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角落大的地方
去年冬天,我在海南海棠灣見到李娟,她在一間五十多平方米的房間里,面朝滿園綠地植物生長的冬天,寫寫文字,畫畫速寫,偶爾在附近泡泡溫泉,再遠一點兒便是去溜附近的海灣,看看海。我去看她的時候,正逢大雨,我在海邊的木屋中避雨,聽她在話筒那邊遙遠的聲音,伴隨著雨聲簌簌,告訴我到她家的路上有海南最美的三角梅夾道相迎,彼時衣服已被大雨淋透的我,卻因為她的話感到周身溫暖。
無論東西南北,屬地何方,李娟的文字、李娟的人就是在角落大小的地方生長出力量,她在屬于她的角落里憑借文字分享一份內(nèi)在的寂靜。她的文字與讀者之間沒有重重喧嘩隔離,她駕馭文字時總有一種本領(lǐng),便是把任意一個她所棲居的空間地方變成富有她個人節(jié)奏以及獨處哲學的空間表達,把所有文字表達變成一份擁有完整私人生活的記錄,對角落大小的地方的對外宣傳與自我塑形而言,這份記錄卻變得極富感染力。
在這角落大的地方,即便幅員再遼闊的空間處所,也被塑造出一種具有地方知識譜系的精神品格來:疏離、流散、代際模糊、缺乏變化,對文化根系的精神需求勝過其他地域?!拔以谛陆錾?,大部分時間在新疆長大。我所了解的這片土地,是一片絕大部分才剛剛開始承載人的活動的廣袤大地。在這里,泥土還不熟悉糧食,道路還不熟悉腳印,水不熟悉井,火不熟悉煤。在這里,我們報不出上溯三代以上的祖先的名字,我們的孩子比遠離故土更加遠離我們。哪怕在這里再生活一百年,我仍不能說自己是個‘新疆人?!保ɡ罹辍段壹疫^去年代的一只貓》)
在這角落大的地方,時間相對停滯,許多落入城市效率與節(jié)奏,認為能夠節(jié)省時間的標準全都無效,那些被以節(jié)約時間為名所認定的無所事事的活動,比如心不在焉的出神,長久地凝視大地上凹下去的“冬窩子”,無所終點的到處閑逛,純粹的以漫步為樂等,這些在城市生活里原本該被填寫上更多比較明確、比較有生產(chǎn)力、具有社交價值或步調(diào)比較快的細節(jié)、休閑與空白,全部變成一個人獨處的賞玩?!拔覀兯赖亩C子,羊群同樣也在那邊寬廣陰沉的天空下慢慢移動,低著頭認真地咀嚼著什么。那是大地的起伏之處,悄然在冬季中凹下去一塊。于是風啊、寒流啊到了那里,從更高的地方呼嘯過去,使那里的氣溫相對暖和了一些,雪也就薄了許多。在那里,羊能夠用嘴和前蹄刨開冰雪,啃食雪被下被覆蓋的枯黃草莖。羊小心而珍惜地吃著。高出的天空又飄起雪來?!保ɡ罹辍稜柹澈退亩C子》)
“在巴拉爾茨,要是沒有愛情的話,一切是否依然這樣美麗?我到河邊挑水的時候,總是忍不住放下桶,一個人沿著河往下游走,穿過麥茬地、葵花地,再經(jīng)過一大片白柳林、蘆葦灘,一直走到能看到村口木橋的地方。然后站在那里長久地看,等待視野里出現(xiàn)第一輛從那橋上經(jīng)過的車輛……于是那樣的日子里,哪怕是去河邊挑水,我也堅持穿裙子?!保ɡ罹辍队辛至值娜兆永铩罚?/p>
