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
“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作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生命,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币皇住陡兄x之心》引起成千上萬人的感動與共鳴。這說明我們的社會成員對感恩之心的渴望。而不爭的事實是,作為祖國未來、民族復興希望的很大一部分小學生缺失感恩之心。那么小學生感恩之心缺失的原因何在?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教育對策呢?
一、小學生感恩之心缺失的原因
原因之一:沒有很好的言教環(huán)境?,F(xiàn)在很多家庭四五個大人的愛心都傾注在一個孩子身上,對孩子的需要無止境地滿足。由此孩子自幼的眼光都鎖定在如何“滿足自己”的焦點上,因為他所看見的世界是圍繞著他轉的。而有些家庭的情境卻恰恰相反,常為孩子一點的錯誤而數(shù)落孩子的不是。常被批語的孩子自然也用同樣的模式對待自己周邊的人,在言詞上也會模仿大人的言詞苛責別人,卻無法看見別人的優(yōu)點。
如今的社會競爭非常激烈,導致不少家庭急功近利,在孩子教育上重學習、輕品德。而在分數(shù)的指揮棒下,許多學校似乎也把學習文化知識看成他們的唯一任務。人的成長不僅僅只是知識的學習,還應學習怎樣融入社會,學會感恩,回報他人。
原因之二:沒有很好的身教環(huán)境。在學生身教的對象互動間彼此的言詞多為指責或彼此冷漠以待,學生便無從模仿感恩的態(tài)度和語言。在學生受傷或受委屈時,教師或家長未適時給予教育,指出孩子的缺失,反而將責任推卸出去。
在學生偶有貼心的動作或是甜蜜的話語時,大人沒有適時地響應孩子的情感。許多孩子向父母表示“你辛苦了”的時候,父母往往說“你把書讀好就行了”等諸如此類的言語。很多父母什么事都不要孩子做,好像孩子獲得的知識,便是對父母付出的回報。這也許是受我們中國國情、文化的影響,中國的文化不同于西方的國家那樣外露,它含蓄、中庸而充滿智慧,因此中國人情感的表達歷來也都比較含蓄。所謂“棒下出孝子”根深蒂固,由于父母表達上的含蓄,容易造成孩子錯誤的認為,父母不愛他,對愛的回報、感恩也是多余的。
二、培養(yǎng)小學生感恩之心的教育對策
重視感恩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感恩之心的必要途徑。感恩意識是需要從小培養(yǎng)的,家長責無旁貸,學校教育也是義不容辭。作為一名班主任,我一直也在摸索之中,現(xiàn)將自己的點滴心得和大家探討。
(一)努力強化學生感恩意識
在教學工作中,我們要適時地對學生進行親情教育,講一些親情理論知識,讓學生認識到做人的基本道理,讓學生知道父母養(yǎng)育了我們,給了我們優(yōu)越的生活,給我們創(chuàng)造了受教育的條件,在我們身上花費了巨大的心血,要使他們理解父母養(yǎng)育自己的艱辛,對自己的關愛,引導他們感受他人付出的愛,樹立感恩意識。
我們教師可以從國學入手,彰顯感恩文化。讓學生通過誦讀《弟子規(guī)》《三字經(jīng)》《千字文》等經(jīng)典,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教育廣大師生向孔子學做人、向老子學處世、向孫子學謀略,并且教育學生從愛父母做起,學會做人。我國儒家“和為貴”的思想,做到人與社會相合,人與自然相愛和諧友善的校園文化,乃至民族文化真正起到環(huán)境育人的效果。
(二)在日常生活中滲透感恩教育
讓學生從小就浸潤在感恩的環(huán)境里,再通過教師、家長的言傳身教,使之耳濡目染,內(nèi)化于人格之中,利用一切契機對學生進行教育,時時言感謝,事事存感恩。如:在班級大掃除中,要求學生自己承包打掃任務,并對自己的勞動負責;要對保潔的同學感恩,不隨地亂扔垃圾……我還建議我們的父母,偶爾也可學習西方國家的那種外露的表達方式,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一個擁抱,給孩子一個溫馨的微笑,給孩子一句關切的問候(“今天學習辛苦了”),為孩子豎起自己的大拇指……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辛苦,自己應該回報父母為他所付出的愛。
(三)將感恩教育與學科教育有機結合
教學本身就具有教育性,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滲透教育,效果往往也比較自然,人為痕跡小,能夠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教育。
教師要結合學生學習內(nèi)容,盡力挖掘教材中的親情、友情素材,引導學生欣賞進行熏陶教育,激發(fā)他們的人生感情,再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中的體會,談談自己父母對自己愛的表達方式等。
(四)充分利用好各種節(jié)日與活動
感恩教育應以活動為載體,讓學生從活動中體驗感恩,并回歸顯示生活,從點滴做起,在生活中實踐感恩。學校在遵循教育規(guī)律時,應該多多設計出讓家長與孩子多多交流與溝通的機會,是引導孩子們學會感恩最最簡明扼要的方法,其收效也最為明顯。
我們可開展以“幫助他人我快樂”活動,為同學做一件有益的事、為班級做一件有益的事等活動,掀起同學之間互幫、互助、互學、互進的熱潮,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學會包容他人的錯誤,與同學和睦相處。
(五)努力整合感恩教育資源
在正確引導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學校、家庭和社區(qū)的合作是很必要的。學校在這種合作中應該發(fā)揮主導作用,要對家長有所引導,雙方聯(lián)合起來共同加強對學生的引導。規(guī)定家長在“感恩教育”方面的責任,加強家庭與學校的聯(lián)系和溝通,讓學生在父母的親情和良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中,不斷學會感恩,樂意感恩。
(六)引導學生實施感恩行動
感恩教育要落實到活動中,可從以下幾種活動中體驗父母對子女無微不至的愛,并用力所能及的方式進行加報:一是做親情觀察。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做個有心人,時刻觀察著父母的辛勞和父母對家人的關心與付出,體貼記下感動的情景和當時的感受。二是做親情溝通。讓學生多和父母溝通,了解父母對自己的期望與付出,聽聽父母的心聲。三是互換角色體驗。讓學生與父母互換角色,充當大人操持家務,體會父母的不易。四是做親情回報。學生體驗了父母的愛后,教師應指導學生用實際行動關心、孝敬父母進行實踐活動。
感恩教育應該成為教育工作者永恒的話題,成為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永恒主題。只要人人都有有顆感恩的心,我們相信天空蔚藍,陽光更加燦爛,生活更加和諧、幸福。讓感恩教育進行到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