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貴
中華民族素以勤勞勇敢著稱于世。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傳萬世而鑄人品,源遠流長, 博大精深,深深扎根于神州大地。傳統(tǒng)美德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它滲透在歷史教材中,教師應充分發(fā)掘這些因素,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我們強調在教學中滲透德育,主要是要培養(yǎng)學生愛學校、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以及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歷史責任感。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關系國家命運的大事。愛國主義教育應是歷史課堂教學的一條主線,是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那么如何作到教學中滲透德育呢?下面就從以下幾個方面闡述我的看法。
一、教師一定要重視德育滲透
歷史教師必須是心靈美合格的“人師”。一要有心,對教學滲透德育要有充分、深刻的認識;二要有德,歷史教師必須自己首先學會做人——心靈美,只有心靈美的人師,才能培養(yǎng)出心靈美的學生。而不稱職的“人師”是會誤人子弟的。其次,是合格的“經(jīng)師”。一要有識,即歷史教師要具有扎實、系統(tǒng)、廣博的歷史專業(yè)基礎知識二要有能,即熟練掌握教育科學知識和教學技能,還要具有較強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有心、有德、有識、有能構成歷史教師整體素質,缺一不可 。
二、在學習歷史人物中滲透德育教育
學習歷史人物如屈原偉大的愛國情懷,文天祥堅貞不屈的錚錚傲骨和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jié)。如東晉時祖巡從邪聞雞起舞”,立志報效國家,成為收復中原的代表人物;南宋的岳飛從青少年起就有“精忠報國”之志,終于成為我國歷史上眾口皆碑的抗金將領而名垂史冊。再如戚繼光組織“戚家軍”英勇抗倭,并賦詩明志“封侯非我愿,但原海波平”;再如甲午海戰(zhàn)中的愛國將領鄧世昌、林永升“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 他們所展示的就是這樣一種美德。范仲淹主張“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中國共產(chǎn)黨堅持“為人民服務”等,都是以天下為己任,為國為民的無私精神。我國是禮儀之邦,尊重人、關心人、幫助人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的又一個鮮明特性。
教學中通過歷史人物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樹立遠大理想以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三、通過中國古代偉大科技成就及偉大科學家進行德育滲透
對于每個民族和國家的發(fā)展來說,文化是民族延續(xù)的重要標識,是國民素質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標志。在古代歷史部分介紹了很多突出的科學技術成就和文化藝術成就,許多文學藝術家,科學家,思想家的優(yōu)秀事跡。像四大發(fā)明,天文歷法,數(shù)學建筑,農(nóng)學醫(yī)藥,四大名著,史學重典;蔡倫、祖沖之、張衡、李時珍、沈括,賈思勰;王羲之、“顏柳”,宋四家;司馬遷、李、杜、白、三蘇、關漢卿……在感受輝煌燦爛文明獲得民族自豪感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的同時更要學習名人大家勤奮認真,科學求實,執(zhí)著追求,勇于實踐,敢于創(chuàng)新的優(yōu)秀品質。
四、課外歷史閱讀是德育滲透的補充
我一直讓學生閱讀歷史書籍,鼓勵學生與歷史人物對話。一直堅持讓學生每周上網(wǎng)查閱歷史資料,并根據(jù)各時段的授課重點,設定一些問題,然后要求學生根據(jù)所提問題,給出答案。在合適的時間,拋出學生的答案,讓大家討論。那些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結論或評判,雖然稚嫩,但對開拓他們的視野,活躍他們的思維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讓學生通過自己找資料,在評價歷史、體味現(xiàn)實中增長知識、鍛煉能力的同時,又完成了自我價值觀的形成教育,也很好地體現(xiàn)了歷史的教化功能。
五、利用好靈活多樣的歷史課外活動
我針對歷史教育方式單一死板的實際,抓住初中學生求知欲強,接受能力快、求新、求奇的特點,對歷史課外活動的形式進行了積極探索。
一是重大節(jié)日紀念活動。在重大節(jié)日紀念活動中組織學生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組織專題報告會和歷史圖片展,生動再現(xiàn)這些歷史情景,如“九一八”抗戰(zhàn)紀念、香港回歸等,讓學生參與,使學生形象直觀地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二是影視資料討論。按照教學內(nèi)容,我多次組織學生,播放有關歷史文獻片和電影,使學生直觀地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德育教育。播放影片《大國崛起》《火燒園明園》、《太行山上》、《百團大戰(zhàn)》《走向復興》等影片,并在觀看影視資料后聯(lián)系史實進行討論。這樣的形式不僅深受學生喜愛,而且對學生牢固掌握歷史知識有非常好效果。
六、需注意的問題
1.德育滲透不要牽強
歷史課中德育教育較之以思想政治課以外的其它科目更為直接和明確。這就有利于老師進行德育佳教育。從教材基本知識點出發(fā),利用基本史實,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思想進行教育教學。歷史老師情感豐富真摯而不矯揉造作,這容易使學生隨著歷史的評述,而與老師產(chǎn)生感情的共鳴?!皠尤诵恼?,莫先乎情”,歷史教學以史實服人,尊重事實的同時再以情動人。
2.要尊重史實
歷史與文學不同,文學可以發(fā)揮豐富的想象,塑造人物,構思情節(jié),而歷史則視塑造、想象為忌,必須說真話、將真史。字字有出處,事事有根據(jù)。歷史教學要落到實處,要聯(lián)系實際。聯(lián)系學生中普遍存在和關心的問題,做到有的放矢。
要全面地看問題,公正地評述歷史。拼棄“所謂壞,就是絕對壞;所謂好,就是絕對好”的片面觀點,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以時代的眼光公正、客觀、全面地評述歷史。例如近代史上的李鴻章,他一面鎮(zhèn)壓太平天國,勾結洋人,喪權辱國,具有地主階級的殘忍性,但是另一面他又師夷長技,引進西方先進生產(chǎn)技術辦洋務,是洋務派中辦洋務最多的人,是中國近代工業(yè)之父。全面、客觀地看問題不僅是德育的一種最佳途徑,同時也是歷史教學滲透德育的最基本要求之一。
德育教育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是一個深刻的主題。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培養(yǎng)“四有”新人,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任務。通過歷史課教學,使學生樹立自尊、自信、自強的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實現(xiàn)全面振興而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