句“你來了”,這分明又是明知故問,又是客套話,其它的言語頓時都變得空白,內心又是一片波瀾起伏,情感無限翻騰,但卻唯有一個問號,一個省略號。
葉圣陶說過:“一字未疏忽,語語悟其神?!薄耙慕雷帧睆娬{的是對文本的解讀、感悟,真切觸摸到字里行間所透露的不同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訴求。在語文課堂上多一些咬味,多一些嚼味,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陶冶在鮮活靈動的語言文字中,吸吮甘泉雨露,收獲知識碩果。語文教師須具有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慧眼,觀察、透視文本,高屋建瓴,洞悉幽微。
注釋:
[1]程少堂.“語文味兒”的理論構想[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3,(13).
[2]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3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3][4]王君.從《臺階》看人生的困境[J].語文教學通訊:初中(B),2008,(3).
作者簡介:林嬋玉(1994—),女,閩南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在讀,主研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