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雙果
一、問題提出
知識的膨脹,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物質條件的不斷豐富,迫使人們對教育的渴望與焦慮。現(xiàn)實生活中,一些人們正在不自覺地把孩子步入社會劃分地位層次,而孩子考進大學無疑成為進入較高層次的入場券。于是,當孩子還沒有入園時,沉重的學習負擔便已壓在孩子們的肩上。家長強烈的渴望同時也在扭曲著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各類特長班”作為她們選擇和評價幼兒園的條件。而家長的愿景與孩子逐年成長形成的心理不協(xié)調的空間與壓抑,造就了許多讓人心痛之事。這可能就是我們一味追求學習成績,而忘卻了“學會做人、學會做事”的教育根本。那么,我們幼兒教育應如何完成《指南》所提出的“為幼兒后繼學習和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素質基礎”的目標呢?
終身學習迫使人們要遠離機械學習而掌握學習方法,“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解決實際問題”這是幼兒走入學校進行獨立學習的必要條件?!毒V要》在總則中提醒我們教育工作者,不僅要關心幼兒是否學到知識,更應該關心幼兒是否獲得了積極的體驗,以及體驗是如何表達的。
既然體驗這么重要,幼兒在園的學習生活又以游戲活動為主體,那我們就應該給幼兒更多的認識自然,體驗社會的機會,從而促進他們在體驗活動中,探索學習,積累經驗,感悟成長。
二、體驗活動的價值與意義
體驗是指在實踐中認識事物,親身經歷,通過自己感官對人或物或事情進行了解的感受??涿兰~斯指出,所有的知識都源自感知。“因此所有的教學工作者有這樣一條黃金規(guī)則:所有教授的東西都應該盡可能地與感官相關聯(lián)。
因此,我們把體驗活動作為幼兒積累經驗和知識的主渠道,在模仿和游戲中體驗社會不同工種的工作,從而初步了解“我應該怎么做”;在模仿和游戲中感悟人與人的相處,體驗到相互協(xié)助、相互關愛、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重要性,體驗到親人和生命的重要性;在模仿和游戲中遇到問題、處理問題,在體驗中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為以后步入學校和社會打下基礎……
(一)在體驗活動中,理解規(guī)則,培養(yǎng)習慣
常言道:“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而現(xiàn)在降生在“四、二、一”模式家庭中的孩子倍受關注與寵愛。玩具種類多了,物質生活享受也多了,但認識自然少了,實踐活動少了,自我意識濃重了。我們的家長忘記了教給孩子什么是“尊老愛幼”、什么是“文明、禮貌”、什么是“好壞、是非”。一味地依從、放任,因此,許多孩子在幼兒園中表現(xiàn)自我意識相當濃重:如剛到幼兒園時隨意推搡其他小朋友、獨占玩具、或不與其他小伙伴交流、上課坐不住、不認真傾聽、玩具亂扔亂放、不愛午睡等。而這些行為習慣正是影響將來學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基因,因此讓幼兒理解規(guī)則,建立規(guī)則意識,培養(yǎng)良好習慣是幼兒教育的首要問題。
1.創(chuàng)設情境,讓幼兒真實體驗
我們傳統(tǒng)教育常以說教為主,如“不要和陌生人走”。但有許多東西單憑去說孩子是不會理解的,那就不如做一做、試一試。如農村的孩子到城市怎么走?于是我們可以在活動區(qū)域設置各種車道、紅綠燈、斑馬線等交通標志,讓幼兒模擬行人在馬路上行走,并由幼兒裝扮的交通警察去指揮。這樣的體驗活動既讓幼兒感到參與的快樂,又會將直接經驗烙印在幼兒的記憶中。
2.讓幼兒成為規(guī)則制定的共同體
幼兒生活在班級的集體中,為了保證幼兒的生活、學習、游戲能有序、安全地進行,幼兒需要遵守多種規(guī)則。比如區(qū)域活動后,教師看到到處的玩具說:“每次區(qū)域活動后,我們經常發(fā)現(xiàn)很多玩具都找不到自己的家了,甚至有缺失,且很多時候大家都爭搶進一個區(qū)角,導致活動很混亂。根據問題教師給幼兒幾分鐘時間進行分組討論,再由每組請一個代表將討論出來的結果告訴大家。孩子們會很積極地想辦法制定一些區(qū)域游戲的小規(guī)則。如給每樣玩具貼上一個屬于自己的數字,再在玩具柜上也貼上對應的數字,這樣玩具和柜子上就能一一對應;在每個區(qū)角放置區(qū)牌。每次區(qū)域時,都要帶牌進入等等。大家一致通過的方案,孩子們會感到有責任感,會感到有一種成功的快樂。
(二)在體驗中培養(yǎng)幼兒健康人格
陶行知老先生曾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而當今的幼兒,從小生長在蜜罐里,接受的完全是父母、長輩的愛,沒有吃過苦,沒有愛過挫折,因此,只知接受,不懂得回報?,F(xiàn)在社會發(fā)生在孩子身上讓人痛心的事很多:5歲的孩子在大街上呵斥老奶奶;中學或小學的孩子厭惡學習跳樓……這些在愛河中泡大的孩子,缺少了一份對同伴的關心,對長輩的尊重,對老師的理解。
現(xiàn)在中央電視臺播放“變形記”:城市叛逆的孩子與西部邊遠貧困省區(qū)的鄉(xiāng)村孩子互換體驗生活,感悟父母辛勞,實施感恩教育的例子,效果很好。俗話說“從小看到大”,那我們怎么樣讓幼兒在物質充裕的世界里懂得尊重家長、尊重他人,懂得做事,懂得做人?
在我們幼兒園,有一片小菜園,里面種了些草莓。草莓成熟的時候,我們讓孩子到園里去采摘。摘之前老師就叮囑孩子洗凈在吃,可有的幼兒摘到就想趕緊往嘴里放……針對這一現(xiàn)象,我們要求教師第二天再搞一次這樣的活動:一個班摘,一個班看著采摘。采摘后,看采摘的班回教室。而參加摘的班,將草莓洗凈,放入盤子中,問他們“草莓怎么辦”?孩子首先想到的是全班幼兒均分草莓,教師放一下采摘錄像,主要看觀看他們采摘班的表情,于是,有個幼兒說“我們應該讓他們一起來品嘗”。于是又有幾個幼兒覺得應該這么做,或者再給小班送去……讓全班的孩子懂得禮讓、尊重與分享的重要性。
這個事例告訴我們在體驗活動中,理解感悟做人的道理要比教師說教強上很多倍。幼兒在園生活就是一個小的社會個體,相互游戲、相互合作,相互沖突,而又相互禮讓,從而促進幼兒良好習慣和品格的建立。
總之,我們探究把體驗教育作為幼兒教育的主要方式,在內容選擇上“既符合幼兒的現(xiàn)實需要,又有利于長遠發(fā)展;即貼近幼兒生活來選擇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把短期和長期教育內容與目標有機結合起來。確實有效地實現(xiàn)“為幼兒后繼學習和終身發(fā)展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這一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