在這角落大的地方,荒郊野林富有價值。作為城市的邊緣地帶,它指向心靈,自成系統(tǒng),角落里的生存法則不僅需要慷慨大方,而且需要樂觀堅韌,懂得欣賞人性的各個層面,認同所有生物間的平等,向植物和鳥獸點頭問好,向天空和大地噓寒問暖,對城市生活的諸多進步要求表示難以適應(yīng),要求你像接受自己一樣去接受城市的內(nèi)部他方。的確,我們也并不要總是希冀修建美麗的鄉(xiāng)間公路,而是要讓我們的文學審美地圖里能夠收容這些城市以外的犄角旮旯,從保護文化空間的多樣性而言,李娟的文字里包含一種“小地方”的審美,它教會你觀察一種事物,而對另一種事物視而不見?!翱ξ釄D的整個冬天似乎都是泡在酒里的。天空有時候明亮深藍,有時候陰郁沉暗。而大地不變,白茫茫直到天邊。深色的牛群,一只一只在遠處緩緩走動。……對了,喀吾圖有一個奇怪的慣例,只要是飯館,統(tǒng)統(tǒng)是寡婦開的;只要是女人,一朝成了寡婦,可干的事情似乎只有開飯館?!保ɡ罹辍犊ξ釄D的永遠之處》)
“這森林,用一個沒有盡頭的地方等候著我們。隔著千重枝葉,目不轉(zhuǎn)睛地注視著我們的一舉一動。我們迷路了,我們背靠著一棵巨大的朽木喘息。然后安靜,直到沉靜。森林開始用一分鐘向我們展示一萬年?!保ɡ罹辍独C滿羊角圖案的地方》)
這個角落大小的地方遠離經(jīng)濟增長的各種指標以及先進技術(shù)的改造,它在追求自由與渴望富有之間進退維谷,然而,在李娟的筆下,這種困境似乎并不存在,她筆下的人與生活方式那么怡然自得地置身于這片角落的物質(zhì)現(xiàn)實之上,他們的生活被體現(xiàn)為一代一代人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而非像一個偶爾需要進城的人突然被物欲橫流的城市節(jié)奏所打亂,重返鄉(xiāng)村后不得不在一個遠遠超越了主流文字記述的地方默默無聞地奮斗,迫不得已與一個無盡的“先進世界”對抗,最終不得不挫敗地接受自己或失敗或隨波逐流的命運。
“過時的”人們
李娟的散文里寫了一群“過時的人們”在一個角落大的地方怡然自得的生活方式與生活節(jié)奏?,F(xiàn)實生活是我們無一例外地生活在一個全球市場控制的世界之中,但也確實存在一個令人驚訝的事實,那就是地方性或者區(qū)域性的物質(zhì)文化往往能夠抵抗一種同質(zhì)化、單一化、程式化的經(jīng)濟勢力的沖擊與改寫,收容一些“過時的人”,并存在下來。
與東部散文中所呈現(xiàn)的流連在商業(yè)街琳瑯滿目的櫥窗柜臺前,三心二意、不斷追求購買自身匱乏之物的“技術(shù)性”的人群相區(qū)別的是,李娟散文中的“牧民”“喝醉酒的人”“外婆”“孩子們”以及參加“草原舞會”的人們,他們的身上擁有那么多“自然的力量”,以及全心全意做一件事的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因奇異地脫序于主流文化語境的時間序列而顯得有些過時。
我們這個時代的城市人特征中最明顯的,莫過于喜歡同時去做兩件或者多件各不相干的事情,這似乎是對高效占有時間以期實現(xiàn)效率的一種行為選擇,比如接電話的人,同時在瀏覽電腦屏幕上的“今日頭條”;吃飯的人,同時在瀏覽微信朋友圈的瑣碎動態(tài)……李娟散文中描寫的人們似乎只能專心做一件事,不具備“多功能”的狀態(tài),他們的感官并不同時忙碌,這意味著他們并不被過分勞動所奴役,也不受消費驅(qū)使的幻象世界所干擾。一個作家花費大量篇幅去描述一個人專注地看著另一個人拉面的場景,惦記著能夠閑看別人拉面的心理過程:“這人也就三十來歲的樣子,又高又瘦,村里從沒見過這么個人,可能是經(jīng)過的牧民吧。也具備牧民的某些特征:面孔黑紅,雙手骨骼粗大,舉止和目光都十分安靜、坦然。