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瑞寧
【摘要】20世紀以來,兒童的問題已經成為一個全球話題,伴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我國社會各階層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使得城市流浪乞討人員的問題在我國備受關注。城市流浪乞討人員的存在,尤其是流浪兒童作為一個社會弱勢群體的存在,說明我國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一些問題。針對我國城市流浪乞討人員的社會救助,要從政府政策方面和社會人員的共同努力來實現(xiàn),需要政府內部協(xié)調,同時發(fā)動社會力量,共同解決城市流浪群體問題。
【關鍵詞】流浪群體政府社會救助
一、背景與研究意義
1、背景
改革開放后,鄉(xiāng)下人員越來越多的涌入到城市中,這一現(xiàn)象備受人們的關注。 流浪兒童群體主要存在與我國一些經濟發(fā)展水平高的城市和交通便利的城市(北京、上海、廣州、南京、鄭州等大城市),他們主要靠乞討和做一些類似于賣藝的事來勉強維持生計。 他們在流浪的過程中形成了很多不好的習慣, 據有關部門統(tǒng)計, 以撿、偷、搶為主要生活來源的流浪兒童約占總數的 70%, 沾染了各種不良習慣的占 70%。從整體上來看,流浪兒童大都沒有經濟基礎,為了緩解生活上的壓力,不得已才實施的“窮犯罪”。
2、研究意義
本文的研究意義在于希望通過對流浪兒童群體的社會救助的探析,為社會救助機構提供必要的幫助,改善服務、提升救助質量。做好保護未成年人尤其是流浪兒童的工作,有利于兒童的健康成長,公眾意識的提高,同時引起社會對流浪兒童的高度關注,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
二、相關理論
1、社會排斥理論
“社會排斥理論”最早是由法國著名學者勒內·勒努瓦提出的,該理論是指在社會中,個體脫離整體,與社會整體產生斷裂,認為窮人會被別人不自覺的排斥。
流浪兒童作為弱勢群體,受到家庭、學校、社會的排擠,被人差別對待,甚至遭受歧視,這種差異否定了他們進入社會交流互動的權利。家庭問題是導致流浪兒童形成的主要原因。
2、需求理論
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求層次理論,從低級到高級逐次為生理上的需求、心理上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在每個人心中都潛藏著這五種需求,不同的階段,迫切需求的程度不同,低級需求是人們必須要滿足的,高級需求是要求在低級需求滿足的前提下才能有的。
流浪兒童沒有固定的居住場所,過著吃不飽飯的生活,衣衫襤褸, 生存環(huán)境差,連最基本的生存問題都難以解決,其他的娛樂休閑更是遙不可及。只有滿足了最基本的需要,才能逐步滿足其他更高需要。
三、城市流浪兒童群體形成原因
1、 社會發(fā)展變化
城市流浪群體的出現(xiàn)離不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經濟發(fā)展中出現(xiàn)了城鄉(xiāng)生活水平差異,導致一部分人在鄉(xiāng)下生活不下去,逼不得已來到城市尋求生存之路。然而這部分人難以在城市中維持生計,故而走向了流浪乞討之路。
2、家庭經濟貧困
我國的流浪兒童大部分是來自經濟水平不高的地區(qū),因為貧困問題,往往很難完成學業(yè),同時受周圍人的影響,村里都去外出打工,掙錢的念頭就很容易讓他們放棄學業(yè),從而走上乞討流浪的道路。
3、家庭的缺失
家庭問題是導致兒童流浪的一個很重要的成因,有相當一部分孩子是因為在校學習不好而在家中受到父母采用不正確的手段來懲罰,這樣就產生了不想上學的念頭,繼而離家出走。
4、學校教育的失誤
如今的學校教育觀念有些偏頗,以分數的高低,成績的好壞來評判學生的水平,這種觀念易導致學生的逆反心理,這驅使他們結交不良的人際關系,離開學校走上流浪乞討道路。
5、兒童自身原因
孩子由于年齡篇小,受教育程度低,而好奇心強,不了解社會才會走上流浪的道路。這些剛成為流浪群體的兒童容易受到長期流浪社會的兒童的影響,養(yǎng)成一些不好的乃至于違法的習慣,最終被同化,成為危險的流浪兒童群體。
6、社會政策不健全
當前我國并沒有專門為流浪兒童救助而頒布的具體法律條文。相關部門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遣送原籍仍然是解決此類問題的首選方案,根本問題并沒有解決,更加容易導致二次流浪。
四、社會救助對策
1、發(fā)展經濟、縮小貧富差距
城市流浪群體的形成原因歸根到底還是由于貧窮,努力提高經濟水平是處理這一問題的根本方法。大力發(fā)展經濟,從源頭上預防流浪群體的形成。
2、發(fā)動社會力量
解決流浪兒童問題,還需要社會上的組織和每個人的努力。短暫的、單一的救助是解決不了流浪群體的問題,對于流浪群體的問題要有針對性的解決。動員社會力量,集合群眾能量來解決這一問題。
3、加強工作人員職業(yè)培訓
對流浪乞討人員救助,需要加強救助站工作人員的工作能力,對工作人員加強職業(yè)培訓,提高他們的專業(yè)工作水平,讓他們能夠在救助過程中更加高效。
4、加強政府合作,流入地與流出地救助有機結合
要對城市流浪乞討兒童問題進行有效的解決,對他們的救助,流入地救助部門應該與流出地救助部門之間加強聯(lián)系,相互協(xié)調,互相幫助,共同努力解決問題。
5、人性化救助
流浪乞討人員構成種類復雜,救助工作應該本著人道主義原則實行救助。針對一些臨時性的流浪兒童,應該對他們真心相待,而不能為了完成指標來救助。
6、加強政府各部門間的協(xié)作
對流浪群體的救助需要政府各部門加強合作。由民政部門牽頭領導,制定對這一群體的救助方案,對救助站的工作進行管理,各部門協(xié)調運作發(fā)揮各自長處,共同解決這一社會難題。
五、結論
城市流浪群體的社會救助事關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我國現(xiàn)行的社會救助政策雖然在在救助中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要治理這一問題,就要從根本上入手,解決農村的貧困問題,縮小城鄉(xiāng)差距和貧富差距,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救助流浪群體在政府內部要加強各部門協(xié)作,同時發(fā)動社會力量,聯(lián)系群眾,共同對流浪群體進行救助,不讓他們死于無助。通過政府救助和社會力量的參與,城市流浪群體問題這一難題在長期的過程中必然會得到解決。
六、參考文獻
[1]劉日飛社會工作在流浪兒童救助中的介入及其意義[N]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1.
[2]王思斌.轉型中的中國社會救助制度之發(fā)展[N].文史哲,2007.
[3]馮元.社會工作倫理視角下流浪兒童救助困境探析[J].2014.
[4]王舒婕.社會排斥理論視角下的流浪兒童救助問題[D].淮海學院學報,2012.
[5]錢麗花.解決流浪兒童問題需多方聯(lián)運[J].中國民族,2012.
[6]余華龍.全國志愿服務制度化建設在京研討[J].社會與公益,20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