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青?明雨
基于學校倡導的真實性學習,一年級級部嘗試通過學生在實際情境中的真實表現(xiàn)進行評價,這種表現(xiàn)性評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成長規(guī)律,融合多學科的核心知識,直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并將評價結果反饋到教學中去。
一、項目驅(qū)動,“真情”促“實感”
我們設計了 “我們一起坐火車”的項目,通過這個模擬真實的情境,設置7個符合情景的任務,如“找車廂”“找座位”“點餐”“和小伙伴玩游戲”等,把不同學科的知識應用其中,讓學生在與同伴交往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展現(xiàn)出真正自我,力求通過這樣的形式引導學生成為受歡迎、有能力、有擔當?shù)拇蠹胰W子。
一張“真實”的車票發(fā)放到學生手上的時候,評價活動就已經(jīng)開始。學生獨立的觀察車票中的信息:日期、時間、始發(fā)站、終點站,孩子是否能夠讀懂票面信息,能不能準確提取出最首要的信息,找到自己要搭乘的列車和座位(教室和座位),這既是對孩子生活能力的考量,也能體現(xiàn)出孩子語文的閱讀能力和數(shù)學的提取信息的能力。
在這樣的情境中,學生表現(xiàn)出了真實的自我,面對問題,何去何從,表現(xiàn)各異,恰為評價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不認識票面上的字,怎么辦?一個小男孩看到同學們在活動開始迅速四散開來時,他果斷地選擇了求助,“老師,您好,您知道從北京開往南京的列車在哪里嗎?”老師為他指明了方向同時在表現(xiàn)性評價手冊中備注環(huán)節(jié)寫下了“遇到困難不慌張,禮貌求助,表達清晰”的評語。
二、學科聯(lián)動,“合心”評“核心”
評價項目的設計是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老師也會關注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小組合作能力、創(chuàng)造力等等。這些課堂中關注的內(nèi)容,結合學科核心知識與核心技能也呈現(xiàn)在表現(xiàn)性評價項目中,通過學生的實際反映,評價學生的核心知識與關鍵能力。在每節(jié)車廂中,都是不同學科的老師混搭進行觀察評價,合心聚力去觀察學生在“核心處”的表現(xiàn)。
如在點餐環(huán)節(jié),老師們隨機應變,從學生實際出發(fā)改變策略。因為事先設計的是小組中的每個孩子分別點餐,但是菜單只有一份,這樣其他學生就要等待,時間太長了。老師們馬上改變策略,變?yōu)樾〗M四名同學一起利用200元共同點餐,既考查了學生的計算能力,又考查了學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孩子算的方法也是多種多樣,有用加法的,有用減法的,還有列表格的,居然還有用乘法的,學生的潛能被激發(fā)了。
由于每節(jié)“車廂”上都是由不同班級學生組成的一個個小組,一起花掉200元,對于一年級的小豆包來說不是易事,他們也要合心聚力,一起完成任務。其中有一個小組在計算餐費的時候,他們一共花費了197元,還剩了3元錢。這四個同學一起開動腦筋,先取消了菜單當中一個6元的飲料,然后用剩下的9元錢購買了一個5元和一個4元的飲料,圓滿的完成了任務。
三、聚焦素養(yǎng),“活動”見“表現(xiàn)”
在這個表現(xiàn)性評價的項目中,我們設計了很多活動,如自我介紹、與陌生的同學交流合作等,這些活動聚焦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顒又袑W生表現(xiàn)出來的樂于分享、善于合作等良好的素養(yǎng)與品質(zhì)。如一個學生拿到菜單后拿起筆打算“單打獨斗”,另一學生湊過來,說:一個一個算太慢,我們四個一起吧。于是就有了:一個學生報菜單詢問大家意見,一個學生畫勾,倆個學生一起算的場景。
在整理出行物品的時候,除了在表格中做選擇外,還有一欄是讓孩子寫寫表格中沒有出現(xiàn)但自己需要的物品。這樣的簡單記錄對于孩子們并不陌生,但可喜的是孩子們在寫完后互相交流時不僅能做到自信的表達,更有一些孩子可以友善的為他人提出建議,而且是先肯定了他人的優(yōu)點再提出建議。“我沒有想到帶驅(qū)蚊露,這點他想到了,很好!我還想給他提一個建議,老師說寫句子應該完整,所以我覺得他還應該把句子寫得更完整些,并加上句號?!?/p>
當然評價當天,由于各班人數(shù)不等,出現(xiàn)了有一個組只有一個小家伙,老師讓他合并到另一個組,這是這個組就有了五個人,點餐環(huán)節(jié),別的組是一組一張菜單,老師給了他們組兩張菜單,一個小姑娘馬上說:你倆看一份,我們?nèi)齻€看一份,這樣快!孩子的領導力,也體現(xiàn)的妥妥的!
四、診斷行為,“外顯”省“實質(zhì)”
學生的表現(xiàn)性評價手冊返回到班主任手里后,班主任老師會統(tǒng)計沒有得滿分(五星)的同學和被額外加星的同學,以及了解具體原因。這樣,老師在日后的教育教學活動中能夠根據(jù)學生的特點開展針對性的教育活動,在與家長進行交流和溝通的時候也能夠更加有理有據(jù)。比如一些在公共空間有不好行為的同學,老師也會在日后的通過積極行為進行引導和幫助;一些平時很規(guī)矩的同學,他的表達和溝通并不是很流利和大膽,老師更多的關注這部分學生在口語交際上的鍛煉與提升。這些真實外顯出來的表現(xiàn),都將會成為下一步教學的努力改進或加強的方向,真正實現(xiàn)“評”是為了更好地“教”。
而且通過這次的表現(xiàn)性評價,我們也發(fā)現(xiàn)這樣的評價在趣味性、系統(tǒng)性、科學性、實證性都有了很大突破,應該說是比較理想的低年級升級項目的模型,而且當評價指向核心素養(yǎng)后,很多諸如是否樂于助人、是否懂得傾聽、是否善于溝通、是否善于表達、是否懂得基本的禮儀修養(yǎng)、是否具備基本生活常識、是否會簡單的運算等等,不是一張簡單的語文和數(shù)學卷子能夠做到的。在本次表現(xiàn)性評價過程中,提升了學生合作交往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今后的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而且當學生對自己點的菜是否能換成食物表現(xiàn)出非常期待,當學生為趕不上火車而哭泣的表現(xiàn),其實也在促成我們對該如何去教與學有更深層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