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淵中
摘 要:張千一(1959-),我國當代著名作曲家。他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涵蓋了器樂(包括交響樂、室內樂、民樂等)、聲樂(包括合唱、獨唱等)、舞臺劇音樂(包括歌劇、舞劇、其他戲劇、舞蹈等)和影視音樂等不同領域。本文通過分析《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樂曲》的和聲結構和旋律發(fā)展手法,為我們進一步了解張千一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提供借鑒。
關鍵詞:張千一;《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樂曲》;室內樂;微復調
一、張千一創(chuàng)作分期
張千一的音樂創(chuàng)作歷程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二十世紀80年代,這一階段他的創(chuàng)作主要以管弦樂、室內樂等“嚴肅音樂”為主。代表作品有《A調弦樂四重奏》,《管弦樂素描六首》,《別》等。第二歌階段為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影視及聲樂作品為主的創(chuàng)作期、主要作品有耳熟能詳?shù)摹肚嗖馗咴?。第三個創(chuàng)作階段是在2000年以后以舞臺劇為主及器樂、聲樂、影視作品為輔的混合創(chuàng)作期,主要作品有《野斑馬》、《大夢敦煌》和《霸王別姬》等。
《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樂曲》是張千一在1984年創(chuàng)作的室內樂作品,這首作品獨有的音樂語言,深刻地揭示了人們蘊藏在豐富深邃的內心世界中復雜的情感以及豐富情感中的不斷變化。這首作品由郭律嚴、郭永生、蔣力行、油雅莉演奏。
二、《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樂曲》特征——復調與微復調手法
“微復調”技法的運用者是李蓋蒂,這一技法使他成為了著名作曲家?!拔驼{”(micro polyphony)是指諸多似是而非、差別細微的旋律線條,密集排列而組成的多聲部乃至超多聲部整體音響織體。微復調是由多個不同聲部以超高密度連接和不同類型的節(jié)奏以復雜化的形式構成的對位,這種對位使之產(chǎn)生了一種獨特的塊狀音響。這種塊狀音響是由單一旋律線匯聚而成的。微復調作為新型復雜化的復調織體,它所產(chǎn)生的音色??-音響效果、使作曲家的作品擁有了更加豐富多彩的表現(xiàn)能力,代表著近代作曲家們的新的創(chuàng)作思維觀念。作品《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樂曲》當中運用了很多復調技法,但是它們都以半音化線條下緊緊地纏繞在一個狹小的音程空間中,形成了模糊不定的音響,至此。我們將這些技法歸類為微復調技法當中。
作品P25-P32中是運用四部同度無終卡農(nóng)所寫的段落。在這里,將再一次以微型復調織體角度來進行分析。在這一例子中可以看到,第二大提琴為開始聲部,以E音和F音形成半音化進行。隨后第四大提琴、第三大提琴和第一提大琴聲部相繼出現(xiàn),進行了同度模仿。這四個聲部在極度狹小的音域中構成了塊狀型和聲音響,并于復雜的節(jié)奏(網(wǎng)狀織體)和p力度形成模糊的音響效果,使這一片段產(chǎn)生了獨特而充滿魅力的音響效果。
作品P76中為四個聲部先后進入,是上行與下行半音階旋律的結合,一、二、三大提琴聲部上行進行,第四大提琴下行進行。第四聲部是第二聲部的倒影進行,因此,它歸為半音階做倒影進行的復調手法。在節(jié)奏上看,我們明確的可以看到四個聲部是以一個單位拍3、4、5、6個音逐步增加構成。這種多層半音化的疊加和縱向以一個單位拍按一定規(guī)律逐步增加的技法使音樂隨著增加密度,緊張度也持續(xù)加強,最后形成密集飽和的音響狀態(tài)。
在《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樂曲》這部作品當中,微復調技法貫穿于始終,經(jīng)過作曲家的巧妙安排、突出了傳統(tǒng)技法和現(xiàn)代技法巧妙融合于自身創(chuàng)作風格。
作品P78-P80中除第三大提琴以外的其他三個聲部同步進入,第三大提琴聲部半拍過后進入,以分組形勢構成對比,第一大提琴與第二大提琴為一組,第三大提琴與第四大提琴為一組,分為了兩組。1.演奏技法:第一組運用了非常規(guī)的演奏技法,第二組則用了常規(guī)演奏技法。2.節(jié)奏:節(jié)奏上第一組主要是以一拍為單位,第二組是以16分音符為主,并以機械性節(jié)奏的反復形成各自對位。3.構成:第一組的第二大提琴聲部是第一大提琴聲部的二度加花模仿,第二組第三大提琴聲部是第四大提琴聲部的倒影模仿,4.音域:這一片段,音域上也可以分為兩組,第一、第二大提琴聲部是在小三度的狹小音域中,第二組的第三大提琴、第四大提琴聲部則是以倒影技術縱向融合在了四度以內,并主要以小二度構成。
作品P31-P33中四個聲部同時進行并第四大提琴作為先行聲部,第二大提琴、第三大提琴、第一大提琴分別依次進行模仿,節(jié)奏型也從四連音、六連音、八連音逐漸遞增,音符時值也由16分音符至八連音的32分音符,形成一個由疏到密的過程,這種在節(jié)奏上有規(guī)律橫向運動和縱向交錯結合,形成了一種特殊的音響,細微的節(jié)奏變化,構成了縱橫交錯、具有模糊音響效果的網(wǎng)狀織體。
綜上所述,微復調是運用非常微小的旋律線條,通過各種方式密集排列組成的多聲部整體音響織體。它所包含的所有技法都是作曲家為了尋求一種新的音色——音響為目的而創(chuàng)造的。而這種技法最終形成了一種模糊音響。
三、結語
二十世紀是作曲技法層出不窮的世紀,提高和改變了人們的對于音樂的認知和審美觀念。作曲家張千一在音樂的各個創(chuàng)作領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集雅俗于一身。因此,研究他的作品有著不同的甚至特殊的意義。張千一在室內樂《為四把大提琴而作的樂曲》的中,采用獨白式的語調,深刻地揭示了人們蘊藏在豐富深邃的內心世界中復雜的情感以及豐富情感的不斷變化,其技術和思想兩個層面都值得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美]阿諾德·勛伯格.作曲基本原理[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
[2] [美]塞繆爾·阿德勒.配器法教程[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10.
[3] [美]羅伊格·弗朗科利.理解后調性音樂[M].人民音樂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