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理
[摘 要]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國家政策的轉變,高校招生規(guī)模逐漸擴大,但是隨之而來的“學困生”問題也越來越突出。近年來,高職院?!皩W困生”的比例和人數逐年增加,已經影響到高職院校正常的教學工作和教學質量。通過對某學院2013級機車車輛系的問卷調查、訪談記錄,了解了當前高職院校的學情,并從學生自身、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面分析了“學困生”形成的原因,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為高職院?!皩W困生”的轉化提供了新思路。
[關 鍵 詞] “學困生”;高職院校;轉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4-0170-02
高職教育以培養(yǎng)技術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培養(yǎng)的人才既具有大學知識,又有一定專業(yè)技術和技能。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十分重視高職教育的發(fā)展,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21世紀后,黨和政府做出了大力發(fā)展高等職業(yè)教育的戰(zhàn)略決策,高職教育進入迅猛發(fā)展的時期,為社會經濟發(fā)展和實現(xiàn)高等教育大眾化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但是隨著招生規(guī)模的擴大,“學困生”成為高職院校面臨的重要問題,如何轉化“學困生”成為高職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一、“學困生”的概念界定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關注“學困生”這一特殊群體,許多學者將當時的“學困生”稱之為“差生”,如緱國禧、李曜明認為:所謂差生,是指那些比其他學生要花費更多時間和精力才能勉強掌握知識和技能的學生[1]。洪虎則認為:差生一般是指那些理解能力較差,反應緩慢的學生。他們掌握知識所花費的精力和時間往往比其他學生要多,他們總有一種自卑心理,對學習不感興趣[2]。
近年來,隨著對“學困生”問題的重視,學術界經過多年的爭論,對于“學困生”的概念通常分為廣義和狹義這兩種。從廣義上來說,“學困生”是指由于各種原因引起的學習成績低下的學生,包括智力障礙、認知策略、學習動機水平等多種原因造成的學業(yè)困難學生。從狹義上說,“學困生”是指智力正常又沒有感官障礙,但學習成績低于智力潛能的期望水平,遠未達到教學大綱目標要求的學生[3]。
但是,上述概念適用于中小學生,并不適用于高職院校的學生,高職院校的學生是經過高考統(tǒng)一選拔出來的學生,智力上不存在問題。因此,我們可以將高職院校的“學困生”定義為:由于社會、學校、家庭、自身等多種原因造成學習效率低、學習成績遠落后于其他同學,未能達到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要求,且智力正常的學生。
二、當前高職院校的學情
根據對某高職學院機車車輛系2013級調查的情況,發(fā)現(xiàn)高職院?!皩W困生”的現(xiàn)狀為:機車車輛系2013級共五個班級,282名學生,但是“學困生”的人數達到91人,占到總人數三分之一,在這五個班級,“學困生”人數最少的班級也有將近五分之一,而最多的班級將近一半的學生由于各種原因成為“學困生”。
為了幫助學生分析目前的學習狀況,找回學習自信,消除學習障礙,修正學習習慣,調查組根據調查問卷,訪談記錄對“學困生”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具體表現(xiàn)為:平時學習不認真,考前臨時抱佛腳;上課不注意聽講,睡覺、玩手機現(xiàn)象普遍;學習態(tài)度存在問題,學習習慣差;基礎太差,導致新的專業(yè)課聽不懂;與家長交流不暢;對自己的認知有問題,對自身沒有信心;危機感意識不強;班級兩極分化嚴重;空余時間很多但得不到合理利用;在學校找不到存在感。
三、“學困生”形成的原因
高職院校“學困生”的形成既有學生自身的內在原因,也有家庭、學校、社會等外在因素的影響。
(一)學生自身
高職院校“學困生”的形成,從學生自身因素來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學習動力缺失,目標不明確。在中學期間,考入大學是許多學生的唯一目標,但是進入大學以后,由于沒有新的目標,一部分學生失去了學習的動力,不知道為何奮斗。而且,一部分進入高職院校的學生由于沒考上理想中的大學,心里難免會有落差感,到了學校之后,缺乏學習的動力,往往安于現(xiàn)狀,渾渾噩噩地混日子,得過且過,再加上部分高職院校就業(yè)出口好,如國家大力發(fā)展的鐵路、航空航天等,某高職學院機車車輛系的學生畢業(yè)后可以較為容易地就業(yè),使學生更放縱自己。
2.未能適應角色的轉化。在中學期間,為了考上理想的大學,許多學生在學校有教師教導,在家里有父母管著,被動學習許多知識,但是在大學里,倡導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許多課程作業(yè)需要課下自我學習,由于沒有教師嚴格管理,加上又遠離父母,許多學生沒有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學習。
3.基礎薄弱。高職院校的學生與正常的本科生相比,基礎薄弱,底子較差,學習能力較弱,面對一部分專業(yè)課比較難跟上教學要求,逐漸失去信心,成為“學困生”。
(二)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出現(xiàn)偏差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但是如果家庭教育缺失,如父母離異、家庭不和睦、父母和鄰居敵對、與親戚朋友仇視、父母決策的缺位等,都會使孩子性格、心態(tài)發(fā)生扭曲,出現(xiàn)冷漠、嫉妒、孤獨、自卑、任性、過激、缺少同情心等狀況,這都會使得孩子沒有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反而成為日后厭惡學習的心理誘因。加之現(xiàn)在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父母過于寵溺孩子,也促使孩子在學習問題上發(fā)生一定程度的扭曲。