他順理成章地坐在那兒,馬鞭子往旁邊矮柜上一放,好像面前在舉行阿肯彈唱會和三下鄉(xiāng)文藝演出”(李娟《看著我拉面的男人》),“而現(xiàn)在呢,我的面拉得實在太好了!又利索又漂亮??上г贈]人在旁邊看了。每天,我一個人做好飯,湯湯水水、盆盆罐罐地打一大包給村頭店里那些干著活、等著飯的人送去,一個人穿過安靜明亮的喀吾圖小村。白天的馬路上幾乎看不到人,只有一只鶴走來走去,時不時會迎面碰到。我送了飯再一個人走回家,經(jīng)過一座又一座安靜的院落、房屋。我也想一家一家推門進去看看有沒有人。如果有人,我也會靠在人家門口看半天的,不管他在干啥。真寂寞呀”。(李娟《看著我拉面的男人》)
還有那些游手好閑、喝醉酒的場面?!坝绕淇吹侥切┖茸砹说娜耍凵翊嗳跤謭?zhí)著,腳步踉蹌,雙手抓不穩(wěn)任何東西。他們進入另外的世界里了,根本不接受這邊世界的約束,甚至生命的威脅也不接受。真的覺得酒實在是太神奇了,溫和的糧食和溫和的水,通過了一番什么樣的變化呢?最終竟成了如此強烈不安的液體……當我們一日三餐,吃著這些糧食,喝著這些水,溫和地日滋夜補,誰能知道它們在我們身體內(nèi)部,在更為漫長的時間里,又進行著一些什么樣的變化……當我們一日日老去了,身體被疾病打開了各種各樣的缺口,當我們拄杖蹣跚地走,神志也漸漸模糊了……人的一生,莫非也是一場緩慢的酗酒過程?突然想到一個詞:殊途同歸?!保ɡ罹辍逗染频娜恕罚?/p>
李娟還特別指出醉酒狀態(tài)在不同民族間的區(qū)別,略為自嘲并調(diào)侃地認為漢族人喝醉酒后的狀態(tài)是十分無趣的:“對了,我所知道的漢族人喝醉酒后就很沒意思了,通常的情景只會是兩個人面對面跪著,沒完沒了地道歉,然后再抱在一起痛哭(額外說明的是,喀吾圖平時沒什么漢人,這些都是夏天來打工的民工,蓋喀吾圖寄宿中學的新教學樓)?!保ɡ罹辍逗染频娜恕罚?/p>
在李娟的筆下,時間的緊迫感蕩然無存,她筆下的人們擁有無窮無盡可供自由支配的時間,不會有一個裝訂好的世界好整以暇地送進他們的屋子,也不必向他周圍的鄰居或是家庭的成員不斷嚷嚷:“快一點,時間在前進”,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并非是一種商品間的聯(lián)系,而更多是一種打發(fā)時間的聯(lián)系、一種情感交流的聯(lián)系?!霸诤舆呄匆路钡臅r間、“兔子替我陪伴外婆”的時間、“牧民尋找水源”的時間,擁有這些時間的人們偏居在一個角落大的地方,似乎并非“社會工廠”勞動的雇傭者,而是一群“自我雇傭”的人們。
“我不在家的日子里,兔子或者沒尾巴的小耗子代替我陪著我的家人。兔子在房間里慢慢地爬,終于爬到外婆腳下。外婆緩慢地彎下腰去,慢慢地,慢慢地,終于夠著了兔子,然后吃力地把它抱起來。她撫摸兔子倒向背后的柔順的長耳朵,問它:‘吃飽沒有?餓不餓?——就像很早很早以前,問我‘吃飽沒有,餓不餓一樣。天色漸漸暗下來,又是一天過去了?!保ɡ罹辍段宜軒Ыo你們的事物》)
李娟的筆下,也寫出了阿勒泰這個角落里她所熟知的牧民群體原生而傳統(tǒng)的生活形態(tài)。他們不追逐時間,也不追逐金錢,而追逐一種世代相傳的、平行于現(xiàn)代都市生活以外的、相對“過時”的生活方式。他們像城市生活里的閑逛者,帶著一個龐大的“郊區(qū)”與“教堂”體驗,抵抗工業(yè)化的進度,帶著一種自然的天性參與人際交往的日常細節(jié),帶著一種對傳統(tǒng)文化的修復與寄托,為我們所熟稔的城市生活節(jié)奏提供另一種精神的養(yǎng)分。
