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令梅
一天,我上《對稱圖形》這一節(jié)課的時候,讓學生用一張紙剪出一個對稱圖形,我先做了示范:把一張色卡紙對折然后沿著折痕剪出了一件衣服。我的目的是讓學生學著我的樣子剪出類似的對稱圖形。很多學生都照著我的樣子剪出了一件衣服;但是有一個學生她不僅剪出了衣服,還剪出了褲子,帽子。的同桌看到了喊到:看,他剪出了褲子還有帽子,拼起來是一套漂亮的衣服!他一喊,這個時候課堂開始失控,學生們紛紛動起他們的小剪刀,開動他們的小腦筋,剪出了我怎么也想不到的東西,有:蜻蜓、蝴蝶、房子……儼然把我的課堂變成了一節(jié)手工課,完全偏離了我的教學軌道,這時候我沒有去阻止學生做這件事,原因有兩點,第一:他們已經(jīng)開始做了,收不回來了,再上下去也沒多大的意思;第二:他們做的是那樣的開心,那么的投入,何必去剝奪他們此刻的快樂呢?!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是如此的豐富,雖然學生沒有按照我的預想去完成課堂教學,恰恰是他們完全超出了我的預想,你看,難道蝴蝶、蜻蜓不是對稱圖形嗎?后來我從他們剪出的圖形中挑出了一些對稱圖形來完成我的教學工作。當然效果超出我的意料他們接受起來要容易得多了!他們豐富的創(chuàng)造力打破了我固有的教學思想,有時候一堂課可以更“意外”和“精彩”一些??!
美國作家迪.恩.帕金斯有一篇著名的短文,寫了這樣一個故事:
兒子走上前來,向我報告幼兒園里的新聞,說他學會了新東西,想在我面前顯示顯示。他打開抽屜,拿出一把還不該他用的小刀,又從冰箱里取出一只蘋果,說:“爸爸,我要讓您看看里頭藏著什么?!薄拔抑捞O果里面是什么?!蔽艺f。“來,還是讓我切給您看看吧。”他說著把蘋果一切兩半——我認為他切錯了。我們普遍認為,正確的切法是從莖部切到底部窩凹處。而他呢?卻是把蘋果橫放著,攔腰切下去,然后,他把切好的蘋果遞到我面前:“爸爸,看呢,里面有顆星呢?!闭娴模瑥臋M切面看,蘋果核果然顯出一個清晰的五角星狀。我以前不知吃過多少蘋果,只是規(guī)規(guī)矩矩地按通常的切法把它們一切兩半,卻從未疑心過有什么隱藏的圖案尚未發(fā)現(xiàn)。而在那一天,孩子把這消息帶回家來,徹底改變了冥頑不化的我。無論是誰,第一次‘錯切蘋果,大凡都出于好奇,或由于疏忽。讓我深深觸動的是,這深藏其中,不為人知的圖案竟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它先從不知什么地方傳到我兒子的幼兒園,接著便傳給我,現(xiàn)在又傳給大家。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創(chuàng)造力,從小處說,就是蘋果——‘錯切的蘋果。
顯而易見,這個故事揭示了一個被許多人忽略的問題——怎樣面對孩子不循規(guī)蹈矩的行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常見一些家長總是習慣用常規(guī)的條條框框要求孩子“必須如何”“不能如何”。當然,這樣做沒有什么不對;但如果事事如此,時時如此,必將制約孩子的言行,束縛孩子的思維,甚至破壞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就如我們每天教育孩子不
要爬地上,很臟,但是你可知道,就是因為這些平時很“臟”不愛干凈的孩子在這一次全球爆發(fā)的甲流(甲型H1N1流感)中,他們的免疫力要強于那些愛干凈的孩子;我們每天都教育孩子要好好的學習,學習我們的語文、數(shù)學,不要搞小動作,你可知道我們這樣的要求其實是扼殺了那些有創(chuàng)造力的學生,說不定我們這些眼中的“差生”將來是我們國家的建筑師、科學家呢,對于他們的“不循規(guī)蹈矩”我們可不可以寬容一些呢,當他們有那些小動作的時候我們可不可以說:“你下課后再做這些事情我想更好!”有時候我們要蹲下來,站在孩子的高度去考慮他們的問題,這樣的話我想孩子們更容易接受大人們的建議!
孩子,特別是年幼的孩子,在家長看來,可能認識水平較低,做事幼稚可笑,但我們千萬不能事事都用常規(guī)作標尺,去衡量孩子的正確與否,更不能蔑視他們那些不合常規(guī)的思維和行為,或者以成人的觀點指責他們。而應該因事而宜,有所區(qū)別。也許只要打破某些思維的定勢,眼前就會呈現(xiàn)新的風景。孩子大腦的潛力往往超出大人們的想象,我們不應該低估孩子的能力,而應該讓他們大膽地去想去做。對于孩子的“不循規(guī)蹈矩”,應該適當寬容,因為其中說不定就包含著前所未有的創(chuàng)造。要寬容孩子某些不合常規(guī)的思維和行為,贊賞其中有價值的東西,使其心里“自信”的萌芽堅強勃發(fā),茁壯成長。
(作者單位:廣西省柳州市第十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