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創(chuàng)作的背景以及創(chuàng)作特征進行分析,從陀氏作品中幾個典型女性形象的描述入手,分析作為“他者”的女性形象之社會價值。以期為現(xiàn)代小說創(chuàng)作提供建議。
關鍵詞:陀思妥耶夫斯基;他者;女性形象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紀俄國最著名的文學家,他對俄國文學發(fā)展乃至世界文學的貢獻,直至今日仍是文學評論者們探討一部社會現(xiàn)實小說價值的標桿。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中,女性以“他者”的形象存在,并非獨立的個體,但是,正是這種明顯的“他者”形象的塑造,成為表達作者創(chuàng)作意識以及揭露社會現(xiàn)實的有力工具。討論他者的社會價值,是認識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女性形象的一個切入點。
1. 陀氏小說背景及創(chuàng)作特征
1.1 新舊交界處的俄國
陀思妥耶夫斯基生1821年,1860年左右進入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這位偉大的文學家出生的時期正是俄羅斯農(nóng)奴制最黑暗的時期,而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與農(nóng)奴制即將瓦解的時期幾乎重合。新舊的體制的交替使社會的黑暗面逐漸浮現(xiàn)出來,光明在其中若隱若現(xiàn),普通群眾在歷史的齒輪下表示順從,但動蕩的生活仍在繼續(xù)。陀思妥耶夫斯基有著在軍隊服役的經(jīng)歷,也有流放西伯利亞,深入社會底層的經(jīng)歷。社會背景和個人經(jīng)歷的交雜以及對宗教的崇尚,成為陀思妥耶夫斯基創(chuàng)作的基調(diào)。
1.2 矛盾的人性
記錄和揭露社會現(xiàn)實,諷刺人性并且發(fā)人深省,往往是文學家們通過文字想要達到的創(chuàng)作目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擅長對社會現(xiàn)狀進行極端的描述,很多語言能夠直擊人心,在作品中極盡矛盾的創(chuàng)作特征,成為陀氏小說的典型。其中對女性形象的塑造,也往往以極端矛盾的命運安排為主要手段,激烈的矛盾能夠引發(fā)人物內(nèi)心的斗爭,而斗爭能夠使人物的形象更加鮮明。
2. “他者”化的女性之社會價值
“他者”是一個社會化定義,在確定社會主體的基礎上,將偏離于社會主體,缺乏獨立的社會價值,但以社會主體的映射價值存在的社會個體或群體稱為“他者”。法國女性社會價值研究者西蒙娜.波伏瓦在其作品《第二性》中對女性的“他者”形象進行了非常精確和細致的描述,再看陀氏小說,其中女性形象,無不以“他者”的形象體現(xiàn)著女性的社會價值,成為陀氏小說中的“人性展示”。
2.1 描述社會矛盾的現(xiàn)實功能
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中極盡對社會矛盾的描寫,以社會矛盾來突出人物形象,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來展現(xiàn)小說的批判性,引發(fā)讀者深思。在社會矛盾的描述中,女性形象作為載體,使社會矛盾的描寫更加現(xiàn)實和生動。阿廖娜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罪與罰》中的一個人物,在阿廖娜這一女性人物形象的塑造中,陀思妥耶夫斯基通過男性拉斯柯爾尼科夫的與自己的“心靈對話”去刻畫一個陰狠的老太婆,而沒有正面對這個人物進行描寫,這種表達方式本身就是“他者”化的表達,即通過非主體的形式進行人物塑造。而老太婆的死使男主人公的心理矛盾逐漸清晰并且上升到了“自我拷問”的層面,這是作為“他者”的女性形象所代表的社會矛盾,在作為主體的男性形象身上進行顯示的過程。女性的人物塑造以及社會功能,都是通過男性角色的描寫而表現(xiàn)出來的,但是,讀者卻能夠清晰地理解到女性人物在小說中的價值,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的藝術性之所在。
2.2 踐行反抗壓迫的行動功能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這在農(nóng)奴制瓦解時期的俄國社會中也有充分的表現(xiàn)。但是,作為社會主體的男性,他們的反抗明顯地表現(xiàn)在參與戰(zhàn)爭上,而非普通的社會生活中。然而女性作為普通民眾的一份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現(xiàn)出來的“反抗”,可以作為整個俄羅斯底層社會民眾心理的寫照。陀思妥耶夫斯基又一次將女性“他者化”,是女性形象作為整個俄國底層社會民眾的代言,甚至作為男性反抗欲望的代言,在小說中以實際的行動表達出來。陀思妥耶夫斯基賦予小說中女性形象的“行動功能”,不僅深入地表達了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矛盾意識和對社會的反抗欲望,并且,使讀者也身臨其境地體驗著“反抗行動”之后心理上的快感。
2.3拯救男性的意識形態(tài)功能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說中,“圣母”型的女性形象較多。如《罪與罰》中的索菲亞、《卡拉馬佐夫》中的伊萬諾夫娜。這些女性的行為和思想已經(jīng)遠遠超出了世俗社會人們能夠表現(xiàn)出來的感情,而是接近“神性”的。這些女性本身的社會形象和性格特征等,與她們在小說中發(fā)生的“救贖”行為幾乎是矛盾的,但是,恰如女性被高高抬舉僅僅是為了將她送上祭壇,女性是男性的拯救力量,僅僅只能作為男性的拯救力量而出現(xiàn),她不可能擁有主體身位。 當女性成為宗教信仰的有形標記時, 具有權力的女性話語所發(fā)揮的就不僅是性別功能,更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功能。
3. 結語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說中將女性“他者化”,使女性形象表現(xiàn)出社會價值,這對當下的小說創(chuàng)作也具有明顯的指導作用。在進行人物形象塑造時,以社會化的視角去描繪和表現(xiàn)人物,能夠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使其成為表達小說主旨的“靈魂”。
參考文獻:
[1]張海琳.論陀氏“女性雙重人”形象的形成[D].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7年5月:10-12.
[2]孫 影.19世紀俄羅斯文學中的“女性出軌”[J].俄羅斯文藝,2017(04):115-117.
[3]莊 敏.疾病的隱喻——論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女性“圣愚”[J].文教資料,2015(05):115-117.
作者簡介:
張微(1987年—)女,漢族,吉林雙遼人,長春科技學院,助教,研究方向:俄語語言學。
課題項目:
本文系2017年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中女性形象研究”(課題編號17WWE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