“不管怎么說,無論怎樣令我吃驚的事情,到頭來都是能想得通的。我所面對的是一種古老的、歷經(jīng)千百年都沒什么問題的生活方式,它與周遭的生存環(huán)境平等共處,息息相關(guān),也就成了一種與自然不可分割的自然了。生長其中的孩子們,讓我感覺到的他們的堅強、純潔、溫柔、安靜,還有易于滿足、易于幸?!@也是自然的?!保ɡ罹辍逗⒆觽儭罚?/p>
“而所有房間中最華美也最安靜的一間里,新娘戴著長長的面紗,深深地坐在小山似的一堆賀禮中間。房間四壁長長短短掛滿了賓客們贈送的布料,房間中央的地面上摞起了高高的一沓花氈、地毯。更多的花氈則一卷一卷立在墻角。一桌美食安靜絢麗地擺在矮幾上,沒有動過的痕跡。新娘端正地坐在掛著重重幔簾的雕花木床上,一動不動。床上鋪紅蓋綠,描金繡銀?!保ɡ罹辍多l(xiāng)村舞會》)
“那些羊毛捻線、煮染漂色后編織的褡褳,有精美對稱的圖案,像裝飾品似的,穩(wěn)妥置放在家庭里。它們以很多年、很多年的時光,與氈房主人相耗持,充滿了記憶一般存在于生活的角落之中……它所滿足的不僅僅是一次又一次地被使用吧?”(李娟《木耳》)
如今的世界到處充滿著追求進步的年輕人,他們將時間與傳統(tǒng)遠遠拋在身后,畢竟遠方有時髦的詩意,還有大海和星辰。我們的手邊越來越缺少燃燒著的火、繡滿羊角圖案的花氈,腳下沒有泥土與草場,沒有剛從地下汲出的水,沒有炙熱新鮮的空氣,我們樂得在喘不過氣、快節(jié)奏的城市生活疲倦之余,走向荒野,折返向時間的過去,經(jīng)過一些“過時的”人群,像是尋求一種對抗過度現(xiàn)代生活高度壓力的矯正法,借以重獲心靈的健康。李娟的文字像是給我們且追逐且厭倦的城市生活打開另一扇經(jīng)驗之門,以便人們可以從街道走進若暗若明的“教堂”,尋回一種精神的寧靜。
記得G.M.特里維廉曾說過:“實際上,我們都是大地之子,離開了她,我們的精神就會枯萎或出現(xiàn)不同形式的異常,除非我們設(shè)法不時地與自然接觸,否則就會走上邪路?!彼妓鞯呐c李娟借阿勒泰角落大的地方所表述的似乎是一種含義:在人生旅程中,哪怕我們總要試圖以走到時間之前的速度去證明我們的先進性,我們依然心存原古的需求和愿望,即便我們深陷于錯綜復雜、令人困惑的現(xiàn)代文明環(huán)境之中,我們也仍然在喘息之余,需要一些另外的表達為我們提供一種古老的滿足。
在全球普遍現(xiàn)代化喧囂的城市景觀中,李娟的文字呈現(xiàn)出另一個現(xiàn)代化時間之外的平行空間,審美化地重構(gòu)了新疆的本土性和民族性:一個遙遠、偏僻、神秘、過時,讓人卻步卻又浮想聯(lián)翩的地方性,一個有待重新打量并能通過浪漫主義的屢次登陸而不斷重生的地方新寫實主義,一個通過記游拉伸被城市生活所壓縮的都市人生活空間指涉了異域想象的書寫策略。李娟的散文,使人們被城市化掏空后的貧瘠想象有了現(xiàn)實的著陸點。
大荒之美
新疆有大荒之美,稀世之音,幅員遼闊,地廣人稀。在遼闊地域中一個小的角落里,李娟用她的文字與我們分享了一份獨有的寧靜。在她的筆下,頻繁地提及荒野廣漠的寧靜,山谷草原的幽靜,還有一路相隨的諸種微物之靈,她的文字屬靈,收納那些主流文學版圖中稀見的荒野之地與稀有的生活方式,并賦予它們?nèi)碌奈幕瘍r值。 她讓我們重溫了那些屬于傳統(tǒng)生態(tài)系統(tǒng)中萬物一體的存在感,以及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那些自在之處。
