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旺
公司社會責任是構建公司與社會和諧關系的一種理念,其核心內容在于要求公司在謀求股東利潤最大化的同時肩負增進社會利益的責任。本文通過對公司社會責任從法學的角度進行考察,使問題在研究層面上得到了一次提升。筆者針對現實的情況,提出了幾點解決公司社會責任的主張,筆者建議用立法的形式將具體內容固定下來,從而保證公司社會責任的實現。
隨著世界經濟空前發(fā)展,公司以其特有的適合社會化商品經濟的財產組織形式和企業(yè)經營機制,在現代商品經濟發(fā)展過程中越來越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公司的強大也給社會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社會公眾對公司履行社會責任產生了更多的期望,公司社會責任理論應運而生,公司社會責任漸漸為各國立法與司法實踐所接受,公司也順應潮流主動履行社會責任。當前我國正處在新舊體制交替時期,公司一味追求私利引發(fā)的社會問題已越來越多地影響著地區(qū)的和諧穩(wěn)定,像現在互聯網超級巨頭騰訊和阿里巴巴已經影響到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某種層面來說,這樣的公司不僅是單純的以盈利為目的,還肩負著一定的社會責任。
我國政府和學術界對于公司社會責任這一問題是非常關注的,在我們公司法的修訂中,再一次明確提出了相關的規(guī)定。公司法第五條第一款規(guī)定:“公司從事經營活動,必須遵守法律、行政法規(guī),遵守社會公德、商業(yè)道德,誠實守信,接受政府和社會公眾的監(jiān)督,承擔社會責任”。但我們也不能不承認,目前公司法的規(guī)定還是相對籠統(tǒng),缺乏系統(tǒng)性的理論支撐,更缺乏可操作的實踐體系。因此,這也成為了筆者撰寫此文的初衷。
一、公司承擔社會責任的法律價值
秩序、正義、自由與效益是法律的基本價值。公司法屬于私法領域,但其公法化的趨向日益明顯。正義、秩序與效率作為公司法的價值目標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認同,公司社會責任符合公司法的正義、秩序與效率價值。
(一)公司社會責任的正義價值
美國學者萊斯特沃德(Lester Ward)指出,正義存在于社會對那些原來就不平等的社會條件所強行實施的一種人為的平等之中。公司社會責任堅持社會正義觀,其思想價值就在于照顧到了公司包含的各種主體、以及不同人的不同需要,把關注的焦點從傳統(tǒng)的股東利益轉向包括股東在內的所有利益相關者,注重利益和負擔分配的公允與衡平,體現了正義的價值。
(二)公司社會責任的秩序價值
法律關心的不僅是獲得正確的結果,它還關心穩(wěn)定性,為了穩(wěn)定性法律會頻頻犧牲實質正義。交易依賴是現代社會很重要的法律秩序,公司社會責任堅持社會本位的秩序觀,秩序的標志就是人的合作與利己本能之間建立并保持均衡狀態(tài),要維持這種均衡狀態(tài)就必須以社會化的法律取代過分強調個人權利與自由的法律。公司社會責任理論就是要求公司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必須重視其他成員和周圍環(huán)境主體的需求和利益,促進健康有序的商業(yè)信用秩序。
(三)公司社會責任的效率價值
公司社會責任的效率觀是指在法律規(guī)則體系所構建的基本制度框架下人們從事經濟活動的效率,亦即是通過公司社會責任的規(guī)定促進經濟活動的效率追求。公司社會責任把所有利益相關者都納入到成本與收益的考量范圍,要求公司既追求股東利益最大化,又最大限度地考慮非股東公司利益相關者的利益,綜合考慮公司行為對所有利益相關者的正面和負面效應,盡量減少各種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磨擦,有效地配置權利義務,有效調動參與者的積極性,最終使公司獲得持續(xù)健康的發(fā)展。另外,公司社會責任還有助于公司樹立正確的效率觀,改變以往那種以為股東利潤最大化就是社會利益最大化的觀念。如果公司片面追求利潤最大化導致雇員生活水平下降、消費者剩余減少、債權人損失增加、納稅人負擔加重、國有資產貶值或流失及環(huán)境惡化,最后公司也會自食其惡果的。
