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春梅+黃麗莎
摘要: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才培養(yǎng)活動,是一種雙向的交際活動。作為教員,如果只會“說”,而缺乏良好的傾聽能力,將使“教”與“學”相脫節(jié),直接影響課堂的授課效果。作為教員,一定要避免“隨意地聽”,而要用心地聽,積極地聽,這才是與學員進行有效溝通的關鍵。
關鍵詞:教員;傾聽;能力
傾聽不是簡單地用耳朵聽,它也是一門藝術。在口語交際中,善聽是一種修養(yǎng),一門藝術,更是一門學問。中國有句俗話:“三分說、七分聽”,“善言能贏得聽眾;善聽,才會贏得朋友”??梢?,想要口語交流及時有效,“聽”跟“說”一樣值得教員重視并下大力氣學習。
一、傾聽能力的重要性
有研究表明,在人們的日常交際中,“聽”占 45%,“說”占 30%,“讀”占 16%,“寫”占 9%。可以說,人們的日常交際有近一半的時間都在聽別人說話,這就要求人們具有一定的傾聽能力,以便獲取最大的信息量。隨著人類交際活動的日益頻繁與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傾聽已成為社會生活中交流信息的主要途徑,傾聽能力已成為人們日常交際的重要能力。今天,信息社會對人的傾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聽得準確、聽得快速、記得牢靠。現(xiàn)代社會是講究溝通的時代。很多人都想方設法訓練口才,使自己能言善辯,這大抵是由于“會說話才能使溝通圓滿”的心理造成的?!皶f話”就能使溝通順暢嗎?我們身邊不乏口才突出的人,他們的溝通能力是否就很強呢?事實并非如此。有時人們甚至不愿與這樣的人交流,因為對方太能說會道,由他“包場”,你只有聽的份,心里通常會覺得不太舒服。人際溝通的總原則就是既要有效地表現(xiàn)自我,也要適時突出他人。人人都希望被了解,人人也都需要忠實的聽眾聽自己說說心里話。如果一方總是口若懸河,而另一方總是沉默不語,兩個人怎么能夠正常而有效地交流呢?交流的一半就是聽,因此善于傾聽跟能說會道同樣重要。很多人都會說話,但會傾聽的人卻很少。成功交流的秘訣就是能言善道不如洗耳恭聽。想想你情緒低落需要向人傾訴時,那位愿意聽你訴說的人有多么讓你心存感激,你也就能立刻了解傾聽有多重要。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才培養(yǎng)活動,是一種雙向的交際活動。作為教員,如果只顧自己“說”,而缺乏良好的傾聽能力,將使“教”與“學”相脫節(jié),直接影響課堂的授課效果。作為教員,如果不注意傾聽學員的心聲,就無法了解學員的真正想法,無法知道學員的心理需求,無法與學員進行有效溝通,進而無法對學員進行行之有效的教育與引導。
二、傾聽能力的主要內容
1. 聽清語音。教員聽清學員的說話語音,主要是聽清音節(jié)、語流、語氣,做到因音求義。要做到這一點,教員首先要熟悉普通話的語音規(guī)范。其次,教員還應熟悉各地方的特殊規(guī)則,如北方話中的“兒化”音有區(qū)別詞義、區(qū)分詞性的作用。例如“蓋”是動詞,“蓋兒”就是名詞。再則,教員聽話時,要注意把握語氣的變化,通過聲音外在的快慢、高低、強弱、虛實,理解內在感情的色彩和分量。
2. 聽準語義。人們對詞語、句子、句群以至整個講話意義的理解是傾聽能力的核心。作為教員,要能聽清學員說話的大致內容及關鍵詞語,力求準確、完整地理解,對語句重音有辨識能力。因為語句重音是體現(xiàn)語句目的的重要手段,重音不同,句子的意思也不同。另外,漢語中同音詞、近音詞多,也應注意識別,應該學會在聽話過程中從上下句的關系中迅速而準確地判斷詞語的含義。
