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國學研究實踐中,清華國學院學者的學術視野和研究成果,絕對無愧于世界第一流的中國研究。他們之所以能夠領銜近百年來的國學研究,取得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績,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國學院所秉持的路線始終是與世界的中國研究、漢學研究、東方學研究聯(lián)結(jié)在一起,站在世界學術的前沿。由王國維所實踐、陳寅恪提出的“把地下的實物和紙上的遺文互相釋證”“外來的觀念和固有的材料相互參證”“異國的古書和吾國的古籍相互補正”三種方法,開辟了“清華學派”乃至整個近代國學研究的學術方法。而多種語言的修養(yǎng)、多個現(xiàn)代社會學科的訓練、中西融通的學術視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文化自信、以及“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學術人格,都成為促成這種國學研究成就其豐功偉績的重要因素。
王國維(1877-1927)
字靜安,號觀堂,又號永觀,浙江海寧人,國學大師。1898年入“東文學社”學習,期間,醉心哲學,受尼采、叔本華等哲學、美學思想影響。1903-1907年,先后任通州、江蘇師范學堂教習、學部圖書局編輯。辛亥革命后,東渡日本。1923年應召擔任遜帝溥儀的“南書房行走”。1925-1927年任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導師。學貫中西,著作等身。在哲學、文學、史學、古文字學、考古學,以及美學和教育學諸方面均有重要創(chuàng)見,被譽為我國“新史學的開山祖”。
王國維·諭王潛明函/1923
釋文
潛兒入目:
前自津歸,寶宅有喜事,雖往應酬,未能將汝事談及。后則孫慕韓有回南及組閣之信,頃方在進行之中,決不能將此等事屬之,故此事必須稍緩圖之也。汝移京與否,想下月必能定。此數(shù)日中令嘉想早全好。余俟后諭。
九月廿八夕,父字
內(nèi)容簡介
此札是王國維先生寫給兒子王潛明的信札。時王潛明(1899—1926)居上海,靜安先生希望通過孫慕韓的幫助讓其回到北京工作,同時還詢問了孫女令嘉的恢復情況。十分不幸的是,此信寫后不久,靜安先生的長孫女夭折,年僅兩歲半,隨后長子王潛明亦先靜安先生而去。此信中另還透露出孫慕韓打算組閣的想法。孫慕韓(1867—1931),名寶琦,浙江杭縣人,以父蔭官部郎,歷階四品京堂,充出使德國大臣。任滿還朝,簡署山東巡撫。入民國后曾任熊希齡內(nèi)閣的外交總長,熊去位,代之為國務總理,仍兼外長。未幾并辭,任審計院院長,移任財政總長,再移稅務處督辦,嘗被推為招商局、漢冶萍公司董事。曹錕賄選上臺后,孫以稅務督辦前往道賀,曹要拉他做擺設,出任閣揆,孫擬好名單后,卻發(fā)現(xiàn)閣員名單早已擬定,無奈之下也只能就任副署。
梁啟超(1873-1929)
字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學者。1914年梁啟超來清華作題為“君子”的演講,對清華優(yōu)良學風和校風的形成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他引用《周易》中干、坤二象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來勉勵清華學子樹立“完整人格”,此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字遂成為清華的校訓。1922年2月,任清華學校特別講師。1925年秋,任清華學校研究院國學門導師,直至1929年病逝。一生著述極豐,內(nèi)容包括政治、經(jīng)濟、哲學、法學、歷史、文學音韻、語言、小學、宗教等領域。著作結(jié)集為《飲冰室合集》行世。
梁啟超·致孔昭焱信/1926
釋文
希白大弟:
復示敬悉。子衛(wèi)事緩語長康亦可。惟仍有欲奉詢者數(shù)事:一法權會與修訂法律館是一是二;二會中經(jīng)費幾何,其著實之程度若何,不至臨時打饑荒否;三能否不見命令,只由司法總長聘任。請賜復,俾自審處。復書乞寄北戴河小東山東二路二十號。手此即請
大安。不一一
啟超頓首
七月二日
內(nèi)容簡介
此札是梁啟超先生寫給孔昭焱先生的一封私信,所言皆與法律事務相關?!跋0状蟮堋奔纯渍鸯停?881-1943),字熙伯,又作希白,廣東南海人。早年師從康有為,是梁啟超在萬木草堂時的同學。曾任澳門《知新報》撰述、兩廣法政大學堂教務長、廣東高等巡警學堂教務長、北京大總統(tǒng)府秘書、廣西財政廳廳長、民國政府司法部次長等職。著有《議會通詮》《上海法權問題》等。