二、從制度上保證公司社會責任實行的立法建議
公司法中應有對公司社會責任的相關規(guī)定,但是不能奢望一部法律來全面地去規(guī)范公司的社會責任并能有效地實現公司的社會責任。新公司法中對公司社會責任的承擔問題以及對職工、債權人的保護問題作出了相關規(guī)定,起到了積極的效果,但對公司社會責任承擔的實體和程序方面以及對其他相關社會利益主體的保護方面存在缺失。公司法畢竟不是社會公益法,要求公司法規(guī)定作為公司所應承擔的全部社會責任既不可能也不實際,畢竟實現公司的社會責任是一個浩大的工程,需要有科學的法律體系來支撐,需要一個龐大的法律系統(tǒng)去分門別類的涵蓋?,F行公司法中的公司社會責任僅是法定的公司社會責任的一個重要部分,我們需要構建和完善公司社會責任法律體系。
公司社會責任法律體系是指各種調整公司社會責任關系的規(guī)范性文件組成的有機聯系的統(tǒng)一整體。該體系的構成要素是規(guī)范性文件:這些規(guī)范性文件的效力層次包括法律、法規(guī)、規(guī)章、司法解釋和地方性法規(guī)等。由于公司利益相關者的范圍很廣,公司社會責任的內容涉及到很多關系,如債權債務關系、競爭關系、環(huán)境保護關系、雇傭關系、稅收關系、社會救助關系等,所以構成公司社會責任的法律文件就理所當然包括公司、債權人、消費者、職工、生態(tài)環(huán)境等方方面面,目前這些關系的維護,主要有憲法、公司法、破產法、勞動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公益事業(yè)捐贈法和環(huán)境保護法等。
我們以保護消費者權益為例,可以通過以下制度實現:
(一)建立召回制度,承擔瑕疵保證責任建立召回制度,保證消費者的求償權。所謂“召回制度”是指,產品存在缺陷,有危害消費者安全與健康的危險,如果經營者自行或者經他人通知發(fā)現之一情況,經營者應該主動將此有危險的商品收回,以免使消費者實際權益遭受實際損害;如果經營者發(fā)現該危險,卻不加以處理,為了保護消費者的生命、健康、財產安全,相關主管機關可以強制經營者回收產品。“召回制度”從實質上講是一種事前的預防制度?!罢倩刂贫取痹趪庠缂航洷粚懭肓肆⒎?,但在我國卻沒有做出規(guī)定。隨著東芝筆記本瑕疵案、三菱帕杰羅越野車的質量問題等一系列涉及消費糾紛案件的發(fā)生,以及中國消費者在這一樁樁消費糾紛所處的尷尬局面,使我們意識到建立產品“召回制度”已經迫在眉睫。盡管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4條也規(guī)定了經營者的“修理、更換、退貨”等民事責任,兩者看似相近卻不同,其根本的區(qū)別在于前者發(fā)生在消費者的利益受到損害之前,是經營者的自律行為;而后者發(fā)生在消費者受到損失之后,屬于責任的承擔。所以二者在性質上是有根本區(qū)別的。所以,只有修改立法,建立“召回制度”才能更好的保護消費者的利益。
(二)建立信息公開制度建立信息公開制度,保障消費者的知情權。消費者的權益得不到保護,屢次被侵害的原因在于消費者和企業(yè)之間的信息不對稱,那么為了改變這種局面,企業(yè)必須建立產品信息的對外公開制度,為消費者提供可靠的信息,使消費者對其購買大額商品或者服務的性能、價格、質量、使用方法以及保養(yǎng)和售后服務都要獲得全面的了解。信息公開的法律機制對于規(guī)范公司行為來說是一劑良藥,這已經被各國的實踐所證明。為此,公司必須向社會公開24小時的產品咨詢熱線;公司應該采取定期舉辦旨在提高消費者消費素質的“講習班”等措施,以最大限度地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 (三)建立對公司社會責任的消費者監(jiān)督制度所謂對公司社會責任的消費者監(jiān)督制度是指,通過法律法規(guī)授權消費者組織、消費者個人依據法律法規(guī)的規(guī)定和公司應該遵守的對消費者義務的內容或者社會公德、交易習慣等,對公司在其履行社會責任、追求社會目標等等方面進行檢查、監(jiān)督、制約與評價的一種制度。法律法規(guī)賦予消費者組織以及消費者對公司行為的監(jiān)督權,具有法律上的約束力,這在實踐中起到督促公司改進其社會表現、盡力履行對消費者的義務的作用。(作者單位為成都第二十中學 2018屆(12)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