另外,隨著國家高校擴招政策的推行,許多高校及高職院校搭上了教育發(fā)展的順風車,但是在搭車的過程中,高職院校并沒有做好相應的轉化。一方面,高職院校依然是應試教育體制,強調就業(yè)率,以考試成績作為教育教學成果的標準,重成績、輕德育建設在很多學校非常普遍,許許多多學習成績不好,基礎較差的學生遭到教師和學習較好的學生的“拋棄”,失去了教師的關懷和其他學生的信任,使他們產生錯誤的想法,對于學習更加缺乏興趣。另一方面,教師也是“學困生”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一部分年輕教師缺乏教學經驗,而一部分老教師教學方式單一陳舊,這些因素都會導致學生對學習缺乏興趣。
(三)社會價值多元化以及社會思潮帶來的沖擊
當前中國經過近40年的改革開放,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出現(xiàn)了新的社會階層,社會結構深刻調整、經濟體制深刻變革、利益格局深刻變動,加之西方思想的影響,這就致使思想日趨多元化,人們思想活動的多變性、選擇性與差異性不斷增強,而相配套的社會價值體系沒有完全建立,從而引發(fā)了不同價值之間的激烈沖突,出現(xiàn)了價值迷失、信仰危機、道德滑坡、理想失落,甚至行為失范等現(xiàn)象。大學生屬于社會活躍的群體,是許多事情的發(fā)起者和解決者,他們對未來充滿憧憬,但是自身的弱點如容易沖動等使他們容易受到社會思潮的影響,積極的社會思潮會促使他們覺醒,引領他們努力學習,積極建設社會主義,但是錯誤消極的社會思潮會激發(fā)他們的逆反心理,缺乏求知欲,反感學習。
四、轉化“學困生”的對策
“學困生”的大量存在已經成為高職院校當前必須面對的問題,轉化“學困生”必須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解決:
(一)整治社會上的不良風氣,為“學困生”的轉化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人是環(huán)境的產物,人的行為也是環(huán)境的一部分,兩者之間是一種互動的關系。深刻分析當前“學困生”形成的社會原因,國家和社會主體可以進行針對性的預防和采取相應的治理措施,如加強對網絡的監(jiān)管,加強對影視作品的審核力度,以減少不良傾向思想的傳播。其次,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揚,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最后,形成良好的機制,對社會環(huán)境進行定期的整治。
(二)健全和完善學校相關機制和制度,為“學困生”的轉化提供制度保障
一個好的制度可以使人的壞念頭受到抑制,而壞的制度會讓人的好愿望四處碰壁。要想成功的實現(xiàn)“學困生”的轉化,學校必須發(fā)揮重要作用,健全和完善相關機制和制度。
首先,建立和完善學生心理輔導機制。針對“學困生”形成的不同的原因,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學困生”進行引導,指引他們早日走出“學困生”的陰影,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
其次,完善教學模式,加強教師培訓。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在“學困生”的轉化過程中,學校必須積極地完善教學模式,加強教師培訓,提升教學質量,如專業(yè)課教師要轉變老舊落后的教學模式,在學生接觸課程之前,通過生動的概述讓學生對專業(yè)有一個全面的認識,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在教學過程中,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升學生的動手能力,并對基礎較差的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輔導,解決他們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難題。輔導教師要積極關注學生動態(tài),及時幫助學生進行自我調節(jié)和心理輔導。
最后,要加強學生的學風建設,建立完善的懲戒機制。一方面,對于學習刻苦、成績良好的學生進行獎勵,宣傳他們的事跡,鼓勵學生向他們學習;另一方面,對于考試作弊等不良行為嚴加處理,讓學生知道違紀的后果。
(三)“學困生”要學會自我管理,自我調節(jié)
每一個學生在入學后,都應該掌握和學習“聽、說、讀、寫”四種自我管理和自我調節(jié)的方法,“聽”即聽家長、聽老師、聽學長、聽同學正確的學習方法;“說”即向他人說出自己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困惑和困難;“讀”即讀自己的缺點、讀他人的長處、讀社會的需要;“寫”即寫出自己的思考、感想、感觸和變化。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及時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養(yǎng)成的良好的學習習慣。
當前,“學困生”是我們高職院校必須重視的問題,但是“學困生”的轉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必須充分發(fā)揮家長、學校和社會的作用,讓每一個“學困生”都能夠順利完成學業(yè),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
參考文獻:
[1]緱國禧,李曜明.重點中學辦學模式的探索與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1988(2).
[2]洪虎.讓差生獲得成功[J].普教改革信息,1987(5).
[3]崔懷將.高校學困生的類型診斷與矯正策略[J].中國電力教育,2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