“深山里還藏著什么呢?……我看到光在水晶中變幻莫測地晃動,對面山上的森林和群山優(yōu)雅地扭曲著,天空成了夢幻般的紫色。我又把它對著草原看,看到一個騎馬的人從山谷盡頭恍恍惚惚地過來了,整條山谷像是在甜美地燃燒?!保ɡ罹辍渡钐幍哪切┑胤健罚拔覀兯械男袨槎枷蜓虻睦鎯A斜,其實是向自己的利益傾斜——我們要通過羊獲得更寬裕的生活,什么也不能阻止我們向著無憂無慮的浪費一步步靠近。我們真強大,連命運都能控制住了?!保ɡ罹辍痘认x》)
森林之于我們,真是一種最為徹底的陌生呀!它滿載成千上萬年的事物,爆發(fā)一般猛烈地橫陳在我們幾十年的壽命面前……我們不但時間不夠,我們連想象力也不夠啊……我們的‘有限是一種多么沒有希望的有限?!保ɡ罹辍赌径罚?/p>
在她筆下,孤獨趕路的旅人與安靜愜意的成長相伴,深深植根于自然循環(huán)與形態(tài)之中的意識,并表現(xiàn)出對一種西部景色獨特審美的刻骨迷戀。在她筆下,西部角落的荒野之地,有一種主觀理想與外部世界分離開來的傾向?!拔沂钦f:世界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我所看到的、所感知的世界;另一部分就是孤零零的我……”(《深處的那些地方》)她賦予那些森林、河流、羊腸小道、草場與山坡……城市生活之外的荒野角落一些奇異的特質(zhì):醉生夢死、流浪遷徙、充滿幻想與懷舊。這種特質(zhì)會加強讀者逃離現(xiàn)實、想入非非的傾向,在這里,人們似乎總要不斷地想從他們已有的雞零狗碎的生活中逃離出來,進入一個想象的美好之地,此地有時屬于未來,有時則很快成為過去,更多時候指向一種孤獨的相守以及持續(xù)不斷地對現(xiàn)狀的釋然與和解。
“橋頭似乎發(fā)生了很多事情。我在河邊走,想的卻總是那些尚未發(fā)生的事情。想著遠方的火災(zāi),想到森林實現(xiàn)了自己的愿望——森林原本是多么龐大饑渴的火種??!它不燃燒時,是它在充滿希望地沉默……又想到我從未去過的一個村子里的一場舞會,此時有人正更為孤獨地走在趕往那里的路上……想著我的小刀和袋子被河水沖到了遠方,去向了北冰洋……”(李娟《秋天》)
“只好想道:那是死在憤怒中的事物,是有強烈的靈魂的。這靈魂附在植物上,植物便盛放為花朵;附在河流中,河流便改道,拐出美麗的河灣……”(李娟《狗》)
李娟的散文書寫大荒之美,這其中,行走變得格外有意義,她通過書寫自己在荒野中各種形式的行走表達她的思想、情感、記憶乃至與阿勒泰的聯(lián)系。她的行走似乎也是一種對自我的不斷追索。這片荒野之地既不蠻荒,也不危險,沒有陷阱,反而溫情脈脈、人際和諧。她將自在隨意的步行與風景、童心以及階級的消解結(jié)合起來,我們看見孤獨的旅人、趕集的游客、自由貿(mào)易的商販、轉(zhuǎn)場的牧人、遲歸的羊群、聚集玩耍的兒童、漂亮的異族青年,還有在人群與鄉(xiāng)野間不斷行走的那些無數(shù)個“我”,行走變成巡視大荒之美的一種文化行動。
