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婉瑩
高效課堂就是教師在單位時間里,充分利用教學資源,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與技能。打造高效課堂,已成為每個教學工作者努力追求的主旋律。要打造屬于自己的高效課堂,讓數(shù)學課充滿活力,教師應做到以下三點:課前預設、有效生成、課后反思,即高效課堂三部曲。
一、課前預設,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前提
古人云:凡事預立,不預則廢。一節(jié)成功的數(shù)學課離不開課前充分的準備。如何做到有效備課?關鍵在于: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練習。教材是學生學習知識、技能的載體,教師在備課時要明確編者的意圖,明確所授內容在本冊、本章節(jié)的地位與作用,與前后知識的聯(lián)系等。深刻理解所授內容的三維目標、重點及難點。并根據(jù)本班學生的實際水平,制定適合本班學生的學習目標。同時,教師要靈活處理教材,敢于質疑、變通和創(chuàng)新教材,讓教材更好地成為學生探索知識奧秘的工具。教師只有讀懂、讀透教材,在教學中才能駕輕就熟。
有效備課,不僅要備教材,更重要的是備學生。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角,教師不能把學生當作盛裝知識的容器,把學習當成灌輸。教師應努力使課堂成為喚醒學生活力的舞臺。因此,在備課時,教師必須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生活經(jīng)驗,了解學生喜歡的授課方式,關注學生的學習經(jīng)驗、情感因素、個性差異等。分析學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預設學生對學習的困難,思考如何突破難點,采用什么教學方式使學生易于接受。總之,備學生就是要結合學生的實際,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采取有效的教學措施,做到因材施教。
教與學是雙向活動,教師如何將課本知識轉化為學生的財富,如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huán)境下有效地學習,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方法上下功夫。備教法是有效備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對教學過程中使用何種教學方法實現(xiàn)預定目標的預測和設計。教師必須根據(jù)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guī)律、接受能力等選用合適的教學方法。教師只有遵循教學方法的科學規(guī)范,針對不同的教學目標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
在有效備課過程中,除了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還應備練習?!皞渚毩暋蓖槐唤處熤匾?,在習題的設計和使用上,很多教師都是原封不動地選用教材及配套作業(yè)上的習題,或者按照教材的編排順序進行教學而不做任何調整或修改。這樣盲目地選用習題,使練習題難以發(fā)揮最大的教學價值,最終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效率和質量。教師在備練習時,應考慮設計的練習是否與教學內容相符,是否能為教學目標服務。練習的數(shù)量、形式、難度、編排順序是否適合學生的特點。練習的設計既要突出重點,又要有層次,有拓展。教師只有精心地備好練習,才能讓練習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二、將課前預設有效地生成,是打造高效課堂的保障
課堂就像一個舞臺,“課前預設”是一個劇本,教師是“導演”,學生是“主角”。能否把“劇本”的內容在“舞臺”上成功地演繹出來,還需要看“導演”的本領。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課堂調控能力,即語言表達能力、課堂組織能力以及應變能力,才能達成預設,促其生成。語言表達能力也就是語言的藝術。教師的語言表達,是教學藝術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直接影響教學的效果。就如講一個故事,如果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去講述,故事就會顯得娓娓動聽,讓聽眾覺得是一種享受。而用平淡的語言去講述,可能無法喚起聽眾的興趣,兩者收到效果就截然不同。數(shù)學課本來就具有抽象性,如果課堂教學只是機械地照本宣科,平鋪直敘,學生學起來就會覺得枯燥乏味,提不起興趣。學生必須具備很強的意志力才能做到認真聽講。相反,如果教師能使用形象直觀、豐富多彩的語言進行教學,把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將會增加課堂教學的魅力,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把學生的注意力牢牢地吸引到課堂上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課堂組織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教師通過管理課堂秩序,集中學生注意力,建立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幫學生達到預定教學目標的一種行為方式。它是課堂教學的“支點”,是課堂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保證。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組織教學,管理好課堂秩序,保證學生學習精力的有效投入,才能讓預設得到升華,讓教學活動充滿生氣和活力。然而課堂教學并不是教師按照預設好的內容按部就班地進行,就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為教學的對象是學生,他們是有思想、有感情的鮮活的個體,他們在課堂上隨時會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聯(lián)想,也可能產(chǎn)生困惑、偏解等。課堂是錯綜復雜、瞬息萬變的,課堂上難免會發(fā)生一些教師意料之外的情況致使教師的計劃受到?jīng)_擊,要保障教學計劃得以順利實施,教學效果不受影響,教師必須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也就是教育機智。有了這種品質,教師才能避免刻板及公式化,才能估量此時此地的情況和特點,從而找到適當?shù)膽獙Ψ椒?,讓課堂教學質量更高。
三、課后反思,是高效課堂的動力
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jīng)驗+反思。反思是教師成長的催化劑,是教師超越自我的階梯,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動力。在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要抽出時間回顧、梳理及剖析自己的教學亮點及不足之處,如教學設計是否合理,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是否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方法的使用是否得當,課堂節(jié)奏控制是否游刃有余,課堂氣氛是否活躍,預定的目標是否圓滿完成,教學效果是否明顯等。通過記錄、分析總結,使自己的教學優(yōu)點得以升華,缺點和不足得到修正。“思之則活,思活則深,思深則透,思透則新,思新則進?!苯處熤挥懈矣谄饰鲎约海掠谕黄谱约?,才能讓自己向更高的臺階邁進,才能讓教學活動不留遺憾。
打造高效課堂,提高教學質量,是每個教學工作者追求的主旋律,實踐表明只有充分彈好“課前預設、有效生成、課后反思”,這三部曲才能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