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煒
21世紀是知識經(jīng)濟的時代。研究性學習就是這個時代激烈的教育競爭下的產(chǎn)物。它以學生主體性活動為構成要素。在內容上,形式上,空間上,時間上都具有開放性,整個過程具有強烈的實踐性,是對長久以來形成的“靜聽為主,教師中心”這一教育方式的不可或缺的補充。本文就對如何開展“語文學科的研究性學習”這一問題作一個探討。
一 、 教師明確教學目的,轉變傳統(tǒng)教學觀念
新課程計劃開設“研究性學習”這門課程的目的是讓學生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逐步掌握基本的研究學習方法,培養(yǎng)使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能力,初步形成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明白了這一點,我們教師就要改變態(tài)度,變知識的傳授者為“研究性學習”的指導者、參與者,使學生由被動的接受式學習轉向主動的探索性學習,從而有效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導在活動前,引在活動中,評在活動后,指導的形式不是直接明示,而是間接暗示。當學生在某一環(huán)節(jié)出現(xiàn)困難疑問時,教師適時、適當?shù)闹笇桥e足輕重的,這將提高學生研究的質量,有利于學生在教師高質量的指導下獨立完成活動任務。
二、教師篩選問題,確立研究課題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痹谡Z文研究性學習中,提出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有時比開展研究更困難。問題無所不在,無時不在。對現(xiàn)實事物的觀察和思考,是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的基本途徑,對大量資料的搜集和占有,是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的基本方法。如教學《劉姥姥游賞大觀園》一文時,可把體會瀟湘館的環(huán)境描寫及其作用作為重點,組織學生閱讀、揣摩,通過教師精講、點撥,讓學生初步學會分析居室環(huán)境描寫的語言、方法及其作用。然后讓學生自學另兩處,并展開討論,學生有了前面的閱讀體會,掌握了這種環(huán)節(jié)安排后,就能夠對另兩處進行概括和領會。
三、師生共同研究文獻,搜集并整理相關資料
在社會歷史發(fā)展進程中,人類積累了大量的各類文獻資料,每一項研究成果都是以一定的文獻為基礎的。語文研究性學習,搜集、整理、研究與課題相關的文獻,意在通過對文獻的查閱、鑒別、整理、分析,從而找出研究的問題,明確要研究的內容;要解決的問題;從哪里開始研究;通過研究文獻就能判斷課題的實用價值,選擇較恰當?shù)难芯糠椒?。學生知識面還不是很寬,一般說來,他們正處在起步階段,還不知道怎樣來搜索資料,這時教師就要指導學生并可以和學生一起研究文獻,收集整理相關資料,以便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就找到開展研究的感覺。在研究的初期,搜集文獻可以采取“滾雪球”的方法。先查閱幾篇與課題有關的主要文獻,通過閱讀消化,了解課題的有關范圍,并從文章中發(fā)現(xiàn)新的線索,再擴大查閱的對象。
四、學生在教師幫助下完成研究性學習的任務
研究性學習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和各自的愛好,可以以個人為單位獨立進行,也可以以小組或班級為單位合作進行,也可以以小組或班級為單位合作進行。一般說來,小的專題可獨立進行,也可在課內集體完成。大的專題則可以建立專題組,由專題組討論,把大的專題分解成若干個子專題,由組員分頭進行。比如“中國小說發(fā)展的脈絡”這個較大的專題,就可以按年代分成幾個子專題,有的組員負責的先秦部分,有的負責兩漢部分,有的負責魏晉部分……當然,子專題可以由一個組員完成,也可以是幾個組員共同完成。在研究學習的過程中,既明確分工,又團結合作,相互支持,其間,教師要參與研究學習的整個過程,指導同學們收集材料,分析研究,及時幫助專題組做好統(tǒng)籌協(xié)調工作。
五、教師總結分析,指導學生寫好小論文
小論文是總結課題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基本方式。寫小論文是一種綜合素質的訓練,也是開展語文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目的,所以指導學生寫好小論文,是語文研究學習的重要內容。小論文與常規(guī)議論文有較大的區(qū)別,教師要把小論文的基本形式告訴學生,讓學生懂得怎樣入題,怎樣展開,怎樣闡述,怎樣歸納。學生寫好小論文后,教師要指導學生反復修改,要知道好文章是改出來的,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寫好小論文能巧妙地將研究性學習引向深入,激發(fā)廣大學生的思維潛能,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實現(xiàn)知識、能力的互相滲透,互相促進,互相提高。
六、教師給學生的學習成果予以恰當?shù)脑u估
“研究性學習”是一門新的課程。既然是一門課程,就要給予恰當?shù)脑u估。與其它的課程不同的是,研究性學習評估的依據(jù)不是研究成果的多寡、學術水平的高低,而是學生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和研究法的多樣性,注重學生收集、分析、歸納、整理資料的過程,看他們是否學會了收集材料,處理材料,是否恰當?shù)胤答伋鲅芯康慕Y果。課堂的重心不再僅僅是使學生獲取知識,而是使學生學會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即使研究的結果并不十分理想,但只要是圍繞課題行材料的收集,能對收集的材料進行分析歸納,能用整理后的材料來說明課題,那么,我們都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
語文“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它不僅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完善學生的基本素質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而且對學生今后的深造以及進入社會后從事各項工作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作為語文教師,指導幫助學生進行這種學習是富有意義的。盡管面臨著諸多困難,但只要我們積極探索,大膽實踐,就一定會走出一條寬廣的路來。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市閩清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