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鵬飛 霍倩倩
[摘 要] 針對建筑施工組織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分析目前該課程存在的一些問題,并結合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教學改革實踐,對建筑施工組織課程教學進行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把現(xiàn)場教學、多媒體案例教學等手段貫穿于課堂教學,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的質量。
[關 鍵 詞] 建筑工程施工組織;教學改革;實踐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4-0154-02
在建筑工程技術專業(yè)的培養(yǎng)計劃中,建筑施工組織是大專生二年級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yè)課程,是全面系統(tǒng)地掌握專業(yè)理論知識和培養(yǎng)業(yè)務能力的主要途徑。該課程針對工程項目施工的復雜性來研究工程項目建設統(tǒng)籌安排與系統(tǒng)管理客觀規(guī)律,簡而言之,是針對建筑安裝工程指定一套既合理又經濟的方法和途徑。該門課程的主要內容分為現(xiàn)代化施工組織與管理方法兩大部分。
本課程的先修課程為高等數(shù)學、建筑構造與識圖、建筑力學與結構、建筑施工技術、測量學等,它是對上述課程部分內容的綜合運用,體現(xiàn)了培養(yǎng)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的要求。該課程涉及面廣,實踐性強,影響因素多,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過去在課堂教學中,一般都是“一本教材,一支粉筆”,以教師為主體,以書本為中心,純粹地進行知識的傳授。但是由于建筑施工組織課程自身注重實踐,聯(lián)系廣泛的特點,一些流水施工原理、網絡計劃技術應用、施工組織設計等內容很難用語言講述清楚。如施工組織方式中最基礎的成倍節(jié)拍流水施工方式、網絡計劃技術中的雙代號時標網絡計劃。在課堂上講授其原理時,教師以為講清楚了,學生也認為已經掌握了,但當學生運用到實際的工程中時,才感到實際工程與書本的知識大不相同,尤其是基本的組織方法與原理,僅憑教師的講解,學生只是一知半解,教學效果不佳,教學質量上不去。
針對建筑施工組織課程目前的教學現(xiàn)狀,本人于
2015~2016年第一學期和第二學期對開設該門課程的班級進行了兩種教學模式的嘗試。2015~2016年第一學期采用傳統(tǒng)的“教材+板書”模式,第二學期嘗試混合教學模式。經過兩個學期的研究與探索,提出了一些新的改革措施,并應用于教學實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理論教學與案例實訓并重
根據現(xiàn)有資料的收集,我國目前許多示范性高職院校的建筑工程施工組織課程盡管學分數(shù)不盡相同,但學時的分配卻都大同小異,各示范性高職院校的建筑工程施工組織課程安排如表1。
對于本門課程來說,理論性和實踐性并重,在課程中學生不僅要學習扎實的理論知識,更要了解這些理論知識實際的運用過程,才能完成本課程的學習任務。如果只是采用教師“教材+板書”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很難滿足現(xiàn)今社會發(fā)展對培養(yǎng)人才的需求。經過商討,我們將原理論學時的60課時,變更為“A+B”模式,A為理論教學學時,B為案例實訓學時,其中A、B均為30學時。這樣通過教學內容和實際訓練相結合,使教學形式更加形象生動,細致具體,經過在學生內部的調研,反應良好,效果顯著。
二、混合教學提升教學效果
第一學期授課時,我采用純板書上課形式,在授課過程中,時常感到時間緊迫,這種情況在純理論的知識內容比如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施工組織管理等章節(jié)并不顯著,而在講一些需要公式推導演算的內容時則尤為突出,比如流水施工原理、網絡計劃技術、施工進度控制等章節(jié),在這些章節(jié)中不僅要進行甘特圖的繪制、公式的推演、工期的計算,還要進行題設條件的變更以引導學生更深入理解各施工組織方式的差異性,單位時間內輸出內容顯著增加,這種情況下傳統(tǒng)的“教材+板書”模式隨即顯示出了自身的局限性。通過觀察課堂情況發(fā)現(xiàn),在繪圖或公式推演過程中,部分學生因為對課堂知識吸收過快而走神或做與課堂內容無關的其他事情以“等候”老師下一部分內容的講解,這樣很容易出現(xiàn)課堂“脫節(jié)現(xiàn)象”,究其原因這些圖表的繪制,計算式的推演,比如推導流水步距的計算式ki,i+1=Mti-(M-1)ti+1+(ti-td)或施工工期T=(m+n+1)t+∑G+∑Z等,依然屬于初等數(shù)學的范疇外加幾類適用條件,學生很容易掌握,所繪制的圖表也簡單易記,如果花長時間進行板書式的書寫和繪畫反而會使學生心生厭倦。況且學生對于這種上課模式早已習以為常,自然很難提起興趣,認真聽講,上課效果自然難以保證。在第二學期的授課過程中,我更改了授課形式,用“PPT+板書”的教學形式代替了傳統(tǒng)的“粉筆+黑板”教學形式,PPT課件中除了理論知識也加入了現(xiàn)場施工圖片、現(xiàn)場施工視頻以及聯(lián)系著名建筑,使教學形式更加形象生動,公式推導過程中采用“動畫”設置形式中的“擦除”功能,這種展現(xiàn)形式非常類似傳統(tǒng)板書書寫模式,能模擬算式之間的因果關系,便于學生理解。在這樣的課堂形式下單位時間內傳達給學生的信息量更多,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了教學內容,學生不再因為課堂內容的匱乏而失去聽課的興趣,教學效果有所提升。
三、現(xiàn)場教學理論聯(lián)系實際
在第一學期建筑工程施工組織授課過程中,通過實際課堂的觀察發(fā)現(xiàn),在課堂講解建筑工程施工組織課程中,對于施工組織設計的相關章節(jié)很難用語言和文字描述清楚,包括一些和實際工程經驗密切聯(lián)系的理論知識,比如我對建筑工程流水施工中施工段數(shù)m與施工過程數(shù)n之間關系的講解采用傳統(tǒng)的“教材+板書”模式。講授時,既解釋概念又配以各自情況的圖表說明,但是通過觀察和提問學生可知,不少學生對于該知識點依舊懵懵懂懂,不甚了解,更是很難理解兩者之間之所以能存在這樣的關系取決于在多層或者高層建筑物應用流水施工的前提下。m與n的關系見表2。
鑒于以上情況,在第二學期教學活動中,相關章節(jié)的課程教學,我申請在本學院的施工實訓基地進行授課,該實訓基地占地2000余平方米,以一個兩單元三層的辦公樓為載體,配套了與之相關的全部技術文件和工程資料。在現(xiàn)場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施工組織設計和施工現(xiàn)場布置等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學生通過實地觀察,現(xiàn)場討論,既增加了感性認識,又把理論和實際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在講解m與n的關系時,可令m=3對應為三層辦公樓,改變n,使其滿足m與n的三種情況,組織學生模擬施工,最終結果不言而喻,學生也心領神會。
綜上所述,越來越多的實踐教學證明,工業(yè)化時代教學模式的作用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已經顯得捉襟見肘了,一種好的教學模式應當是與當下社會的發(fā)展現(xiàn)狀密切吻合的。教學模式的改進從來都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相信隨著教改和教研的不斷深入,高職院校必將為國家輸送源源不斷的高素質技術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戴士弘.職業(yè)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姜秀英,王春波.土木工程專業(yè)建筑施工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01(4):39-41.
[3]莫輕兵.淺談建筑施工課程教學的優(yōu)化[J].陜西教育(高教),2009(5):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