3. 聽對內容。教員聽學員的長篇發(fā)言,要聽出條理,聽清層次,抓住中心和重點。教員聽學員間的爭論,要能夠抓住爭論的焦點,迅速歸納出爭論各方的意見。教員聽學員說話,除理解話語的意思外,還要能體會出言外之意,能評價出話語內容的是非、效果和價值,從而及時地給予反饋和指導。
三、傾聽能力的培養(yǎng)技巧
1.身心投入地聽。傾聽時,教員首先要保持身心放松,要全神貫注于對方。無論是傾聽學員回答問題還是跟學員談心,教員的眼神、表情要表示出認真和有興趣的態(tài)度,而不是冷淡、失望和消沉。教員一定要注視對方,微微含笑,當然也不要自始至終死盯著對方,一動不動。其次,即使教員已經感到不耐煩,也不要急于插話、打斷或否定對方的話,應當?shù)鹊綄Ψ礁嬉欢温鋾r,再不失尊重地表明自己的看法,或說明不得不結束談話的原因。如果教員不是這樣真誠地用心傾聽,那么等到你說話的時候,無論你說得多么出色,學員也不會耐心傾聽。
2.聽出言外之意。俗話說:“聽話聽聲兒,鑼鼓聽音兒?!比伺c人之間的對話,經常表面說的是這個意思,實際上還蘊含著另一層意思。因此,言語溝通時,聽出“弦外之音”很重要。言語有顯性和隱性之分。隱性語言就是內涵很深的語言,要求聽者聰慧機敏,并運用前后話、語境,揣摩對方心理和用自己的經驗去體會,溝通才能進行下去。有些話,學員不好直接說出口,經常采用委婉曲折的說法,這時教員就要及時領悟學員話語之外的真實意圖。
3.體態(tài)配合,真情鼓勵。在聽的過程中,傾聽者如果能借助得體的體態(tài)語,主動而及時地做出反應,能及時表達對說話人的肯定和欣賞,這對說話人來說是極大的鼓舞。
作為教員,如果你對學員的話表示欣賞和贊成,就可以不時地點頭微笑,或者蹺起拇指,顯示你的誠懇,表示你很感興趣,將是極大的鼓舞。一旦對方話語中有新穎獨到的觀點和生動的材料,你不妨緊緊地注視他,不斷地點頭贊賞。對方發(fā)現(xiàn)你在熱情注視,就會更加樂意與你交談,就會努力把自己最好的想法說出來,與你共同分享。如果你想繼續(xù)讓對方講下去,進行更明確、更深層的交談,那就可以把椅子移近些,縮短一點空間距離,或將身體向前傾,也可以給他倒杯水,鼓勵對方繼續(xù)講下去。當然,運用這些表情語言,一定要得體,不要夸張,否則,會讓對方覺得你在矯揉造作。
4.適時插話,調動對方的情緒。學員發(fā)言時,教員中途插話顯得不禮貌,但一言不發(fā)也不好,對方會感到很尷尬,不知你是否在聽,或是是否愿意愿聽。理想的溝通方式是邊聽邊交流,但應該以認真聆聽為主,以適時地插話為輔。插話的頻率要適度,內容要有所選擇。插話的內容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
一是對對方所說的話表示贊賞和認可。如“對!”“有道理!”“這種觀點我同意!”
二是對自己沒聽清的話進行詢問。如“你剛才說什么呀?”“你的意思是不是……?”“剛才這話我沒聽清,你是不是再重復一遍?”等。
三是幫助續(xù)接。有時,學員說著說著,突然語言卡殼,或一下子找不到合適的詞了,此時,你就可以幫他接下話尾。
四是啟發(fā)引導。如“后來怎么樣?”“能舉個例子嗎?”“這有什么依據(jù)嗎?”等。
插話時要特別注意三點:一是不要隨便打斷對方的話;二是要以商量的口氣;三是句子形式要靈活。
總之,“傾聽”和“聽見”不是一回事。實際上,聽見只是你的聽覺系統(tǒng)接收到了聲音。傾聽不但是聽到而且理解了。傾聽跟閱讀一樣,主要是心智的活動,而不只是耳朵或眼睛等的感官活動。作為教員,一定要避免 “隨意地聽”,而要用心地聽,積極地聽,這才是與學員進行有效溝通的關鍵。endprint