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英
摘要:一線教師應想方設法合理利用《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既要用教材教,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充分挖掘學生家庭資源、社會資源為品德教育服務,促進學生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合理利用;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
中圖分類號:G62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17-035-1
《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是指教學對象所處的區(qū)域中具有自己獨特內容和形式的、各種可以形成品德課程要素,其特點是作用于課程,并且能夠成為課程的素材或來源。能否積極有效地利用這些課程資源,關系到《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實施進程與目標的實現(xiàn)。那么,我們如何合理利用相關資源,以達成《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教學目標呢?我以為可以嘗試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已有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要善于聯(lián)結課堂內的生活與課堂外的生活。教學應從課堂生活拓展到兒童的學校、家庭和社會生活,最大限度地、立體地整合各種教育資源,要讓學生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體驗社會生活,并通過活動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自己的生活經驗。例如在教四年級《塑料與我們的生活》一課時,我在課前組織學生進行實際調查。學生發(fā)現(xiàn)環(huán)境污染特別嚴重:很多村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河沿上;河水中不時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等,河水呈暗黑色,散發(fā)著臭味……這樣,把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帶進了課堂,學生有話可說,有據(jù)可依,在自身熟悉的生活中進行思考、對比。這樣的教學既不呆板又有實效。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引導者。”這里講的“組織”,我想它應該是包括選擇課程資源,參與課程的研制開發(fā)等。教材的調整、改造和擴充也在其中。我們要學會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就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fā),充分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只有調動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我們的教學才會更貼近學生,我們的引導才會更融入生活,才更有可能達到我們預設的教學目標,指導學生更好地學會學習。
二、充分挖掘學生的家庭資源
學生的良好品德養(yǎng)成離不開家庭生活的影響,學生的健康成長需要稱職的家長。因此我們要充分挖掘學生的家庭資源為我們的品德教學服務。尤其是在“親情”單元主題教育中,我請學生講述家人關愛子女的故事,重在喚起學生的生活經歷,重溫被關愛的美好感覺,感受父母長輩的養(yǎng)育之恩,激發(fā)學生的感恩之情。例如教學三年級下冊《父母的疼愛》時候,我們可以設計“溫暖的時刻”這一板塊,出示預先調查到的,展現(xiàn)班中某個孩子成長經歷的生動的照片,然后出示一組父母疼愛孩子的典型照片來喚醒孩子的幸福回憶。以此為契機,讓學生盡情地把自己成長中的父母愛“我”的故事與老師同學分享。如“我”生病時、失敗時、流淚時、開心時等等,父母是如何陪伴“我”一起度過的。期間還可以加入老師了解到的某些孩子的典型故事,加以深化引導,或者由教師直接爆料自己關愛子女的點點滴滴。這樣挖掘學生家庭中典型事例的教學方式,一定可以撥動孩子的情弦,雖然不是很多,但足以讓學生體會到父母對自己濃濃的愛。
再如《塑料與我們的生活》一課,我們還是要充分運用到某些家庭資源,我們利用班隊課等時間進行課后的延伸,組織孩子們進行了一系列活動,如制作環(huán)保袋活動,讓學生利用勞技或活動課的時間,自己動手縫制環(huán)保袋,并把環(huán)保袋使用到生活中去,宣傳白色污染的危害,從身邊的人和事做起,開展小手拉大手活動。教師可通過“給家長的一封信”這樣的形式,開展“生態(tài)環(huán)保知識進萬家”宣傳普及活動。教師也可以點帶面,以學生帶家長,從學校到社區(qū),積極發(fā)揮學生能動作用,通過發(fā)放宣傳單向全社會宣傳環(huán)保知識、普及生態(tài)理念,努力促成“人人參與,小事做起,建設美麗鄉(xiāng)村”的良好社會氛圍。
充分挖掘學生的家庭資源為我所用,這也是老師合理利用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的一個途徑。
三、充分利用學生的家長資源
學生的家長資源也是我們品德與社會課程的重要資源,千萬不能錯過。比如教學三年級上冊《平安回家》的時候,我們請來在交警隊工作的家長來為同學們一起上課,讓這位“警察叔叔”來和同學們一起討論在公共場所的安全問題。一方面,人家是職業(yè)交警,懂的比較多,了解的相關案例故事也不少,同時作為家長,他很樂意也很自豪地能在孩子面前給同學們講課。這樣一來,同樣的話題,會讓學生們有不同的體驗,不管是自己的父親,還是同學的爸爸,相信學生們對這節(jié)課記憶深刻,對遵守交通法規(guī)的重要性很直觀很深刻地認識了。我們有理由相信,孩子們在當天放學回家的路上就會把課堂上學到的有關知識運用于實踐活動中,或許還會教育某些家長的不當行為呢。較之老師一方面“苦口婆心”的說教,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還是以《父母的疼愛》為例。我們知道,父母對孩子的愛是真實而無私的,但是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父母會有不同的方式。針對班級中有的家長教育方式看起來比較“粗暴”,孩子產生怨言的,我們也可以設法讓孩子了解到嚴厲的管教同樣也是愛。因此老師可以設計一個“我和父母面對面”的環(huán)節(jié),讓班級中的典型學生訴說下父母對自己的嚴厲管教,甚至是“野蠻”行為后,有條件的可以真的請家長到位,或者請事先錄好視頻,告訴學生這種看似“殘酷”的愛的出發(fā)點,以及當時的內心感受。這是任何空洞的說教無法代替的。
當然,合理利用品德與社會課程資源的方法肯定還有很多,這里只是我的管窺之見??傊刮覀兊钠返抡n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真正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德,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fā)展,我們就要從教學實際出發(f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出發(fā),合理有效地運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品德與社會的課程資源,為教學服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