陳寅?。?890-1969)
江西義寧(今修水)人,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專家、語言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傅斯年曾評價其為“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1926年應清華學校之聘任國學研究院導師,與梁啟超、王國維、趙元任并稱“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1928年清華學校改制為清華大學,應聘為中文、歷史二系教授,并于北京大學兼課。1948年后任教于廣州嶺南大學(中山大學)。著有《柳如是別傳》《隋唐制度淵源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等。
陳寅恪·悼念王國維先生挽聯(lián)/1927/清華大學檔案館
內(nèi)容簡介
1927年6月2日,王國維自沉于頤和園昆明湖魚藻軒。其遺書云:“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jīng)此事變,義無再辱。”清祚告終于宣統(tǒng)三年(1911),距離王國維之死恰為17年,“十七年家國久魂銷”即指此?!笆K畾埳健奔葘嵵竿鯂S自沉之地乃皇家遺留之昆明湖萬壽山,又暗示當時中國所面臨的內(nèi)憂外患、殘山剩水?!把阑R”指書籍,此處特指王國維的藏書,“玄文奇字”則是對王國維著作之譽,“謬承遺命”指遺書中委托陳寅恪整理書籍之事。此聯(lián)一出,時人紛紛贊之,被譽為挽聯(lián)中最佳之作,是一件無論在思想和藝術上都有深刻價值的作品。
趙元任(1892-1982)
江蘇武進人,語言學家、音樂家。1910年考取游美學務處第二批庚款留美生,赴美國康乃爾大學習數(shù)學。后考入哈佛大學,1918年獲該校哲學博士學位。1919年任康乃爾大學物理講師,1920年應聘到清華學校任物理、數(shù)學和心理學講師。1925年,任清華國學研究院導師。1938年赴美,先后在哈佛大學、加州大學等校任教,是中國語言科學的創(chuàng)始人及中國近代音樂先驅(qū)者之一。endprint
趙元任·致李濟信/1970
內(nèi)容簡介
此札寫于1970年,是時在加州大學任教的趙元任先生寫給時任臺灣“中研院”史語所所長李濟先生的信函。信中所言為雪艇慶祝論文集撰稿,雪艇即王世杰(1891—1981),字雪艇,湖北崇陽人,法學家,《現(xiàn)代評論》《自由中國》等雜志創(chuàng)辦人,國立武漢大學首任校長,歷任民國教育、宣傳、外交部長。慶祝論文集即指為慶祝王世杰先生八十壽辰,由“中研院”史語所編輯出版的特刊《慶祝王世杰先生八十歲論文集》,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臺北)第42本(1970年10月)。趙元任撰寫的《中英文里反成式的語詞》收錄集中。
陸維釗(1899-1980)
原名子平,字微昭,晚年自署劭翁,浙江平湖人。1920年考入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文史部學習。1925年曾獲聘清華國學研究院助教。1931年起,先后在圣約翰大學、浙江大學、浙江師院、杭州大學任教。1960年任浙江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教授,1963年主持創(chuàng)辦浙江美院書法篆刻科,任科主任。1979年,文化部決定,由浙江美院在全國招收書法篆刻研究生,陸維釗任指導小組組長。多才多藝,能詩詞,擅書法、繪畫、篆刻。著有《陸維釗書法選》《陸維釗文詩雜集》等。
陸維釗·致施南池信
內(nèi)容簡介
此札是陸維釗先生寫給施南池先生的信函。施南池(1908—2003),崇明新河鎮(zhèn)人,本名翀鵬,字扶九,號南池,詩、書、畫兼擅,曾任教于上海浦光中學、上海師范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著有《中國名畫觀摩記》《施南池名勝紀游畫集》《施南池畫蘭譜》《蕭厔泉師徒畫稿及畫語錄》等。信中提到的《富春山居圖》是元代大畫家黃公望的傳世巨跡,陸維釗曾深入研究并多次臨摹?!陡淮荷骄訄D》流傳有緒,先是明代成化年間為蘇州著名畫家沈周收藏,萬歷年間轉(zhuǎn)歸入松江董其昌名下,后又為宜興吳正志所有,吳正志又傳給他的兒子吳洪裕,洪裕愛若至寶,寢食與共,臨終之前竟將此圖投入火中“殉以為葬”,幸而他的子侄吳靜庵從爐火中搶救出來,但前面已燒去一截。吳家把第一截燒剩的裁割下來,從此這一圖卷便分為長短兩段。長者即為火焚本,進宮后載入《石渠寶笈三編》,名之為“無用師卷”,現(xiàn)藏臺北故宮。短者名《剩山圖》,長期以來湮沒無聞,后為吳湖帆所得,現(xiàn)藏浙江博物館。2011年6月,《富春山居圖》之《剩山圖》與《無用師卷》在臺北合璧展出。
