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 karst) ”一詞源于 100多年前南斯拉夫碳酸鹽巖特定的地貌和水文現(xiàn)象的地理區(qū)。1966年在中國第二屆“喀斯特”會議上,將“喀斯特”一詞改為“巖溶”,“喀斯特作用”則改稱為“巖溶作用”。不管是稱之為“喀斯特”還是“巖溶”,他們都有一個基本的共同構成,那就是“碳酸鹽巖”。碳酸鹽巖指的是由沉積作用形成的碳酸鹽礦物組成的巖石的總稱,主要為石灰?guī)r和白云巖兩類。
受物理化學條件變化的影響,碳酸鹽巖常發(fā)生白云巖化、膏化、硅化、重結晶及溶蝕等后生作用。碳酸鹽巖的巖性較脆弱,易遭風化溶蝕,在碳酸鹽巖發(fā)育地區(qū)常形成石林、溶洞、地下暗河等為人們所熟知的地貌景觀。因為具有多重孔隙特征,在碳酸鹽巖中儲集有豐富的石油、天然氣和地下水。
世界上碳酸鹽巖型油氣田儲量占總儲量的40%,占總產(chǎn)量的60%。其中,有“世界石油庫”之稱,石油產(chǎn)量約占全球產(chǎn)量 2/3的中東地區(qū),80%的含油層屬于碳酸鹽巖;北美碳酸鹽巖儲層中的石油產(chǎn)量約占北美整個石油產(chǎn)量的 50%。由此可見碳酸鹽巖油氣田的地位和重要性。
在石油界有這么一個術語“巖溶儲層”,巖溶儲層是指與巖溶作用相關的具有連通孔隙、允許油氣在其中儲存和滲濾的巖層,是油、氣、水儲集的空間。油氣儲層的確定是油氣井田建立的基礎,在油氣儲層中,由于重力分異,氣上油中水在下,只有氣的稱之為氣藏,只有油的稱之為油藏,有氣又有油的稱之為帶氣頂?shù)挠筒?。巖溶儲層通常以背斜構造形態(tài)存在,這樣的結構較為容易把運移的油氣圈住,而背斜構造常形成盆地地貌,這也是為什么絕大多數(shù)的油氣田都處于盆地里的原因。
就以最為人們廣知的油氣基地中國最大的含油氣盆地——塔里木盆地為例,其中碳酸鹽巖原油探明儲量達到3.57億噸,約占盆地油氣資源總量的三分之一。據(jù)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介紹,油田碳酸鹽巖原油日產(chǎn)量保持在5600噸以上水平,先后投產(chǎn)的551口生產(chǎn)井累計產(chǎn)量1010.29萬噸,突破千萬噸大關。
對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和鄂爾多斯盆地為代表的中國大型海相盆地的勘探實踐表明,碳酸鹽巖巖溶縫洞的分布不僅限于潛山區(qū),內(nèi)幕區(qū)同樣發(fā)育有巖溶縫洞,而且是重要的油氣儲集空間,目前三大盆地都取得了海相碳酸鹽巖油氣勘探的重大突破,已經(jīng)逐步成為我國油氣戰(zhàn)略的主要接替區(qū)。(編輯/夏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