李娟在阿勒泰的荒野行走充滿希望、童心、童趣,自在自得,也正是通過描寫這些荒野行走的經(jīng)驗,她將一個健康、自然,與大自然稱兄道弟的自我傳遞給了讀者。或者說,她將一個快樂地行走在荒野中的主人公所擁有的超越物質(zhì)的價值傳遞給了讀者:休閑自由的時間,大片大片可以自由行走的土地以及不受疾病與壞心情所限制或者妨礙的自由肉體。
對她而言,荒野步行是她的散文書寫中找到敘事連貫的一種寫作方式。如果置身荒野是她散文的永恒故事,那么連續(xù)步行必定是聯(lián)系故事首尾的敘事路徑,這其中,行走者并不匆匆前行,也不深思行走的意義,而是細心體察周遭的事物,從故事走進了風景之中。
“我在山坡上拖著長長的步子慢吞吞地走,走著走著就不由自主開始尋找睡覺的地方。那樣的地方,除了要平坦干燥外,還得抬頭觀察一番上面的天空,看看離這里最近的一片云在哪里。再測一下風向,估計半小時之內(nèi)這塊云不會遮過來,才放心躺下?!保ɡ罹辍对诨囊爸兴X》)“這段路大概有十幾公里,一路上除了白的積雪和藍的天空,全世界就什么也沒有了?!保ɡ罹辍犊ξ釄D的永遠之處》)
阿勒泰的“大荒之美”正是在這些有風景相伴的行走中,被發(fā)掘出可以與城市休閑空間相提并論的美學價值來。悠閑的空間是為都市白領(lǐng)與有錢階層所創(chuàng)造的特權(quán)空間,比如樹木夾道的散步場所、半公共的街心花園等。然而,在李娟的筆下,阿勒泰角落大小的地方卻擁有無窮無盡可被自如占據(jù)的行走空間,它對一個窮人的慷慨與對一個富人的慷慨一樣旗鼓相當。李娟通過行走占據(jù)這些空間的方式就像一個正經(jīng)的城里有閑有錢階層占據(jù)公園、街道以及咖啡館,如果說東部散文里那些城市閑逛者的存在意在說明公共生活對城里人的吸引力,那么李娟筆下這些荒野行走者的存在則意在說明荒郊野外對一些游離于大城市生活的人們的魅力和價值。與此同時,荒野步行也在表達出一種渴望擺脫汽車、只身漫步于開闊空間的愿望,就此而言,李娟的散文也為當代文學提供了一種另類的體驗生活空間的方式。
我想這就是李娟的散文在發(fā)掘荒野之地審美價值時,提供的一些“正能量”的主題意義了:永不消失的孤獨步行總與充沛的時間、空間、可供自由支配的身體健康以及渴望出行的勇氣和快樂相連;總與獨立思考、幻想、偏僻目標的實現(xiàn)以及豐富的環(huán)境感知力與洞察力相連;總與目的地的抵達、人群的相遇與不遇以及家園的回歸相連。
“羊角和羊角之間的空隙,棲滿了溫順謙和的靈魂。它們不言不語,它們的眼睛在羊角下看我,它們的呼吸讓房子里的空氣如海一樣靜謐、沉定,并從氈壁的每一處縫隙源源不斷地逸出,繚繞在廣闊、深遠、水草豐美的夏牧場上。這才是‘家,只有家才能讓人安然入睡?!保ɡ罹辍独C滿羊角圖案的地方》)
阿勒泰角落大的地方,無盡的空間形態(tài),與標準的城市生活相去甚遠的生活形式,借助李娟的文字與記憶,變得可被“私有化”,我想,這就是讀李娟的散文為何讓人感到陶然喜悅的秘密了。我們通過讀李娟的文字,感受到她所強調(diào)的以土地為根基的位置感,重新?lián)碛辛俗匀恢?,并為城市生活的貧瘠匱乏找到了出逃之路。在這個安靜角落里的生活,世界不再以模擬的形式被作為供貨商品被“送貨上門”,與大地經(jīng)驗相關(guān)的種種細節(jié)撲面而來,還有那些樸實如泥土、清新鮮活的文字語言,無一不讓我們感到:交談、對話、思考甚至寫作的場所不應(yīng)在書房,而應(yīng)在廣袤幽深的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