梁思永(1904-1954)
廣東新會人,梁啟超次子,考古學家。幼年曾在日本念小學,回國后進入清華學校,1923年畢業(yè)赴美國留學,攻讀考古學及人類學,1930年獲得哈佛大學碩士學位后,回國進入中央研究院史語所考古組。先后負責河南安陽小屯殷墟、候家莊西北岡殷王陵、高樓莊后岡小屯、龍山與仰韶三疊層、山東歷城龍山鎮(zhèn)城子崖龍山文化遺址等考古發(fā)掘工作。著有《城子崖遺址發(fā)掘報告》《梁思永考古論文集》《侯家莊》(高去尋補輯)等。
梁思永·致傅斯年、李濟信/1931
內(nèi)容簡介
此札是梁思永先生在城子崖遺址第二階段發(fā)掘工作開始時寫給傅斯年和李濟先生的信函。城子崖遺址是“龍山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地處山東龍山鎮(zhèn),屬于新石器晚期的一種文化,推測其年代約在公元前二千余年,介乎“仰韶文化”與“小屯文化”之間,以出土薄如蛋殼的黑陶為名,故又稱“黑陶文化”。城子崖遺址最早是由清華國學院學生吳金鼎(字禹銘)于1928年前往山東平陵進行考古調(diào)查時注意到,1930年至1931年間由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主持了兩次發(fā)掘工作。梁思永是城子崖遺址第二階段發(fā)掘的主持人,參加發(fā)掘的有吳金鼎、劉嶼霞、王湘、劉錫曾和張善等人。據(jù)此信可知,當時的考古工作站設在大軍閥孫傳齡家北院。
馬衡(1881-1955)
字叔平,別署無咎、凡將齋,浙江鄞縣人,金石考古學家、書法篆刻家。曾任清華研究院國學門講師、北京大學史學系教授、考古學研究室主任,后歷任西泠印社社長、故宮博物院院長兼古物館館長等職??箲?zhàn)前夕,主持了遷運故宮珍藏的歷代文物到西南后方的工作。新中國成立后,任故宮博物院院長。著有《漢石經(jīng)集存》《凡將齋金石論叢》等。
馬衡·致張元濟信/1936
內(nèi)容簡介
此札是馬衡先生寫給商務印書館張元濟先生詢問出版事宜的信函。岫、拔翁,分別指王云五、李拔可。菊生先生,即張元濟(1867—1959),號菊生,浙江海鹽人。歷任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經(jīng)理、監(jiān)理、董事長,上海文史館館長等職。倉猝南遷,指1933年1月31日山海關失陷后故宮博物院組織的文物保護行動?!锻鹞瘎e藏》是清嘉慶帝在故宮養(yǎng)心殿藏書的總稱?!爸啤敝甘匦⑵陂g。
王力(1900-1986)
字了一,廣西博白人,語言學家。1926年考入清華國學研究院。1927年留學法國,1931年獲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32年回國,任教于清華,1935年任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1954年后任北京大學教授,并擔任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委員、副主任等職,是我國現(xiàn)代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出版語言學專著30多種,主要著作有《中國現(xiàn)代語法》《中國語法綱要》《漢語詩律學》《漢語史稿》《漢語語音史》等。
王力·致吳宗濟信/1982
內(nèi)容簡介
此札是王力先生寫給吳宗濟先生的信函。吳宗濟(1909—2010),字稚川,筆名齊魯、齊水,浙江吳縣人。語言學家。畢業(yè)于清華大學中文系,在語言語音學方面受羅常培、王力影響頗大。歷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語音研究室主任、國際語音協(xié)會常設理事會理事兼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教授、中國語言學會理事及該會學術委員會委員。著有《湖北方言調(diào)查報告》《普通話發(fā)音圖譜》《湖南方言調(diào)查報告》等。劉吉典(1919—2014),學名德歧,天津市人,戲曲音樂家、作曲家。歷任中央戲劇學院歌劇系器樂組組長、中國戲曲研究院、中國京劇院藝術室研究員。曾為京劇《三座山》,京劇現(xiàn)代戲《白毛女》《白云紅旗》《紅燈記》《洪湖赤衛(wèi)隊》《紅燈照》《恩仇戀》等進行音樂設計。著有《京劇音樂學介紹》和《京劇音樂概論》。王力先生一生愛好京劇,晚年從語言學角度對京劇進行研究,并著手編寫《京劇音韻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