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燕婷
初中語文教材中,童話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然而童話由于其本身的通俗易懂,之于初中語文教學而言,反而在課堂重點難點的確定上增加了難度,由此導致教師對教學環(huán)節(jié)與課堂時間難以掌控,學生在課堂上收獲也微乎其微。本文以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的童話課文《七顆鉆石》為例,從可行性、必要性和具體要求三個方面探討初中語文童話教學中對文本進行深入解讀的問題。本文以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的童話課文《七顆鉆石》為例,探討初中語文童話教學中對文本進行深入解讀的問題。
一、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深入解讀童話文本的可行性
其一,就童話的特點而言,童話具有通俗易懂的特點,“童話是以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符合兒童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通過幻想,采用擬人等方法,寫出的新奇有趣的故事。”這一特點使其對于學生的初步閱讀不會構(gòu)成任何障礙,《七顆鉆石》一文,學生可以在初讀文本后就概括出故事的經(jīng)過,并能把握愛這一主題。這為深入解讀文本提供了思考基礎,同時也可以節(jié)約課堂時間以用于深入解讀。同時,童話還有反映生活、具有教育意義的特點,這一特點決定了它具有深入解讀的意義。
其二,就初一學生的思維變化特點而言,初一是學生從兒童向青少年轉(zhuǎn)變的時期,學生的思維廣度快速拓寬、思維深度逐步加深。他們已具備了基本的文本閱讀能力:對于文本的內(nèi)容,可以準確概括;對于文本的教育意義,可以有自己的價值判斷。除此之外,他們在閱讀中開始追求提升,強調(diào)個人感受,絕不盲目從眾。這樣的思考閱讀,使引導學生深入解讀童話文本具備了可行性。
二、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深入解讀童話文本的必要性
以《七顆鉆石》為例,這篇童話被選入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的語文書,同時也選入了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的語文書,但編者的用意絕不相同。
對于三年級的學生而言,識字、概括故事經(jīng)過、了解愛這一主題,是教師設定的教學目標;而對于初一的學生而言,把握文體特征、深入解讀文本,才是他們學習這篇課文的目標。正如薩特所言,“文學對象是一個只存在于運動中的特殊尖峰,要使它顯現(xiàn)出來,就需要一個叫做解讀的具體行為”,童話的學習需要每個學生自己的解讀。
三、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深入解讀童話文本的具體要求
(一)老師自己要先“吃透”文本,深入解讀。
讓學生深入解讀文本并非言之即可為之,這首先要求老師自己要先“吃透”文本,不能只按照閱讀的初步印象或只參照教學參考書來指導學生。
《七顆鉆石》是一篇以愛構(gòu)建的童話:小姑娘辛苦地為生病的母親找水,是對至親的愛,因而水由無到有;她把水倒了一點給狗喝,是對動物的愛,因而水罐變成銀的;生病的母親把水讓給女兒,是對子女之愛,因而水罐變成金的;口渴難耐的小姑娘把水讓給了路人,是對陌生人的愛,因而水罐里跳出了七顆鉆石并涌出水流。
這一愛的主題,是絕大部分學生能夠在初次閱讀后就感悟到的,這種愛步步遞進,學生也可體會。但是,文字的深意遠不止此。
故事發(fā)生的背景是大旱災,小姑娘要出門找水,自然也是非??诳?。在這樣的身體條件下,為母親找水直到累倒,其孝心可見一斑;而找到水后,即便口渴難耐,但仍不喝,急于拿回去給母親,其孝可感動天。而母親呢,母親說自己反正要死的而不喝,是真的因為即將要死而不喝嗎?當然不是,是寧可自己死,也不愿喝這幾乎可以用以續(xù)命的水,因為她要把生的希望留給自己的女兒。母女二人,同樣是對至親的愛,母親的愛中既包含如女兒般的忍、省、讓,更高于女兒的程度,這是犧牲!
而小姑娘再也忍不住要喝水時,過路人來討水喝,小姑娘終是壓制下想喝的欲望,把水給了他,這是對陌生人的愛。但是,這一情節(jié)中的矛盾沖突并不只是小姑娘自己的口渴與陌生人的討水這一組而已。小姑娘還陷入了一個道德兩難的境地——這水是母親幾乎以生命為代價省給她喝的,而對方是一個陌生人。是滿足母親最后的心愿以成全這偉大的母愛,還是把希望留給口渴的過路人,這是孝順和博愛之間的選擇。而小姑娘幾乎沒多思考,只是咽了口唾沫,就把水讓出來了,可見其對生命的尊重,對于生命平等的認可。這種認可不僅僅體現(xiàn)在此處,也體現(xiàn)在了前文小姑娘把寶貴的、用于給生病母親喝的水主動給狗喝,這種對生命平等的認可顯然超越了物種限制、關系親疏、自己的生理情況(口渴至極),由此可以更加深切地感受這種博愛的可歌可泣。
(二)教師要給學生以閱讀的時間,要允許學生有多種合理的解讀。
伊瑟爾認為,“作品的意義,只有在閱讀過程中才能產(chǎn)生,它是作品和讀者相互作用的產(chǎn)物,而不是隱藏在作品之中、等待闡釋學去發(fā)現(xiàn)的神秘之物。”不同的讀者可以有不同的解讀,“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在啟發(fā)學生的過程中,不可執(zhí)著于預設的答案,要允許學生表述自己的觀點。比如,有學生認為,小姑娘要把媽媽讓給她的水送給過路人,文本沒有寫媽媽對她這一舉動有任何不滿,可見媽媽也是具有博愛精神的,也是尊重每一條平等的生命的。文字中隱含著的這種愛是媽媽品質(zhì)的傳承,正是因為媽媽是這樣以身作則的媽媽,所以女兒才會在耳濡目染下有這些優(yōu)秀品質(zhì)。
這樣揣測作者未寫之文字得出的感悟,可能超出了老師的預設答案,但只要學生言之有理,就應該承認并肯定其理解,切不可隨意否定與責備。當然,若是學生的答案過多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色彩而脫離了文本,也應及時糾正。
葉圣陶先生曾經(jīng)說過:“課文無非是個例子”,初中語文童話教學中的深入解讀,可以讓學生以課文為例,學會自己解讀文本,獲得自己的閱讀感悟,做到入情入境,入理之深,從而真正體會到童話這一文體的無窮魅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城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